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他們在島嶼研究匪情5】「大陸問題研究社」為何誕生?從釣魚臺列嶼爭議說起

洪群哲 2021-09-24

去年有一位回國留學生向我建議,希望政府在留學生出國前,先打一針政治預防針[1]──蔣經國(1972年11月12日,時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

1970 年代全臺掀起了一陣「大陸問題研究社」旋風。從北海岸的福隆海濱餐廳,到國境之南的南橫公路上;從北部濱海公路沿線的新埔工專(今聖約翰科技大學),到大武山下的屏東農專(今屏東科技大學),都充滿了「大研孩子」們既青春無敵又憂國憂民的身影。這種看似學生自發的社團活動,卻是國民黨「知識青年黨部」活動的一環。


報紙上關於大專「匪情研究」社團聚在一起,進行校際交流活動的報導(Source: 〈大專匪情研究社團 互相切磋交換心得〉,《中央日報》(1977 年 2 月 8 日,臺北),頁 4)

為什麼國民黨政府要在 1970 年代時,鼓勵大學生成立「大陸問題研究社」呢?其中的原因必須從至今仍有主權爭議的「釣魚臺列嶼」講起!

 


從保釣風雲說起

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不可以斷送
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不可以低頭

「那布條是什麼意思啊?跟報上看到那個什麼『釣魚臺』的事情有關嗎?」


「噓,你可別亂看,小心被警總請去喝咖啡,先去上課吧。」


1971 年 4 月 13 日,臺大農經館牆上出現兩幅白色長布,懸掛著上述引人側目的標語,寫著「保衛釣魚臺運動」。[2]原來, 1968 年,聯合國遠東經濟委員會到釣魚臺列嶼(日本方面稱為尖閣諸島)附近進行地質勘測,勘測結果認為那裡可能蘊藏大量石油。此後,中華民國政府與日本政府都宣示擁有釣魚臺的主權。


1970 年 9 月 2 日,有四名《中國時報》記者登上釣魚臺,並將中華民國國旗插在島上。9 月 15 日,該面國旗遭到沖繩當局降下。三天後,外交部發言人魏煜孫被問到國旗被降之事的看法時,竟表示他自己也是看了新聞才知道,不擬發表任何評論。[3]這引起一些學生的不滿,認為政府未免也太過軟弱了!


此後,「保釣運動」這把火從臺北燒到美國各大學的校園,再燒回臺灣。為什麼是美國呢?原來,在當時「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的風氣下,努力讀書、考上臺大,再申請獎學金,到美國讀書、落地生根成為美國人,成了當時臺灣學霸們的終極目標,而美國自然也是臺灣留學生的大本營。


1971 年 1 月 30 日,美國華盛頓、紐約、芝加哥、西雅圖、洛杉磯、檀香山等地,都爆發了保釣的示威遊行。當時就讀於芝加哥大學的臺灣留學生邵玉銘,回憶起那天,當天陽光普照卻也滿地冰雪,又因為颳風,氣溫降到零下 10 度以下,但仍有 300 多人參加那次的遊行。


為什麼臺灣的國民黨政府沒有立即採取強硬的保釣行為,以致被部分保釣人士認為太過軟弱,簡直是「扶不起的阿斗」呢?


這是因為當時國民黨政府在經濟上依賴對日本的貿易,再加上每年都要面臨一次「聯合國席次保衛戰」,忙著對各國拉票(包括日本),要確保自己不要被踢出聯合國都來不及了,實在不方便再多開一個戰場!

 

在社會一片對國民黨政府過於「軟弱」的質疑聲中,對岸中國大陸的《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強硬地指出釣魚臺為中國領土。於是,保釣學生當中愈來愈多人冀望於對岸這個充滿朝氣的紅色中國……


在兩岸政府之間做出選擇

「臺灣是中國一部分,臺灣問題由中國人民(包括臺灣人民)自行解決。贊成請舉手!」


「支持票 319 票,反對票 0 票!」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府是唯一合法代表中國人民的政府。原則上同意的,請舉手!」


「支持票 236 票,反對票 5 票!」


1971 年 9 月 3 日至 5 日,保釣學生齊聚美國密西根州安娜堡市(Ann Arbor, Michigan),參加「安娜堡全美國是會議」。參加該場會議的學生半數來自臺灣,他們用表決的方式,在兩岸政府間做了明確的選擇──大多數學生對文化大革命下的共產中國充滿了期待。會議中除了教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還教唱〈東方紅〉,歌詞如下: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他為人民謀幸福,呼兒咳啊,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同年年初,美國早已展開一系列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的措施,例如 7 月 15 日總統尼克森宣布,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已抵中國訪問,而他本人也將在翌年訪問北京。


原本對國民黨政府仍有期待的北美保釣運動,在此一明確「風向」的驅使下,急遽「左轉」。當保釣學生在安娜堡開會時,距離聯合國那場驅逐臺北代表、迎接北京代表的〈第 2758 號決議〉,已經只剩一個多月……


一場給國民黨政府的震撼教育

1970 年 4 月,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受邀訪問美國,行政院秘書長蔣彥士是主要隨行大員之一。


蔣彥士伉儷於八十大壽祝壽活動中留影(Source: 《至情至性 為善最樂蔣彥士先生八十慶賀文集》)

4 月 24 日午前,蔣經國抵達紐約廣場飯店,準備向「遠東美國工商協進會」發表午餐演講。此時,只見一名男子從示威人群中衝出,舉槍指向蔣經國,意圖行刺。這名男子最後並未成功,被安全人員制伏後仍叫喊著:

 

Let me stand up like a Taiwanese!(讓我像臺灣人一樣站起來!)

隨後被押入警車載走。


一陣槍響與混亂當中,當時在蔣經國身後的蔣彥士、外交官沈劍虹與新聞局局長魏景蒙等三人趕緊躲到右側石柱後面,一度嚇到連向大門探頭也不敢……。[4]


事後,蔣彥士得知,原來那位企圖向蔣副院長行刺的男子,名黃文雄,新竹人。黃文雄在取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碩士後,進入美國名校康乃爾大學深造,為「世界臺灣獨立聯盟」成員之一。


然而,黃文雄就讀的國立政治大學素有「黨校」之稱,校歌其中一句是說「實行三民主義為吾黨的使命;建設中華民國是吾黨的責任」,反映了政大與國民黨的緊密關聯。現在,理應對黨國忠誠不二的政大校友,居然企圖刺殺蔣經國!


獨門絕招「反共匪方程式」

此後,因職務關係多次往返臺、美兩地的蔣彥士,注意到「釣魚臺風波」與「退出聯合國」等事件,對於旅美臺灣知識分子所造成的人心波動之巨大。在蔣彥士與其他國民黨高層人士的腦海中,肯定不斷思考以下這個問題:

 

明明在國內受了這麼多三民主義愛國教育,為什麼到了國外留學,就批評起我們中華民國政府,甚至相信共匪那一套邪說呢?

於是,他們不由得產生一個大膽的想法──「反共匪方程式」!那麼,這要怎麼做呢?

 

目前大專院校學生對匪情缺乏認識,難期其言行能配合反共國策

蔣彥士補沾了墨,繼續寫道:

 

今後似宜在大專學校二年級增開有關匪情課程,定為必修科,凡人文社會科學之各學系,匪情課程宜定為四個學分,其他學系則定為二至四學分,均於一年內授畢…… [5]

不久後,這份公函便進到教育部長羅雲平的手上,一切開課的準備,也如火如荼地進行。原本被視為禁忌,幾乎完全不准談、不准碰的「匪情」相關知識,因應政府的反共需求,開始進入大學生的課堂與社團活動中。


蔣彥士(時任總統府秘書長)致羅雲平(時任教育部長)書函:「今後似宜在大專學校二年級增開有關匪情課程,宜為必修科。」(Source: 〈大專院校增開匪情課程案〉(1972 年 5 月 4 日),《行政院檔案》,臺北:行政院藏,檔號:0061/7-3-1-1/6)

隔年(1973 年),已轉任教育部長的蔣彥士,投書指出中共目前的策略是「針對一般知識分子,特別是海外僑居地的中國人之精神虛空,藉民族情感之錯亂,施展其所謂「回歸」、「認同」、「統一」之詐術。」破解之道在於為學生新開設「中國大陸問題研究」課程。


學生上了這個課程,「如同打了防疫針,容易抵抗共匪毒素思想的侵襲。[6]」也就是說,「反共匪方程式」正式研發出來了!而這個方程式的精華,就在於「中國大陸問題研究」這門彷彿有疫苗效用的課程!


換言之,既然中共宣傳這麼容易打動到海外念書的年輕學子,那不如就「以毒攻毒」,在他們還在國內念書的時候,就主動安排更多「匪情教育」,讓學生了解中共宣傳背後的真相!


1970 年代,為了因應中共新一波的統戰策略,「中國大陸問題研究」相關課程與社團,陸續在各大專院校中開辦。圖為當時「中國大陸問題研究」課程的指定參考書籍之一

屬於世代的共同記憶

1977 年 10 月,臺大大研社在福隆海濱餐廳舉行「反共義士營」,邀請兩位文革期間來臺的反共義士分享經驗。結束後,有一位同學不禁感慨:

 

彼岸是蒼生的吶喊;此地,又是怎樣的一片歌舞昇平啊![7]

時至今日,大研社作為「忠黨、反共、愛國的先頭部隊」的過往已經被淡忘。這群「大研孩子」把憂國憂民的青春記憶,寫成詩文,發表在校刊與雜誌中,然後各自畢業與就業,隨著事過境遷而將這段回憶悄悄封存起來。


透過拾起並且拼湊「大研社」盛世所留下的吉光片羽,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大陸問題研究」是 1970 年代國民黨政府在「釣魚臺主權爭議」與「聯合國席次失守」的危機中,為了加強知識青年向心力,而在大專院校中全力推廣的研究領域,扮演著「反共疫苗」的角色。


儘管該領域相關課程開設有限,僅在少數院校的部分科系列為必修,但大陸問題研究社的社團活動,卻涵蓋全臺百餘所大專院校,獲得黨部、救國團以及各校校方的支持,意外成了整個世代知識青年的共同記憶。[全系列完]

 


 

[1]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蔣院長對教育工作的指示》(1973 年 10 月 25 日),頁 28。

[2] 有關「保釣運動」相關內容,主要參考邵玉銘,《保釣風雲錄:一九七〇年代保衛釣魚臺運動知識分子之激情、分裂、抉擇》,臺北:聯經,2013。

[3] 〈琉球移去釣魚臺我國旗 外交部發言人拒絕加以評論〉,《中央日報》(1970 年 9 月 19 日,臺北),頁 3。

[4] 刺蔣案相關敘述,參考胡慧玲,《百年追求:臺灣民主的故事 卷三民主的浪潮》(新北:衛城出版,2013),頁 19-22。續伯雄,〈蔣經國在美遇刺目擊記〉,《傳記文學》72 卷 2 期(1998 年 2 月,臺北),頁 15-18。

[5] 〈大專院校增開匪情課程案〉(1972 年 5 月 4 日),《行政院檔案》,臺北:行政院藏,檔號:0061/7-3-1-1/6。

[6] 蔣彥士,〈如何加強實施國父思想教育〉,《師友月刊》78 期,1973 年 12 月,臺北,頁 5-8。

[7] 艾荃,〈臺大大陸社反共義士營〉,《中國大陸》124 期(1977 年 12 月,臺北),頁 29。

文章資訊
作者 洪群哲
刊登日期 2021-09-24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