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曇花一現的「鴨母王」傳奇──聲勢浩大卻因陣營分裂、族群械鬥而寂寥收場的朱一貴事件

2024-04-30
打著明王血脈的永和王朝,為何在省籍情結與內鬨下,一個月內就回歸塵土?

頭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五月稱永和,六月還康熙。

這在臺灣民間流傳的歌謠,倘若對臺灣史有些許了解的話,或許能從「永和」、「明朝帽」兩個詞猜出這首歌謠所指的,即是指清代臺灣三大民變之一的朱一貴事件。不過,若仔細回想課本上所提到的朱一貴事件,大多與反清復明、官逼民反等關鍵字連結在一起,不過,朱一貴事件真的是一樁以反清復明為目的的叛亂行動嗎?一名平凡無奇的鴨農,又如何跟時代的變局產生連結呢?
 

反清復明是個好用的口號

康熙六十年(1721 年),臺灣島內由於距離清帝國的行政中心甚遠,許多官吏都抱持著應付的心態來臺就任。無心治理臺灣的官員把臺灣的吏治弄得昏天暗地,重稅、嚴刑、無故遣返,種種苛政讓老百姓們早就忍無可忍。這時,在街頭巷尾間流傳著有個姓朱的農民,正預謀集結群眾起兵,準備誅殺那些該死的貪官污吏。民眾無不期盼著那天的到來。那年的三月,鳳山縣民李勇、吳外、鄭定瑞等人,來到了朱一貴家門口,準備與朱一貴商討起兵之事。
 

「今天地方官長都只沈溺於賭博之中,動不動就刑罰百姓,政風敗壞,若要起事,這就是時候了!」

李勇說道。當然,要反抗政府僅僅靠著憤恨是沒辦法成事的。正當眾人思索著應當如何號招民眾時,此時有個人忽然喊道「我姓朱,如果我自稱為明朝後裔,説要反清復明,肯定能號召鄉里,集結群眾!」語畢,眾人便紛紛點頭,讚許這是個絕妙的計謀,而此時站出來說話、提供這個錦囊妙計的,便是「鴨母王」朱一貴。

為成功吸引群眾加入他們的起事行動,朱一貴想出的辦法是以「反清復明」的名號作為號召,讓整起行動更有正當性;不過,對朱一貴等人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誅殺欺壓百姓、橫徵暴斂的政府官員,這便是朱一貴事件之始。

 

兩股民變勢力的合流:杜君英與朱一貴的合作

隔月,朱一貴就與李永、吳外等 52 個人拜把結盟。以朱一貴為首的反抗進行便就此揭開序幕。當時共同參與起事的人,身份遍佈於各種不同階級,有耕田的農民、租種田地的佃農,種甘蔗的、顧傭工的、推牛車的,也包含一些貢生、武生等讀書人或官吏,大約一千多人。起事那天,眾人在街上展開幾面大紅旗,上面寫著「大元帥朱」、「大明重興」、「激變良民」這幾個大字。沿街敲鑼打鼓,說服民眾加入隊伍。

不過,雖然這起事件以朱一貴為名,但其實早在朱一貴等人起事的前一個月,就已經有人在下淡水(今屏東一帶)號召起事,那人叫做杜君英。

據說不滿官府已久的杜君英聽聞當地閩人柯妹受到官府不合理的徵糧,於是聚眾打著「清天奪國」的名號起事。當朱一貴聽說南方也有其他反抗勢力後,便想辦法和杜君英結盟,兩大陣營合而為一,一時氣勢如日中天,讓清朝官員倍感威脅。在朱一貴事件中,杜君英可說是扮演了要角。不過,杜君英作為和朱一貴共同起兵的民變領導人,存在感卻異常地低,關於他的史料也是少之又少。那麼,杜君英究竟是何許人也?

杜君英原籍廣東潮州,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來到台灣拓墾,定居在檳榔林(今屏東內埔)。雖然杜君英的省籍雖然屬於「粵人」,不過廣東潮州卻較常使用「閩人」慣用的閩南語,又加上檳榔林以客籍人士居多,這意味著,杜君英可以在語言上吸引從福建來臺的閩南人參與行動;在省籍上也能吸引從廣東來臺的客家集團支持。語言與省籍的優勢,使得杜君英號召群眾時更為順利。而後與閩南集團的朱一貴聯手,更讓杜君英的聲勢高漲,起事初期的戰況勢如破竹,但這兩個集團的結合,也為後續的內鬥與事變的失敗埋下隱憂。

 

曇花一現的「鴨母王」傳奇──聲勢浩大卻因陣營分裂、族群械鬥而寂寥收場的朱一貴事件-1
杜君英的衣冠塚,位於屏東內埔(Source:Wikimedia Commons

攻破府城前的最後一哩路

周應龍傳諭:『殺賊首領一名賞銀五十兩,殺賊一名賞銀三兩。』因此番子殺了良民四人, 放火燒死八人。因此百姓懼怕,投順我們,有二萬餘人。─〈朱一貴供詞〉

在隨軍來臺平亂的藍鼎元所撰寫的《平台記略》中,詳細記載了關於朱一貴等人起事的過程。在朱一貴等人攻入臺灣府城之前,他們最大的敵人就是臺灣總兵歐陽凱和右營游擊周應龍。

戰事初期,朱一貴陣營與周應龍所率領著新港四社的民兵於岡山一帶作戰。眼看著官兵就要取得勝利,周應龍為趁勝追擊,便下達殺賊可以獲得賞金的命令。不過,這道命令反使周應龍的軍隊陷入混亂。由於參與朱一貴軍隊的人身份混雜,當時民兵哪分得出誰是叛賊、誰是良民。為了獲得賞金,民兵不分青紅皂白地濫殺無辜百姓,這也成為整起事變得轉捩點。眼看著周遭親友、鄰居遭到殺害,城內的百姓出於恐懼,紛紛轉向投靠朱一貴,朱一貴陣營從原本的一千餘人順勢暴增至兩萬多人,幾天後就擊潰周應龍陣營。

 

曇花一現的「鴨母王」傳奇──聲勢浩大卻因陣營分裂、族群械鬥而寂寥收場的朱一貴事件-2
1752 年的臺灣縣城池圖(Source:Wikimedia Commons

比起周應龍陣營敵我不分的屠殺,朱一貴嚴加禁止軍隊對於平民百姓進行掠奪與姦淫之事,對軍隊紀律的要求相當嚴明。當時軍隊中,有個叫戴穆的民兵企圖強娶民女,朱一貴之情後便憤怒地將其處死,這也讓朱一貴在民眾心中有著為民除害,伸張正義的形象。

那年的五月,朱一貴和杜君英等人攻入府城,與總兵歐陽凱大戰於春牛埔。朱一貴陣營收買敵方軍隊內的將領楊泰,在戰況白熱化時趁亂刺向歐陽凱,歐陽凱便因此墜馬身亡,讓朱一貴軍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府城內清朝的文武官員,眼見軍隊敵不過朱一貴等人,就相繼逃至澎湖或返回中國。在攻下府城後,朱一貴於便宣布登基,建立政權、恢復明制,國號訂為大明,年號則為永和。

 

曇花一現的永和王朝

不過,朱一貴等人浩浩湯湯的進駐臺灣府城,一時風光,但永和王朝的國祚確沒能持續太久。朱一貴所建立的永和王朝,在缺乏專業的官僚體系、加上朱一貴、杜君英二人因理念不合而決裂的情況下,發生了各種內鬥、甚至是省籍衝突,永和王朝頓時出現危機,而逐漸走向衰敗。

在永和王朝政權建立之初,杜君英原本想讓他的兒子杜會三為王,不料眾人不服、出聲反對,於是憤怒的杜君英每天抓走婦女七人、縱容部下殺人放火、脅迫勒索,甚至波及到同為民變重要領導人吳外的親戚,朱一貴忍無可忍,於是雙方的合作最終走向決裂。

朱一貴、杜君英二人的決裂,不僅是民變勢力的分裂,更是帶來了族群的衝突。雖然朱一貴、杜君英二人講的都是閩南話,不過因省籍的不同,朱一貴成為「漳泉代表」、杜君英則成了「客粵代表」,使得兩個陣營開始分化、內鬥,最後甚至演變成閩、粵人間的省籍衝突。此時的朱一貴,除了要派兵杜君英的突襲,也面臨到清兵不知何時會再度進攻的壓力。使得原本聲勢浩大的政權,不到一個月就變得搖搖欲墜。

 

同年的六月中旬,閩浙總督覺羅滿保派遣水師提督施世驃、南澳總兵藍廷珍領軍到台灣討伐朱一貴。武器精良的清軍勢如破竹,在一日之內攻陷鹿耳門,沒多久安平也失守。朱一貴陣營則因為長期內鬥組織鬆散,在面臨清軍攻擊時立刻潰散,朱一貴一路向北逃竄,最後在溝仔尾(今嘉義太保)遭到逮捕。永和王朝從成立到殞落,僅歷時了短短一個月。

康熙六十年(1721 年)八月,朱一貴與其部下被押送到北京,於大街上被凌遲而死,那年他不過三十三歲。原本聲勢浩大、鄉里間接響應的起事行動,卻在奪得政權後因省籍問題、利益衝突以及缺乏行政能力,在短短一個月內發生多起內鬥與衝突,不久便被清朝官府攻破,寂寥收場。永和王朝如同曇花一現般消失在歷史的舞台,僅留下朱一貴等人的故事,以及「五月稱永和,六月還康熙。」的那首歌謠,仍然繼續在臺灣民間傳頌著。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參考資料
  1. 《臺案彙錄己集》。
  2. 藍鼎元,《平臺紀略》。
  3. 連橫,《臺灣通史》。
  4. 謝貴文,《內門鴨母王朱一貴》(高雄市:高雄市史博館,2015)。
  5. 林毅夫,《鴨母王:臺灣人翻身自主的願景與掙扎》(臺北市:前衛,2011)。
  6. 許家逢,〈台灣朱一貴民間故事所反映的台灣社會現象與影響〉(臺中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7. 吳豪杰,〈屏東內埔地區杜君英形象及其文化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
  8. 謝貴文,〈《內門鴨母王朱一貴》委託研究及撰寫計畫 成果報告 〉,102年6月,頁10。
文章資訊
作者 盧宥辰
刊登日期 2024-04-30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臺灣通史】亂世中的島嶼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