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一個類型文學的奮鬥史(四)──八〇年代:臺灣科幻里程碑

楊勝博 2016-11-16

1981 年,黃凡寫了一篇科幻小說〈零〉,然後把稿件寄給《聯合報》,想要角逐中篇小說獎的首獎。


黃凡。圖片來源
黃凡。圖片來源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黃凡的讀者,熟知他之前的作品,像是〈賴索〉(1979)這類具有強烈政治批判意味的作品,一定會很訝異他怎麼會想要以科幻小說爭奪純文學獎項呢?你肯定會想和黃凡說:「喂!黃凡你是瘋了嗎?這怎麼可能獲得評審的青睞呢?」


歷史如果真如這些人所預測的,那麼他們就全都成了先知。然而,最後的結果出乎意料,〈零〉反敗為勝,贏得首獎。


臺灣科幻的發展,也因黃凡以科幻小說獲得主流文學獎首獎,彷彿打了一劑強心針。如果是熟悉臺灣科幻史,或是有在關注文學獎發展的讀者,肯定都有聽過這一篇作品,因為不論是在科幻史或是文學史,這都是值得記下一筆的事情。


然而,若我們以現在的科幻小說標準評論〈零〉,作品本身或許稍嫌單薄,創意也有所不足(時代的眼淚!),但是它所代表的歷史意義卻是不容忽略的。


一九八一年,〈零〉的本事

〈零〉的故事背景,是蒙其頓將軍和他所領導的「南寧委員會」運用獨家技術,在全球陷入核災危機之後,將污染徹底消除,成功建立了現代的烏托邦。然而,這個烏托邦是透過嚴密的人口控制與資源監控所建立的。所有人民在六歲的時候,都必須參與「統一資格檢定」,透過這份考試的結果,決定你未來是管理階層或是一般人民,並依照各自的學業表現分配職業與職位。


《零》。圖片來源
《零》。圖片來源

主角席德出身農村,父母都是農民。因為學業成績優異,席德順利成為中央官員。然而,太過於順遂的人生,讓他覺得生命缺乏變化。也許就是這樣的心理,讓他在偶然的狀況下,獲得溫斯頓《最高委員會真相》這本描述世界真相的書,改變了他的人生。書中記錄著「南寧委員會」才是全球核災的元凶,甚至為了統治方便,秘密消滅了世界上 90% 的「劣質人口」。


知道真相的席德,因為表現失常而被下放地方,偶遇以前的老師康造時教授,並因此結識一群學生社團的成員。透過社團的介紹,席德順利加入「地球防衛軍」──以瓦解南寧異常統治為職志的反政府組織。不久之後,席德在一次反抗行動中遭到逮捕,由「南寧」現任領導人親自審問。席德這才發現,南寧刻意放任「地球防衛軍」的行動,其實是要讓政府有消滅異議分子的理由,並讓人民更加依賴政府的保護。然而,席德直到生命的終結,都不願相信這殘酷的真相。


在這篇小說裡,我們可以看見許多借鑒於其他反烏托邦小說的影子。比如《最高委員會真相》一書的設定,明顯來自於《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同樣藉由逝去的智者所留下的作品,進一步揭穿統治者所要掩蓋的事實。小說中的「統一資格檢定」,也是改造自《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裡以 DNA 判斷人類智能等級,並藉此分配工作,一輩子無法改變身份的世界觀。結局處,主角席德被丟進汽化室處刑的情節,也類似《華氏四五一度》(Fahrenheit 451)中主角最後被處以火刑的橋段。


黃凡在運用這些典故之餘,也加上了自己的創意。比方《美麗新世界》裡的基因決定論,被改造成符合聯考經驗的考試決定論等。然而,整體說來,的確是創新程度不夠,並未超出經典名作太遠。也因為如此,參與評審會議的張系國才會給予小說「創意不足」的評價。


在評審會議中轉敗為勝

比起〈零〉的小說內容,聯合報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的評審記錄,也許更加戲劇化。


不少評審對於科幻小說都有不好的印象。評審朱炎表示「如果教小說,根本不願意把科幻小說列入」,而鍾肇政也說「我開始看的時候,就認為這是一篇通俗的讀物──科幻的讀物。如果要論文學價值,我恐怕不能贊同是太高的」,甚至司馬中原直接說明他沒有興趣:「我個人對人生遊戲之類,或對未來過分杞人憂天的作品不太感興趣。」


從以上發言看來,評審們或多或少對於科幻小說都帶有偏見,或是一開始就認為科幻小說只是通俗讀物,是難以登上文學殿堂的作品。然而有趣的是,當姚一葦說「像赫胥黎的是小說」的時候,朱炎馬上改口說「那是『正統』的」,可以看得出來,評審對於通俗科幻和成為文學經典的科幻作品(如《美麗新世界》、《一九八四》等),待遇還是有所差異的。


《美麗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圖片來源
《美麗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圖片來源

如果評審紀錄只看到這段,大概會覺得黃凡的〈零〉得獎無望。然而,最後為什麼會逆轉成為首獎呢?張系國的發言,可能是影響結果的重要關鍵之一。


回去翻看評審紀錄,當流程進行到這篇的時候,張系國率先發難。他表示既然這是一篇科幻小說,他會更仔細的閱讀(身為一名科幻小說家,對科幻作品要求比較高,是很合理,也很合邏輯的)。他直接列出〈零〉的三大缺失:首先是場景的描寫不細膩(小說中的城市大同小異),再來是人物的描繪不夠生動,最後是指出作品中的文法問題(像是「不錯,我們正準備進入歷史……」等)。


如此看來,似乎連科幻小說家都不太給〈零〉面子。(敵人就在本能寺!)


然而,從結果來看,五位評審中,最後有四位圈選了黃凡的作品,因此,這反倒像是張系國以退為進的策略,好讓其他評審不會攻擊得太過猛烈。


在張系國發言之後,其他評審似乎也因此為〈零〉緩頰,司馬中原認為科幻應該鼓勵,但是〈零〉的寫法太過平實,無法感受到如科幻電影一般的震撼,並未圈選。朱炎則認為即使小說運用了國外科幻小說的設定構築成自己的世界,但透過這個結構,小說對於「假的理想主義、假的基督」進行了很有力的抨擊,可惜結局太過悲觀,缺乏希望。


姚一葦以反烏托邦的角度切入,他認為〈零〉「具有遠為深刻和寬廣的意義」,藉由主角席德對世界真相的「追尋」(the quest),以及他「對這個社會的懷疑、反抗到毀滅的過程」,「嚴肅的討論人類的未來,或人類前途的問題」。


鍾肇政也補充,即使他對於科幻小說的文學價值評價不高,然而,做為通俗讀物,〈零〉所展現的「在一個非人性的社會裡有人性」的設定,又適度諷刺了當代社會,對他來說是相當可喜,因此還是圈選了這篇。


總而言之,評審們最後投票給〈零〉的原因,重點並非在科幻小說這個類型本身被認可,而是〈零〉裡面的嚴肅主題(而非全然娛樂導向)獲得了評審的認同,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依然能感受到評審們對於科幻的負面觀感,在評審會議裡陰魂不散。


得獎之後

最後,黃凡的〈零〉反而打敗所有作品,奪得首獎,這表示科幻小說採取嚴肅路線的方式,成功獲得了文學界(?)的認可。就像張系國說的一樣:「作為嚴肅的創作的話,它有它突破的某重意義」。〈零〉的獲獎不但突破了主流文學的限制,也為科幻小說打開了一條可行的道路。


此外,在評審過程中,其他評審都一致認為張系國是科幻小說的專家,這也證明了張系國之前在《聯合報》上的翻譯和創作刊載,其實已經塑造出科幻權威的身分,因此具有相當的公信力。


1983 年,《聯合報》副刊舉辦了一場科幻座談會,內容則是討論科幻小說的定義。然而,這種定義的爭論,是建構在科幻小說中科學成分或文學成分的多寡和其重要性,對於實際的小說創作其實意義不大。


同年,《中國時報》「人間對話」專欄,刊出張系國與王建元的科幻小說對談。他們共同的結論是,科幻小說會受到世代的影響,不同世代可以透過科幻形式表達當代的問題,而這樣的結論,也是後來從「時報附設科幻小説獎」到「張系國科幻小說獎」共通的作品選擇標準,也就是選擇符合當代的科幻作品。


很快地,《中國時報》在時報文學獎下附設科幻小說獎。第一屆就有四十篇投稿,第二屆則增加到五十篇,也有不少優秀作品,如張大春的〈傷逝者〉(1984)、林耀德〈雙星浮沉錄〉(1984)、葉言都〈我愛溫諾娜〉(1985)、許順鏜〈混沌之死〉(1985)等。然而,在第三屆即將舉行前,《中國時報》有意以童話徵選取代科幻小說,做為貼近大眾的另一種嘗試。


看來好不容易點燃的一炷香,就要這樣被捻熄了?放心,沒那麼容易!


張系國在得知此事之後,立刻向時報表示他願意提供獎金續辦獎項。因此,在第九屆時報文學獎徵文辦法二度見報的時候,增加了一行字:「附設張系國科幻小說獎徵文即日起收件」。小小一行字所代表的意義,對科幻創作者而言,可以說是難以用言語形容的歡快。(和今年不久前的時報文學獎暫停小啟兩相對照,感受可說是天差地遠。)


同時,為了延續好不容易點燃的科幻火炬,張系國在 1982 年成立「知識系統」出版社,開始編選「當代科幻小說選」和「年度科幻小說選」(從每年的科幻獎中,選擇優秀作品集結出版),並為臺灣作家黃凡、葉言都、葉李華出版個人科幻短篇集。


而在張系國小說獎的得獎與入圍者中,賀景濱在這之後創作了〈速度的故事〉(1990)、《去年在阿魯吧》(2011)等優秀的科幻作品。葉李華後來成了交大教授,之後成立交大科幻研究中心,並舉辦倪匡科幻獎,延續了科幻創作的推動力。


葉李華。圖片來源
葉李華。圖片來源

結語

回顧八〇年代的科幻風潮,一切的起點,的確可以說是從〈零〉開始。


若非因為黃凡〈零〉奪得文學首獎,知識系統出版社可能不會成立,科幻文學獎或許不會獨立設獎,更不可能只因張系國願意提供獎金,時報就同意設立張系國科幻小說獎,並因此發掘新的科幻作家,將科幻的火炬延續下去。


然而,這也是前人不斷努力創作的結果。從 1920 到 1980 年代,臺灣科幻小說這段艱辛的類型文學奮鬥史,在八〇年代終於迎來了一次高潮。至於臺灣科幻在這之後的發展,那就是另一段故事了。(全文完)

參考資料
  1. 呂學海、呂維琴記錄整理,〈科幻之旅:張系國與王建元談科幻小說〉,《中國時報》,1983年9月30日、10月1日,第八版。
  2. 邱彥明記錄整理,〈德先生.賽先生.幻小姐:1982年文藝節聯副科幻小說座談會〉,張系國編,《當代台灣科幻小說選II》,頁209-256。
  3. 邱彥明記錄整理,〈聯合報七十年度中、長篇小說獎總評會議紀實〉,黃凡,《零》(台北:聯經,1982),頁3-52。
  4. 黃凡,《零》(台北:聯經,1982)。
  5. 駱紳記錄整理,〈窺夢奪魁:張系國科幻小說獎決審會議紀實〉,《中國時報》,1986年10月21日。

文章資訊
作者 楊勝博
刊登日期 2016-11-16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