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誰的流行樂?80年代的臺灣流行歌與動感旋律

2021-01-07

當紅的爵士歌手 9m88 於 2020 年正式出道發片以前,她就已經在網路上透過又動感又搞怪的〈九頭身日奈〉,以及翻唱竹內瑪莉亞的〈Plastic Love〉,而在獨立音樂愛好者中走紅。如同楊隸亞所說,「臺灣流行歌壇的歌詞創作曾經走過傳統抒情風、社會寫實風、中國文藝風、小確幸文青風」,但沒想到竟然有人在此時重新帶回並混搭拼貼了爵士、放克,與迪斯可音樂。

 

然而,9m88 所「帶回」的曲風,似乎並非臺灣固有的音樂文化,而是日本 90 年代動感偶像、80 年代 City Pop(城市流行樂)的文化系譜。


近年來,全球出現廣泛的「復古風潮」。在日本,許多人開始懷念 90 年泡沫經濟破滅前、華麗燦爛的昭和文化,不少音樂人開始回顧 80 年代盛極一時,以竹內瑪利亞、Sugar Babe 等歌手為經典招牌的 City Pop 樂風,重新考掘並創作新的旋律。在臺灣,不少音樂人也都搭上這股全球性的復古順風車,諸如較早期的糯米糰、雀斑、落日飛車,到近年的葛仲珊、李英宏、王若琳,與脆弱少女組,他們的作品中都帶有放克與迪斯可的影子,造型和音樂錄影帶,也都有某種復古懷舊感。


可是,這些音樂風格究竟是由誰所遺留下來的軌跡?在 9m88 翻唱〈Plastic Love〉的 MV 中,她假扮一位 80 年代出道的日本新人歌手采奈伊,而她登場的虛構節目則是「ザ・ベスト 5」,明顯是隱射日本 80 年代當紅的音樂排行榜節目「ザ・ベストテン」(The Best Ten)。9m88 的選擇不禁讓我好奇,為何一位臺灣歌手,翻唱的是竹內瑪莉亞,而不是歐陽菲菲;改編的是The Best Ten,而不是綜藝一百呢?

 

再退一步想,臺灣在 80 年代是否曾經產生屬於自己的City Pop,抑或是相似的動感流行樂曲?臺灣的 80 年代文化,和當前流行以美國及日本為主的復古文化究竟有什麼異同?我們又該如何理解與傳承這樣的文化遺產? 事實上,作為亞洲四小龍的臺灣,80 年代也同樣經歷了類泡沫經濟的狂熱繁榮,除了逐漸邁向解嚴的政治風氣鬆綁、十大建設帶來的經濟起飛,學界一般也公認這個時間點,正是當代華語流行音樂產業的起始點。


在 D.J. Drop the Beats 之前

一間歐洲獨立唱片公司在 2020 年發行了一張合輯,名叫《Taiwan Disco》,收錄 70 到 80 年代臺灣女歌手歌曲,包括崔苔菁〈愛的風〉;但臺灣評論者因奉一針見血地指出,整理者搜羅的這12支歌曲,其實無法構成一致的脈絡,比較像是一個外國人基於對迪斯可風格的喜愛,「獵奇式」的隨機挖寶。


1. 站著不動的臺灣人


因奉指出,隨著迪斯可音樂一起從美國傳入臺灣的,還有這個強烈節奏感的曲風中飽滿的肢體動感文化,但因為「早年戒嚴時期的音樂審查制度,大大限制了其『娛樂』的本質,愛情、性和肢體擺動這些流行音樂理所當然的特性也被削弱。」[1]更廣泛一點來看,就像學者曾慧佳所說,「國內(臺灣)搖滾樂迷對搖滾樂的接收方式,始終保持著透過媒體收聽的靜態接收習慣,與國外現場演唱的臺上臺下互動,聽眾搖擺身體、跟著音樂起舞的動態享受,是有著極大的不同」[2]若回頭看 70 年代臺灣歌手唱歌,例如鄧麗君吧,也都是拿著一支麥克風站在台上,鮮有「載歌載舞」的情況。

 


70 年代的臺灣歌手如鄧麗君,表演方式仍屬靜態(Source: Wikimedia

不過,很有意思的是,即使臺灣的主流音樂場景沒有身體律動的現象,迪斯可流行文化卻仍舊(在種種當局限制之下)滲透進常民的生活中,除了臺北滿地都是的地下舞廳、年輕人滿街都是的亮色系時尚裝扮以外,不少文學與電影都對此有所著墨──從作家郭強生〈傷心時不要跳舞〉、張大春〈公寓導遊〉,到電影《青少年哪吒》、《尼羅河女兒》,迪斯可幾乎無處不在。[3]


這種「體嫌口正直」的現象,似乎暗示著一股尚未被好好探索的暗潮洶湧,曾經潛伏在主流的音樂下。戒嚴晚期,人民私下隨著外來的舞曲旋律擺動身體時,甫崛起的音樂產業,是否曾試圖生產屬於我們自己的動感節奏呢?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支持故事

單篇購買文章請點此

文章資訊
作者 沈昆賢
刊登日期 2021-01-07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2021|一月關鍵字:八〇年代來襲!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