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天氣和暖時,會跟兒子去中和街吃新豐綿綿冰。吃完後如有閒情幽轉,就沿著逸仙國小旁的馬賽克人行道慢慢上坡,身旁的汽車個個猛吹油門,準備跟著我們轉進更窄小的新民路。我跟兒子說,新民路上一整排的楓香,古時候又叫楓仔埔,不過跟七年級生講這些有點對牛彈琴,快要「中二」的少年郎還願意跟媽媽出來就該偷笑了。
過了新民國中大門,右方巷口標誌著中心新村,孩子平常很少接觸眷村文化,進去參觀一下也好。
中心新村是全臺灣唯一有溫泉的眷村,而且影集《一把青》、《通靈少女》等片都在這取景。我們穿過錯落的階梯,低矮的房內倒是整理的潔白雅緻,目前這裡的住戶全數遷到稻香路上的嶄新大樓,遊客可在紅磚巷弄鑽來鑽去,牆上的碎玻璃,斑駁的壁漆,還有屋頂上搖搖欲墜的鏽蝕鐵皮,散發時光上的憶舊風韻。
兒子在古董綠的大同電扇旁,用便條紙寫下自己的名字,用小木夾夾起來欣賞。旁邊的藤椅,就像眷村ㄅㄟㄅㄟ泡茶看報的那款,兒子說還蠻喜歡這裡。我們簡單逛逛,離開前,我才稍微看了入口處的解說牌(現已撤下),差點錯過一條有趣的線索:
百年前的溫泉俱樂部址,如今已成廢墟
蛤!北投溫泉跟德國有關係?不是日本人嗎?太妙了吧這!我跟兒子說,我們來找找將軍府在哪。
出了中心新村,沿著新民國中的操場往後走,在轉角處,有一朱門,草木扶疏,拾階而上,從將軍府大門的扁型投信孔往裡瞧,院內青苔,無人居住,擺著一架藍色的兒童坐椅小飛機,看不出名堂。我們再繞到另一邊,紅磚牆突然內縮,閒置的空間擺了三張白色的木石椅,應是駐村藝術家的作品,左邊有個階梯小門,我們爬上張望,看到荒廢的將軍府,只有院內一隅磚造的小屋還算講究。
百年前,這裡真的曾經有過德國人 R. N. Ohly 的溫泉俱樂部嗎?完全看不出遺緒。
我帶著狐疑回家,決定上 Google 辦案。不過,關於這個德國人的中文資料實在太少,不甘心只被 R. N. Ohly 幾個字母呼攏,經過一番交叉比對,終於查到他的全名──Richard Nikolaus Ohly。
一個德國人的臺日情緣
1862 年,理查奧利出生於德國的絲綢之城克雷費爾德,他有九個手足,一生經歷過三段婚姻。我猜當年他先去日本,因為他的第一任妻子 Shima Kawada 是日本人,後來轉來臺灣發展,住在大稻埕往返淡水。他身兼公泰洋行(Butler & Co.)與魯麟洋行(Reuter Brockeimann & Co.)的負責人。
據統計,清末時臺灣至少有七間德國洋行,來自歐洲的奧利應該是跟著荷蘭人、西班牙人的腳步認識臺灣。1893 年,奧利到達北投與凱達格蘭族進行硫磺交易,隨後就在北投溪上方,一處楓香林立、正對觀音山的坡地上,他興建了私人的溫泉俱樂部,地點就在今日北投中心新村的將軍府現址上。
我猜,奧利的溫泉俱樂部大概招待過許多臺北城的外國人吧?像是美國記者達飛聲( James Wheeler Davison)、英國商人湯姆遜(G.M.T. Thomson)、丹麥工程師漢遜(Emanuel Hansen),不然 1895 年炎熱的六月天,奧利與美英丹這三位外國代表,怎能馬上揪團,陪著辜顯榮去見即將進入臺北城的日軍呢?
政權轉移後,奧利把自己的溫泉俱樂部賣給了日本政府,之後才有收容日俄戰爭傷兵的日軍衛戍醫院的出現,也就是今日北投國軍醫院,以及後來附屬的軍醫眷村中心新村。
奧利因幫助日軍入城,獲得日本政府勳章,也許就因為這樣,他結識了家世顯赫的第二任妻子──芳齡 20 歲的日德混血兒松野小姐(Frieda Matsuno),他們在1897 年結婚,他的岳父松野礀是留學德國的日本林業之父,岳母則是日本幼兒教育鼻祖(Clara Matsuno,婚前名 Clara Louise Zitelmann)。
婚後,奧利大概是帶著妻子住在臺灣,並在臺灣迎接兩個孩子的誕生,這段期間他在淡水的殼牌倉庫出沒,成為石油代理商。可惜的是 1901 年 24 歲的妻子生完老二後,死於臺灣,或許想離開傷心地,1902 年他搬到臺南安平,轉做德記洋行的海事保險,1904 年搬回日本,也許從此離開住了十餘年的臺灣。之後,他梅開三度娶了一位德國女老師,1937年他在德國過世,享年 75 歲。
奧利先生,串起北投與德國意想不到的連結。繼威靈頓山莊美國篇、中心新村德國篇,看來我真的可以繼續挖掘北投那些非日本、卻國際性的故事。
德國商人奧利在 1894 年建成的溫泉招待所,後來轉售給日本人,後不知原因拆除。現存之將軍府,是在溫泉招待所拆除後,於空地上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