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沒有接收難民的波蘭,為何有人上街遊行反難民?

獵鷹之巢 2018-04-28

波蘭民族主義者的敵人

波瀾國旗 (source:Lukas Plewnia@Flickr)

11 月 11 日是波蘭的獨立紀念日。


2017 年波蘭人的獨立慶祝活動受到舉世矚目,因為自蘇聯解體以來,第一次有高達 60,000 人的民族主義份子上街遊行,遊行的口號是「白色歐洲屬於兄弟國家」(Biała Europa Braterskich Narodów)、「白色歐洲、白色波蘭」(Biała Europa, Biała Polska)、「我們需要神」(My Chcemy Boga),一言以蔽之就是「反伊斯蘭移民,強調歐洲本位主義」。


波蘭人以「我們需要神」的標語,來反對世俗化運動。(圖片來源)

但現在執政的右翼波蘭政府,自 2016 年起就寧願被歐盟罰錢,也不願意接收中東難民,這讓這場「反伊斯蘭移民,強調歐洲本位主義」的遊行訴求有些詭異,因為遊行要對抗的敵人,並不存在於波蘭境內。既然波蘭沒有接收難民,為何會有那麼多的右派人士上街遊行反穆斯林難民?假設台灣政府已長期拒絕讓中客來台灣旅遊,那麼數萬台灣人上街高喊:「不歡迎中客,台灣屬於台灣人。」恐怕就沒有意義了,因為是在對抗不存在的敵人。


事實上,穆斯林只是波蘭民族主義份子的敵人之一,如果不追溯波蘭過去的歷史,就難以瞭解波蘭右傾的淵源。台灣與波蘭一樣都曾長年被外族統治,近 20 年來興起的台灣民族主義應走向何方,也許波蘭人是很好的參考例子。


自寬容走向排外的波蘭人

自 1569 年,波蘭和立陶宛簽訂《盧布林協議》後,波蘭─立陶宛聯邦成為東歐第一強國。因聯邦境內宗教繁多、種族複雜,政府採取宗教寬容、雙官方語言(波蘭語和羅斯語)的政策,避免各民族發生衝突,並順利度過了三十年戰爭。


但是,因大貴族的專權跋扈,導致烏克蘭的哥薩克人在 1648 年起義,並向同為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求援,瑞典也趁勢入侵,波蘭人雖堅毅強悍的擊退敵人,但戰爭結束後,聯邦也已殘破不堪。身為天主教徒的大貴族在憤怒之下,開始限制新教徒、東正教徒的權利,並廢除羅斯語的官方語言地位。當然,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式,還是阻止不了聯邦在十八世紀,因為政治制度的混亂而走向滅亡。


「單一民族之民主」思想

十九世紀,當民族主義之思潮席捲全歐時,被普、奧、俄三國統治的波蘭人也力圖復國。可是在這同時,過去波蘭-立陶宛聯邦境內的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立陶宛人等民族,也逐漸出現自己的民族意識,希望走出「波蘭化」(Polonizacja)的影響,不免會和波蘭人產生競爭與衝突。波蘭知識份子雖仍希望重建國土遼闊的聯邦,但並非每個人都把其他民族視為平等的合作夥伴。


十九世紀末「單一民族之民主」(Narodowa Demokracja)思想開始出現,該思想主張波蘭人應同化境內的其他民族並排斥猶太人,很快地成為波蘭人復國的核心思想。


一戰結束後波蘭再度獨立,並成功擊退蘇聯軍隊,奪回過去聯邦的部分東部領土。波蘭的政治領袖皮蘇茨基(Józef Piłsudski),小心地減弱「單一民族之民主」思想的影響力,來避免波蘭人和少數民族衝突,但各民族之間的積怨最終仍在二戰時爆發。1942 年,烏克蘭人組成了「烏克蘭反抗軍」協助納粹德國屠殺波蘭人、猶太人,以謀求獨立,這道歷史傷痕至今仍嚴重影響波、烏兩國之關係。


皮蘇茨基 (source:wikipidia)

波蘭人與烏克蘭人的心結

二戰結束後,波蘭被迫放棄東部領土,成了單一民族國家,表面上民族問題看似解決,卻也阻斷了波蘭人和其他斯拉夫兄弟,學習和解與共存的機會。蘇聯解體後,波、烏兩國曾多次會談,希望解決領土糾紛、民族衝突等問題,但雙方的右派人士為了維護民族尊嚴,仍不斷互相攻擊、批判。


2015 年,因為俄羅斯侵略東烏克蘭,造成該國民生凋敝,有數十萬烏克蘭人移入波蘭求學、工作。波蘭本應趁此良機和烏克蘭和解,共同對抗野心家普廷,但在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的背景下,不少波蘭人卻認為那些烏克蘭移民會排擠到自己的權益,而以言語或肢體暴力攻擊他們。今年國慶日的大遊行,右翼份子高喊排斥移民的口號,實際上會受害的人是烏克蘭人,而非阿拉伯人,這恐怕也是普亭樂見的景象。


自上述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身為受壓迫者的波蘭人,同時也兼具壓迫者的角色。就如台灣的閩南、客家族群,受到國民黨政權之打壓,卻也是原住民眼裏的侵略者。台灣居民在對抗中國打壓的同時也應反省過去的錯誤,只有建立各族群平等、不心生怨懟的民主社會才能讓中共難以分化我們。


民族主義之格局

面對強大的俄羅斯,波蘭的確需要民族主義才能讓國人團結一心,但民族主義的格局大小卻值得眾人思考。波蘭人應提倡的是「大民族主義」,以友善的姿態與立陶宛、烏克蘭等國攜手,讓民主自由之火照亮東歐,避免獨裁的「俄羅斯帝國」復辟;若是只求自己民族強盛,甚至排斥、壓迫國內其他族群,那就只是「小民族主義」。綜觀歷史,十六、十七世紀時聯合不同宗教、民族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正是東歐最強大的國家,多元價值才是波蘭應找回的傳統。


民族主義就像人的免疫系統一樣,在面對外敵時會自然啟動,但免疫系統過於活躍也會傷害到自身。台灣居民為了抵抗專制的中共政權,捨棄「中國人」、選擇「台灣人」身分認同時,不只要團結島內的各族群,也不能再看不起東南亞各國,而要和他們維持良好關係,並推廣民主自由精神。


只要亞洲的民主國家越來越多,中共就無法再吹噓所謂的「中國模式」,台灣人反對獨裁、追求民主之樣貌也會聞名於世界,這就是台灣的「大民族主義」。

文章資訊
作者 獵鷹之巢
刊登日期 2018-04-28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