熱門搜尋

同志社大學的起點,帶領京都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幕後推手──新島襄、新島八重、山本覺馬

胡川安 2020-08-04
(大河劇《八重之櫻》劇照)
 
同志社大學是京都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象徵之一,讓古都具備現代性,並且具有宗教自由、女權解放的時代意義。新島八重、山本覺馬和新島襄三個人的人生故事,一起讓古都從傳統走向現代。

2016 年我到京都參加 AAS-in-Asia 的學術會議,這是世界知名的亞洲研究協會在亞洲所舉辦的跨國大型會議。在京都的同志社大學召開,而非京都大學,更具有代表性。


要說同志社大學的故事,可以從 2014 年的 NHK 大河劇《八重之櫻》開始說起。這部大河劇刻劃新島八重的人生,出生日本東北的她,是日本典型的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新女性。櫻花是春天的使者,經過寒冷的冬天後,萬物伊始,同志社大學的創辦人新島襄和妻子新島八重,以及八重的哥哥山本覺馬,三人在京都最為衰落的時候,為這個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同志社大學是位於日本京都的私立大學,亦是日本國內少數設有神學院的學校。(Source:胡川安拍攝)

從小練炮術的女性

新島八重本名山本八重,出生於日本東北的會津藩,家中世代傳授槍火炮術。八重於 1845 年出生,為家中的第五個子女、第三個女生。山本覺馬是八重的哥哥,兩人相差十七歲。


據說八重從小就像男孩子一般,不僅個性好強,還可以揹著六十公斤的米跑步。八重除了學習裁縫、煮飯和掃除等持家必須的技能,還學習刀劍和炮術。會津藩充滿尚武的精神,不僅男性習武,女性也具備用刀用槍的技能。八重的槍術主要是哥哥山本覺馬所授,十八歲時槍術就相當精湛。


當八重長大成人之際,剛好迎來了日本的開國。1853 年在江戶的幕府將軍因為美國人要求通商,放棄鎖國的政策。全國的諸侯和武士對於幕府喪權辱國的作為感到不滿,重新思考日本的政治體制。


雖然會津在日本的東北,離政治中心的江戶和文化上的象徵京都非常遠,但是幕末的動盪也波及到了會津。對於會津而言,京都的局勢更為重要,因為會津藩正是決定京都治安與全國治亂的關鍵,這必須從幕末的京都開始說起。


新島八重(1845-1932)家中世代傳授槍火炮術,除了學習裁縫、煮飯和掃除等家事,還學習刀劍和炮術。(Source:同志社女子大學所藏照片)

不再繁華的破敗京都

江戶時代在京都的天皇和實際的政治沒有關係,僅是一個文化和禮儀上的象徵,但是到了國家危急之際,開始有人覺得天皇才應該是日本政治的掌權者。


本來日本各地的諸侯在京都的宅邸只是用來買紀念品和土產的,但是幕府末年的動盪時期,深怕有人「挾天子以令諸侯」,各地的藩主紛紛向京都湧入。幕末最重要的薩摩、土佐和長州藩在京都都有面積相當廣大的宅邸,不少家臣和武士都進駐於此。


薩摩藩於 1862 年帶了一千名的藩兵,名義上是要向朝廷表達意見,但其實是想在京畿重地擁有武力。諸藩看到薩摩的動作,也紛紛帶兵入京。幕府深怕京都的局勢不穩,所以命令會津藩主松平容保任職京都守護的職責,糾察反幕勢力,八重的哥哥山本覺馬也隨著藩主一起到京都。


此時京都聚集不同意見的陣營,主要分為支持朝廷的「尊王」、反對幕府開國的「壤夷」和支持開國、擁護幕府的「佐幕派」。除了在政治上相互鬥爭外,也採取暗殺的手段,除了武士外,也波及於一般民,常常有屍首曝露於市街上和鴨川邊。

 


左右歷史的「蛤御門之變」

不同派別的鬥爭演變為 1864 年的「蛤御門之變」,擔任京都守護職的會津藩打算驅除支持朝廷的長州藩,跟薩摩藩結合。佐幕派在京都獲得實質的權力,大力掃蕩壤夷派,但這個舉動反而讓對手團結起來,決定與幕府勢力決一死戰。兩派於七月十九日在京都展開大規模的巷戰。


由於兩派在「蛤御門」一帶使用西洋的大砲、長槍相互攻擊,也引發相當大的火勢,京都有兩萬八千戶的民宅遭到焚毀,市區付之一炬,明治維新後才漸漸恢復原有的市容。
 

歷史的發展總是令人意外,本來敵對雙方的薩摩和長州卻意外的結盟,整體形勢為之逆轉,幕府無法掌控大局,喪失統治天下的權威,而幕府最大的支持者會津藩也成為眾矢之的。


1864 年的蛤御門之變,導致京都兩萬八千戶的民宅焚毀。(Source:Wikimeida

新政府的眼中釘

會津藩為什麼一直是德川將軍的支持者?源於第三代將軍家光委以重任,信任會津藩的忠心,託孤四代將軍家綱,而會津藩長期以來也和將軍維持良好的關係,甚至在家訓中明載:
 

大君之義、一心大切、可存忠勤、不可以列國之例自處焉、若懐二心則非我子孫、面面決而不可従。

然而在幕府失勢後,末代將軍德川慶喜於 1867 年將政治的權力歸還給天皇,即是所謂的「大政奉還」。本來佐幕的會津藩似乎在時代的變局中站錯了位置,而且明治新政府也將會津藩視為是建立新權威的首要敵人,要會津藩斬首自己的藩主,並且開城投降。


士可殺、不可辱,會津藩拒絕如此嚴苛的條件。藩中的男女老少都加入了戰鬥,死守會津的首都若松城。山本家聽聞所有在京都的會津藩士都遭斬首,以為山本覺馬也在戰役中陣亡,而八重的弟弟也在會津戰役中罹難。八重雖然是女兒身,也斷髮、服男裝、持槍,決心為藩、為家族而戰。


雖然會津藩在鶴城的決定性戰役敗戰,但會津全體上下決一死戰,在歷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名聲。戰後,明治政府將會津的武士流放到本州最北的下北半島,八重的夫婿也跟著北遷。據說為了不連累八重,在戰爭之前就已經離婚了。


八重全家到米澤居住,但在所有的壞消息中,突然來了意外的好消息。本來以為過世的哥哥山本覺馬仍留在京都,事隔九年找到了八重。日本政局已經翻天覆地、是另外一番局面了,而山本覺馬也在京都過著不同的人生,八重決定到京都找他的哥哥覺馬。


京都的冬天

天皇於明治維新中得到實際的權力,京都人以為復興的道路來了,作為新國家和新政府的首都,一定會有大刀闊斧的計畫。然而,明治維新對於京都而言並不是一個好消息。天皇於 1869 年東巡不歸,將以往的江戶改稱「東京」。隨著天皇東巡的還有貴族、諸侯和大批的官吏,後來連皇后也前往東京。而京都改為「京都府」,成為了一個地方都市。


當京都瀰漫在一股衰落的危機中時,此時山本覺馬、山本八重和新島襄在京都的相遇,讓京都成為了一個不一樣的城市,一個宗教、教育自由的新城市,為京都帶來維新的風氣。


為了信仰而出逃

新島襄出生於 1843 年的江戶,父親為下級武士,並且開設私塾。從小新島襄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書道和繪畫,並且在十歲時學習劍術和馬術。隨著時代接近幕末,江戶也有不少人學習蘭學。新島襄於十四歲時在藩主下面當個書記,因為機緣巧合,得以知道一些海外的消息,便興起離開日本前往海外的念頭。於是,十七歲時進入幕府的軍艦教授所,開始學習英文。


然而幕府不准日本人私自前往海外,如果偷渡的話是死罪一條,但是決定新島襄人生關鍵性的一步是當他看到美籍基督教傳教士高理文在中國所翻譯的《聯邦志略》,其中介紹美國的生活、宗教和政治體制。


新島襄透過閱讀知道了「天父」的存在,宇宙的萬事萬皆由祂所創造。本來還有家庭羈絆的新島襄,為了信仰毅然地離開了日本。新島襄先從品川出海,搭上前往北海道函館的船。到了北海道之後得到美籍船長的許可,以在船上工作換取渡美的費用。


前往美國的新島襄當時二十一歲,而京都則發生了「蛤御門之變」。遠離了日本劇變,追求自己的信仰。


結婚後的新島襄與八重。(Source:同志社大學所藏照片)

命運的轉變

新島襄在波士頓上岸,由於在美國沒有棲身之地,所以負責船隻停泊時的守衛工作。船長向船主 Hardy 夫婦報告新島襄的情況,命運的轉變就此展開,Hardy 夫婦不僅願意收留新島襄,還認他做養子,並且提供資源讓他就學。


新島襄從高中開始讀起,後來進入了麻州的名校 Amherst College 就讀,接著又入 Andover Newton 神學院,學費和衣食住行的費用皆由 Hardy 夫婦所提供,或許是年輕時 Hardy 本想成為牧師,但無法如願,後來成為一個有錢的商人,看到一個從遠方來的年輕人想要成為牧師,所以把自己以往無法完成的夢想寄託在新島襄身上。


或許真是神的旨意,新島襄所上岸的地方是美國的新英格蘭,這裡的宗教傳統和他所追求的信仰相同。從歐洲渡海到美洲的新教徒,他們的落腳地就是麻州,而新島所讀的神學院是美國最古老的神學院。


離開日本一陣子之後,新島襄也產生思鄉的情緒,想要瞭解日本的狀況,而新島的理想是回到日本傳播福音。然而,他觸犯法律出國,回國仍無法免罪。幸好此時「岩倉使節團」的訪美讓他得到回日的契機。

 
明治 4 年至明治 6 年,日本政府派遣岩倉使節團到美國及歐洲諸國訪察(Source:Wikimedia

明治維新後日本積極的學習西方的工業技術,追求歐美諸國的富強之道。「岩倉使節團」就是日本派到美國和歐洲視察的人員,使節團赴美時,瞭解到新島襄的苦衷,而且覺得他的語文能力可以幫助使節團的考察。


新島暫時從神學院休學,隨著使節團在美國,並且赴歐洲考察,幫助他們寫考察報告。新島襄不僅成為使節團的翻譯,也獲得了回日的許可,同時在留歐期間,瞭解到歐洲的神學院與大學的體制,為後來創立同志社大學的基礎。


從神學院畢業後,新島滿懷回日傳教的願望,取得了傳教士的資格,在美國募款,希望能在日本建立基督教的大學。新島在佛蒙特州的基督教大會上向三千個聽眾發表演說,將他一路走來的歷程,以及想在日宣教的滿腔熱血表達出來。新島襄相當緊張,他不知道有多少的成果,但演講完後竟然獲得五千美元的捐款,成為後來同志社大學的基金。


有了這筆錢,新島決定回到日本開始傳教和教育的工作。


命運的相會

新島襄帶著創建學校的基金回到日本,本來想在大阪創設學校,但是大阪府的知事對於基督教和外籍傳教士仍有戒心,導致新島襄無法在大阪宣教。於是他轉往京都,求助於京都市的知事槙村正直和京都府的顧問山本覺馬,兩人都覺得京都的現代化應該廣開學校,所以准許新島襄在京都辦學。


覺馬對於基督教的認識是來自於 1875 年丁韙良 (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以中文寫成的《天道溯源》,認為外來的宗教有助於日本走向現代國家。當他遇到新島襄提出辦學的想法時,大為支持,買下御苑北邊的土地,捐給新島襄。


京都的私人辦學走在時代的先驅,明治八年成立「官許同志社英學校」,主要是為了傳教。約略十年後,同志社就打算成立大學。當時日本只有一所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尚未設立。校址是以往的薩摩藩邸,當初的山本覺馬就是被囚禁在此地。


八重在明治維新後也來到了京都,覺馬相信男女都應該獲得教育,在京都設立「女紅場」,八重也入學獲取新知,之後還留校任舍監。


因為覺馬的關係,新島襄也認識了他妹妹八重。八重從小和覺馬之間不僅是兄妹關係,也教導八重砲術、西方知識。當八重從覺馬口中得知新島襄這個人後,便開始有了好感,最後還以基督教的儀式完成終生大事。


然而,覺馬與八重兩人親近外來宗教,還贊同基督教大學的創立,最終覺馬和京都府知事意見不和,辭去京都府顧問職務。但是,京都的民眾似乎比起政治人物還來得開放,覺馬在 1879 年參加京都的首次地方會選舉,竟然成為民選議員,還被議員推派為議長。雖然京都是古都,但對於新思想和宗教的開放性卻相當高。


新島襄在 1890 年過世,覺馬繼任他的工作任同志社的總長,但也於兩年後往生。同志社英學校的理想沒有斷絕,於 1920 年改制為大學,成為日本幾所最為古老的學校之一。八重的人生沒有因為覺馬和新島襄的離世而結束,她仍然服務於日本的紅十字會,為了教育、醫療而奉獻自己。


新島襄、新島八重、山本覺馬三人,本來在身處於不同的地方,為了不同的理想而活,甚至犯著生命的危險也在所不惜、都是為了理想而不顧一切的人。當舊的體制瓦解了,他們三個人在京都聚首,共同為著京都的現代化、教育和宗教的自由化而努力。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京都歷史迷走》
傳統的古都,居然曾是日本的流行中心!
日本最現代化的車站,位於日本古老的政治中心!
盆地地形的京都,特色居然是冬冷夏熱!
自成一格的飲食,土地與季節是連結點!
京都,擁有專屬的漫步速度、角度和深度
京都,擁有許多在地人才知道的這些、那些事
看似靜懿悠然的古都,其實在日本歷史上是個不斷流動著的城市!
《和食古早味》、《東京歷史迷走》的胡川安,重新演繹這個深受旅人歡迎,卻又神祕的古代城市,這才是在地人知道的京都。
文章資訊
作者 胡川安
刊登專欄 胡川安的 Life Circus
刊登日期 2020-08-04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