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老派之必要!臺南的老屋是流行?還是一種態度?

2023-12-13
原本是廟前老雜貨舖的「旭峯號」,成為時下臺南熱門打卡景點。然而,懷舊復古的風潮,真的能代表臺南嗎?(首圖素材:顏世樺提供)

在中山路開隆宮巷口的「旭峯號」,總是吸引一波波年輕人拍照打卡,既不是排隊美食,也不是潮牌名店,看上的應該是時下文青青睞的「懷舊復古」風情!只是,似乎沒有人在意這幢建築曾經是廟前的老雜貨鋪,除了日常用品外,還有農曆七月十五「做十六歲」儀式需要的蜜粉、香水、紙紮七娘媽亭。

 

就在「旭峯號」隔壁有一間經常鐵門緊閉,懸掛著「沒蝦賣」牌子的蝦仁肉圓老店。因為沒有滿意的食材來源寧可不做生意,是典型府城老闆的脾氣!再往巷底的方向走去,藏身停業老市場角落的小店、咖啡廳、民宿,更像是沉澱在當代城市面貌下的異時空,而這卻是臺南這座老城市生活的 DNA!

 
臺南巷仔內的小店(Source: 顏世樺提供)
 

【故與居】老城市與老建築

 穿梭臺南市街,眼前所見的街景市容,大多是受日本人統治臺灣時,實行「市街改正」計畫,以及戰後計畫道路拓寬或開闢影響的。如果往道路旁的巷弄、小路進去,才會發現過去留下來的生活場景:老屋、廟埕、老店、老樹……,就像是很多城市旅行作家所說的「裏臺南」! 


四百年前,荷蘭人在臺南開闢了最早的市鎮規劃,大街與街廓蓋起了可以做生意的「街屋」,只是確切樣子目前還不可考。後來隨著鄭氏王朝與清代統治移民來台的漢人,擴大了市街與城鎮的規模,櫛比鱗次的磚木造街屋和合院院落,依著地勢水文散佈開來且各自聚集成市。

 

直到日人治理時期,不只是和式木造「町家」與「民家」的引入,西洋化的「二手」傳播與想像,更大幅地改變了這個城市。尤其在「始政」邁入四十周年的 1930 年代,可以說是近代建築轉變最劇烈的階段,各種當時最「摩登」的新樣式、新材料快速地佔據在城鎮的各個角落,甚至延續到戰後的十餘年。很明顯地,以民國六十年(1971)的《建築法》修正案為重要時間分界,我們今日所謂的「老屋」,多是在此之前留下來的,而在《建築法》修正實行後,大量開發商商品化與廣告招牌遮蔽的建築,成了你我熟悉的「中華民國美學」!
 

 無論在城鎮或村落,臺南呈現的是自明清、日治至戰後歷史疊加而成的風貌。不只是傳統合院、街屋、騎樓透天厝或洋樓平房等多樣的建築類型,還有各式圖騰紋樣、西方和風裝飾、磁磚抹面、欄杆鐵窗,更多的是跟著老房子一起留下來,過往的生活痕跡與人情故事,或是醫館、旅社、藥鋪、布行、茶莊、仕紳宅邸……。這些臺南的老屋能夠保留下來,不是什麼城市榮光的堅持,而是帶著一點無奈的等待。
 
肇建於明代的「臺南孔廟」周邊還有仿日式木造混凝土「臺南武德殿」以及英式磚造的「原臺南山林事務所」(今「葉石濤文學紀念館」)(Source: 顏世樺提供)
日本統治時期,摩登時代下的產物「向蜂自轉車店」(Source: 顏世樺提供)
容易被忽略的戰後前輩建築師金長銘先生的現代主義作品(Source: 顏世樺提供)

 

【「舊建築,新生命」的初體驗】原臺南州廳修復再利用

1999 年,也是「九二一」地震發生的同年,致力於歷史建築與環境保存的「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古都基金會」)在臺南成立了,而這與臺灣第一個日治時期磚造公共建築修復息息相關。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支持故事

單篇購買文章請點此

文章資訊
作者 顏世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刊登日期 2023-12-13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台灣風土誌】第 4 期:老派臺南
老屋、老饕、老文青,臺南散步「老派」之必要!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