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那個時代,偉大事物都是球狀的:芬蘭設計師Eero Aarnio的球椅(Ball chair)

神奇海獅 2020-05-06

如果要找一款有太空風味的椅子,你覺得會長什麼樣子?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兩國開始了自己的「星際爭霸戰」,1957年全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號」升空,昭告天下:「太空時代」正式來臨了。隨著美蘇兩國的太空競賽白熱化,普羅大眾對太空的興趣也開始水漲船高。


而這次要說的,就是一張椅子的故事。為什麼要選擇椅子來說呢?其實是有很重要的原因的:


什麼樣的椅子,會讓你想到太空?

我最近正在弄新家、所以對傢俱很感興趣.....(被毆飛)好啦回歸正題,其實呢,這一切都要從一個芬蘭設計師艾洛・阿尼奥(Eero Aarnio)的生平開始說起。


簡單而實用的包浩斯幾何設計

1932 年,阿尼奥出生於芬蘭赫爾辛基。現在我們一說到「北歐設計」,大概就會想到那種極簡裝飾的傢俱,但其實在阿尼奥的那個年代,北歐還只是一個天氣惡劣、資源匱乏的地區,還沒有任何設計文化光芒。


當時「極簡設計」的歐洲擔當,其實是德國的包浩斯(Bauhaus)。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整個德國社會還瀰漫著一股動盪不滿的氛圍。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一派有志之士成立了包浩斯學院,屏棄上個世紀那種華而不實的裝飾,認為物品上那些繁複的花紋反而阻礙了實際的日常用途。


在這樣的想法下,包浩斯創造出一種實用簡約的設計美學,最後變成它的三樣神器:「幾何、三原色、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先前我參觀包浩斯的展覽,真的覺得彷彿一切的建築、傢俱、用品,都可以用幾何圖形來構成。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款1922年設計的搖籃,只用圓形、三角形及長方形三種幾何圖形。即使是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擺在家裡依然不會過時。


1922年設計的包浩斯搖籃,現在仍是經典

只不過好景不常,1933 年納粹上台後,包浩斯就在壓力下被迫解散了。這些帶著極簡主義思維的強者們,流散歐洲各地、開枝散葉,自然也影響到斯堪地納維亞諸國。


以前北歐的生活條件並不好,氣候寒冷使得作物生長時間短,也沒有如今的海運與汽車製造,包浩斯所代表的簡單實用主義,完美的契合了北歐的民族性。阿尼奥就在這樣的年代,考進赫爾辛基的工業藝術學院(Institute of Industrial Arts, Helsinki),在畢業後也開始了他的自由接案生涯。


芬蘭傳奇傢俱設計師阿尼奧

要做,就做一把前無古人的椅子!

1962年,他成為一位自由接案者並搬進了新家(好好喔自由接案者竟然買得起房子)。但很快地,他就遇到了一個問題:不管他怎麼找,就是找不到一個夠大、大到能裝進她的妻子和兩個女兒的椅子。


面對這樣的問題,其他人可能會選擇去逛其它家具行、或是與自己的妻子小孩一起躺在地上、或是更簡單:買兩張沙發。但是身為一名從工業設計學院畢業的學生,阿尼奧的解法跟別人就是不一樣:自己設計一張!


而且阿尼奧的志向還不只如此,他不但要自己設計一張椅子,還要是一張獨一無二的椅子。他對妻子說:「我要做一把椅子,把它放在商店的櫥窗裡,沒人會無視直接走過去。」


但是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做出一把吸睛的椅子?椅子不就是長那樣嗎?能特殊到哪裡去?


在苦思之後,他突然記起自己在工業藝術學院的入學考試的往事。那時主考官要求他畫一張坐在椅子上的人,不料阿尼奧當場傻住了:我不會畫人啊啊啊!所以在情急之下,他匆匆畫了一張人坐在沙發上看著報紙的圖像,整張圖只露出人的腳,而人像坐著的就是一張圓弧狀的椅子。

 

阿尼奧靈機一動,決定設計一款圓形的椅子!

 

阿尼奧的草圖

不過形體有了,用什麼素材也是個大問題,畢竟椅子常見的木頭或金屬都很難做出這樣的形狀。


哈雷路亞,時代給了他一個新的素材:1930 年代末,美國開發出一種用玻璃纖維布強化的聚酯樹脂,這是一種延展性強、耐熱性強、非常堅固的一種材料。原本在二戰時這種塑料用於製造飛機,之後馬上延伸到非軍事用途如小型帆船和硬殼椅。


阿尼奧找到了,他知道這種素材的延展性就是它最大的特色。因此在1963年,一款名為「球椅」(Ball Chair)的椅子誕生了──


1963年推出的球椅(Source: sailko

即使是從現在的角度來看,球椅的設計都很新穎:它的結構簡單、無論外形或素材都具有現代感。在球的下面是可以360度旋轉的支撐腳,而當人們坐進去時,又是一個獨立而隔絕的空間。躺在裡面周遭的聲響會變得很小,好像這世界的一切都和你無關了,這是一個公共空間裡的私人場域,也就因為這樣,這把椅子被稱為「房間中的房間」。


幾何圓椅,搭上太空熱潮

不過這款椅子不是一出現就備受青睞。製作出來後,阿尼奧帶著圖紙和模型到傢俱店,甚至將原版球椅搬到首都展示給他們看,不過最後他們都表示不感興趣。


不過阿尼奧並未被一連串的拒絕打擊信心,他把腦筋轉到了前東家Asko身上。雖然這間公司的行銷主管很喜歡這把椅子、甚至提出將這把椅子拿去參加1966年的科隆家具展,但Asko的其他高管卻對這種造型怪異的椅子興趣缺缺,尤其是技術總監,在參展前,他對阿尼奧說:「你能賣出一把球椅,我就吃掉我的帽子。」


家具展當天,第一個來訪問的是兩名義大利人,他們看到了這把「球椅」──

就立刻下單了。


而且,一出手竟然就是六把!接下來在為期一週的傢俱展中,這張椅子銷到了全世界30多個國家。1966年11月的《赫爾辛基日報》寫道:「世界上最令人興奮的椅子,在科隆國際傢俱展展出!」一時之間「球椅」佔據了世人的眼球,原本老式的扶手椅,不再受到戰後嬰兒潮的年輕人青睞。


雖然阿尼奧自己也曾經表明,自己最初發明球椅並非因為太空熱潮,但是他仍然搭上了一個好時代:自1957年史普尼克衛星發射後,美蘇兩國就在航太領域激烈競爭,蘇聯節節勝利。同年11月3號,蘇聯將小狗「萊卡」送進太空;1959年1月,蘇聯月球探測器順利升空、九個月後又發射另外一枚探測器,這回甚至繞到了月球的背面。1961年,蘇聯的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成為第一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

 

然而,這些蘇聯的榮耀卻成為美國人的心頭大恨,在史普尼克後,一直在昏睡的美國人終於下定決心要迎頭趕上,也在1961年將太空人送上太空,但還是遲了加加林23天。深受奇恥大辱的美國總統甘迺迪,因此宣布了一個截道超車的計畫:要在10年之內,將人類送上月球!接著美國發動傾國之力,終於在1969年,由阿姆斯壯等三名太空人搭乘阿波羅11號,成功完成登月計畫。


1960年代,整個世界都沈浸在狂熱的太空風潮中(Source: NASA)

這樣的星際狂潮,不只是政治宣傳的問題,也影響到全世界所有文化領域:服裝界的皮爾・卡登設計了太空禮服,鋼筆界的派克用鈦金屬製作了一體成型的太空筆「派克T1」,影視方面則有1968年的《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法國還出現了以太空為背景的情色電影,中文翻譯得有夠傳神:《上空英雄》(Barbarella)。


1970年,皮爾卡登的太空致敬裝(這美感......)

在這樣的狂潮下,「球椅」也成為太空時代的一枚時代印記。那個時代的偉大事物都是球狀或圓弧狀的:地球、星星、甚至是阿波羅太空人的頭罩。坐在球椅裡,人們似乎能夠在那樣的靜謐空間中凝視人類未來的生活:偌大空間中一個小小的圓球中。所有人坐在裡面,都像坐上一台通往未來的時光機中。


不過這樣的太空狂歡盛宴,終究是要落幕的。


1972年,阿波羅17號升空,最後一次將人送上月球。而在一年後,全球爆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塑膠的價格大漲。一時間,塑膠這種可以做成繽紛色彩的素材不再代表未來。傢俱主流又重回木材、鋼鐵之類的傳統,而顏色也漸漸回歸自然。


不過即使現實的熱潮減退了,這種具有未來感的球椅早已與太空產生連結。球椅、以及1968年誕生一款類似的復活節蛋椅(Easter egg Chair),成為外星科幻電影的常見佈景。比方說下面第一張圖是1996年的電影《星戰毀滅者》(Mars Attacks!),而第二張圖⋯⋯我想,就不用多做說明了吧?(眨眼)


文章資訊
作者 神奇海獅
刊登專欄 有問題要跟海獅說
刊登日期 2020-05-06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