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戰國名將】幫助國家強盛卻被舉國痛恨的「商鞅變法」(下)

金老ㄕ 2020-12-30

揮師東進

前面提到,掌控河西之地是秦國能否東進發展的關鍵,所以秦孝公不惜徵人才、搞變法,都是為了擊敗魏國,好佔有河西之地。


西元前 354 年,衛鞅趁著魏國派大軍進攻趙國首都邯鄲(順帶一提,有沒有覺得這個戰役有點眼熟?因為這就是在孫臏篇提到的桂陵之戰),立刻領軍偷襲魏國,殲滅 7000 守軍並占領少梁。雖然戰果看似不多,卻足以顯示衛鞅對當時國際局勢觀察敏銳,使他能把握魏國與關東強國對戰的時機,趁隙發兵。

 

之後,魏國在桂陵之戰被齊國軍隊擊敗,加上楚國以「救趙」的名義加入戰局,魏國一時之間被圍毆的狼狽不堪。精明的衛鞅自然不會放棄擴大戰果的機會,他率兵直接攻占魏國舊都安邑。


這下可把魏惠王嚇壞了,再擋不住秦國,自己可要面臨三路大軍的夾擊,於是緊急調軍修築防禦工事好阻止秦軍。問題是,這反而激起秦軍的鬥志,因為根據衛鞅的軍功升級制度,攻城戰可是能讓戰功累積增加數倍的,我想當時秦軍可能懷著「有城牆?我好興奮!我好興奮呀!」的心態去暴力衝鋒,於是衛鞅攻破防禦工事,進一步占領魏國土地。


魏惠王劇照

有道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連連吃虧,但魏國畢竟是底子厚的戰國首強,所以魏國先擊敗齊國,並與楚國休戰,隨即集中兵力向西反攻,並且馬上擊敗秦軍,奪回了安邑等失地。


而且估計是受不了昔日的手下敗將,竟把自己一度逼得如此窘迫,魏惠王竟一口氣召集宋、衛、鄒、魯等十二個小國組成聯軍,準備爆打秦國。


這下換秦孝公嚇尿了,想不到連受重創的魏國竟還能如此強勢,於是秦孝公決定:「召集全國軍隊跟他拚了!」此時衛鞅跳出來說:「拚個頭啦!我們一個國家打得過對方十三個國家嗎?安啦,我有辦法。」


衛鞅去見魏惠王,隨即發言:「大王的實力強大,我秦國萬不能敵,如今放眼天下能抵擋大王者,唯有東方的齊國。大王如今已能號令泗河地區的十二諸侯,何不繼續向北聯合燕國,如此就可以夾擊之勢向東攻打齊國,而我們秦國也願幫助大王,這樣大王就能向南攻打楚國。齊楚兩國一敗,韓趙兩國定會屈服,屆時大王就可真正的稱霸天下!」


衛鞅這一頓說詞,頓時把魏惠王哄得心花怒放,隨即決定把矛頭轉向他國(而這麼做會成功的前提,我認為主要建立在兩點:1.秦國相比齊楚較弱,非魏國首要的威脅;2.魏國先前的戰敗,是以齊國的圍魏救趙做為開端,所以魏惠王自然更惱火齊國)。不只如此,衛鞅還出了一個餿主意:「大王何不先稱王,如此可作為號令天下的準備呀。」


這裡要跳出來解釋,先前為了敘述方便,所以都說是「魏惠王」。但實際上,當時用「王」之名號的,只有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還有從春秋時代就表示天下我最強大的楚國。


在接受衛鞅的慫恿前,魏國君主地位只到「侯」,而齊、秦、燕這幾個老牌諸侯國,甚至是魯、衛、宋等實力衰弱的小國君主,地位都是更高階的「公」,所以衛鞅抓準魏惠王積極稱霸的心態,讓他直接稱王,如此就能在名義上成為高人一等的存在。


魏惠王毫不猶豫地接受衛鞅的主意,立刻自封為王,這讓他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問題是……其他諸侯國覺得自己被小瞧,所以都很怒!魏國也注定在日後要被所有人針對。


二度出擊

面對魏惠王聯軍的強襲,秦孝公體認到秦國國力雖有長進,但仍不及對手,所以接下來的時間,他繼續力挺衛鞅推動更激烈的改革,而衛鞅則關注著出兵時機。


終於在西元前 341 年,魏國在馬陵之戰被齊國重創,衛鞅立刻揮軍攻魏。魏國很快派公子卬領軍迎戰,在兩軍對峙時,衛鞅聯繫公子卬:「我當初與公子相處愉快,卻沒想到如今要兵戎相向,我不忍心與你生死交鋒,不如我們見面訂立盟約,然後彼此痛飲,正好紀念我們既維繫彼此情誼,又保兩國相安無事。」


公子卬看到衛鞅的訊息,心裡真是感動得一蹋糊塗,於是準時赴約……然後瞬間就被衛鞅埋伏的士兵給綁了。


衛鞅與公子卬劇照

「你口口聲聲說念及我倆的情誼,結果以此來訛詐我?」


面對公子卬的控訴,我猜衛鞅會不會訝異地反問:


「敵人在戰場上說的話,你也信?」


由於主將被擄,魏軍因群龍無首大敗,已經無法再承受戰爭損失的魏惠王只能割讓河西部分土地求和,但這只是極為短暫的和平,因為此時元氣大傷的魏國與秦國的強弱之勢已然逆轉,依照可預期的發展,秦國必然持續東進,而魏國未來將繼續挨打。魏惠王忍不住喟嘆:「寡人真後悔沒有聽公叔痤的話呀!」


在魏惠王垂足頓胸的同時,衛鞅因戰功被秦孝公加封於「商」。當時擁有獨立土地算是一個小國君主,因此時人以封地的名字稱呼他,那個名聞後世的「商鞅」就此誕生。


不得好死

過去實力衰弱的小國王孫,如今成為崛起大國的百官之首,這讓商鞅非常得意。有次,商鞅見到一個叫趙良的人,志得意滿的問他:


「我以一個外人的身分來到秦國,之後改造了整個國家風氣,還建造不輸文化古國的雄偉宮廷城闕,這樣的功績,與昔日同樣以外來身份輔佐秦穆公稱霸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你覺得誰更有才幹?」


面對明擺著要人肯定的商鞅,趙良這麼說:


「百里奚當年聽說秦穆公賢明,寧願把自己賣為奴隸也要湊齊路費,對於百里奚如此刻骨的誠意,秦國沒有人不佩服。之後他出任秦相,累了也不坐車,酷暑炎熱也不讓人不打傘,並以德化教育百姓。所以他死的時候,舉國百姓無不痛哭流涕,皆因感念百里奚的恩德呀。


可您之所以成為秦相,最初是靠著寵臣景監的推薦走後門,這事本身就沒啥好名聲。後來執政時,一味用嚴刑酷法強迫百姓改變及遵行,還讓百姓修建大規模建築,您覺得自己在百姓心中會有什麼樣的名聲?事實上,您的新法還得罪秦國貴族,特別是當年為了立威,將受到貴族推崇的公子虔施以肉刑,如今他閉門不出八年,可見他對您怨恨極深。


百里奚當年出門,因受眾人愛戴,完全不用攜帶任何護衛;可您如今若沒有前呼後擁且持矛操戟的甲士貼身警備,就根本不敢出門。您的處境就好像早晨的露水,隨時準備完蛋。我看您不如交還封地,並退到偏遠的地方去自力更生,同時勸秦君施行德政,使弱勢百姓獲得照顧,如此或許還能稍保平安。否則您若繼續貪圖富貴和獨攬國政,若有朝一日無法再獲得秦君撐腰,那秦國想要您命的人還能少嗎?」


商鞅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而五個月後,秦孝公去世,昔日差點被臉上刺青的太子繼位(這位新王日後被稱為秦惠文王)。


眼看昔日死敵成為領導,商鞅趕緊表示想退休,但此時先有人向秦惠文王建議:「秦國百姓如今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這種功高蓋主之人太危險了。況且,君上您不是與商鞅有仇?不如趕緊清算他!」同時公子虔等貴族告發商鞅意圖謀反,秦惠文王於是派人捉拿商鞅。


商鞅提早得知消息,在拘捕前先落跑好投奔他國,連日的奔波後,商鞅在夜晚時分逃到邊境地帶。由於太過勞累,商鞅決定住宿旅店,結果旅店老闆說:「商鞅的新法律規定:旅店不可接納未帶身份證之人。勞煩您拿出身分證明吧。」商鞅囧了,因為逃難太急所以他沒帶身分證,何況就算他帶了,在被通緝的狀況下也不敢拿出來,於是他只能倖然離去,並自嘲道:「這法律可還真嚴謹呀。」


好不容易,商鞅走到秦魏兩國的交界處,結果把守國境的魏將忿恨地說:「你這欺騙公子卬的小人還妄想進入魏國?告訴你……沒門!」於是商鞅只能返回自己封地,而且估計是不想坐以待斃的被拘捕,他竟發兵攻打秦國城市。


「哈!這下可是你主動造反,可不是什麼誣告了吧。」


秦惠文王派兵鎮壓商鞅,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商鞅戰死,其屍身被帶回秦國首都處以車裂後示眾,商鞅全族也被誅滅。


商鞅車裂劇照

老ㄕ一己之見

關於商鞅不得好死的原因,歷史上許多人都有分析:得罪當權貴族、強制改變風俗、以詭詐之道行事……我覺得有道理,但也還有可以為商鞅辯駁的地方。


商鞅的變法可是戰國時代的必要治國策略,如果不將權力及戰果從特定階級的手中解放出來,誰還肯為國家賣力?更何況君主在打擊貴族勢力的過程裡,也有撈到好處,所以即使商鞅死了,秦惠文王仍然執行商鞅新法,因為對君主而言,這法律簡直太好用了。


這的確會讓老百姓哀號遍野,畢竟人類天性追求穩定。可是商鞅變法也讓不少平民獲得以往難以想像的晉升,更是讓秦國人享受到國際地位提升的尊榮。


商鞅的改革會讓人民因不便而忿恨一時,但時間拉長,享受到福利的群眾應該會感恩戴德的鼎力支持才是。可詭異的是,商鞅死時卻幾乎是人人歡慶,難道秦國人各個是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到底為何商鞅會如此被集體忿恨?觀察商鞅的變法內容,我找到自己版本的解答是:相互監督檢舉,告發後採連坐懲處。


如果對課本提到「白色恐怖」時期有印象,應該知道言論及思想管制下,民眾有多麼壓抑,而這股壓抑會形成怨念,長期的怨念則會發酵變質成巨大的反撲。同時,告發後採連坐懲處,這當中有多少人因告發而得利?又因被告而家破人亡?這不但是累積怨念,還培養一個最要不得的風氣:誣告。


大家回憶一下,秦惠文王是在何時決定要逮捕商鞅?答案是:在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要謀反。但這延伸出很多疑問:商鞅謀反的動機是什麼?有沒有證據?透過這些疑問不難發現,這個謀反的告發超級站不住腳,商鞅如果據理力爭,應該能輕易反駁,但商鞅的反應卻是立刻落跑,為何商鞅反應這麼大?


或許我們可以推斷,商鞅在執政期間,對於誣告是清楚且縱容,甚至用更腹黑的角度,說不定商鞅自己也曾參與或挑起誣告,好製造更有利於己的局面。


若時間回到商鞅剛獲得秦孝公欣賞的那一刻,那時商鞅跟景監解釋自己因提出強國之道而讓秦孝公興奮不已,但他以一句感嘆做結尾:

 

使用強國之道,可就難以與德治的效果長久相比了。

其實商鞅變法雖然太過凶猛,但對於陷入危急的秦國卻是必須的猛藥。只是當秦國已經擊敗強敵,商鞅完全有機會用德治作出平衡調整,這非但是他早年的認識,甚至在晚年還有趙良的當面提醒,但商鞅卻死活不肯改。這其中的原因,只怕是趙良所說的「貪戀權位」吧!

 
文章資訊
作者 金老ㄕ
刊登專欄 老ㄕ上課了
刊登日期 2020-12-30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