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需要感謝的太多了,那就謝天吧!」臺灣獨特的建醮習俗如何出現?

2021-04-11

你還記得最近一次偶然經過的廟宇在哪裡嗎?是剛剛離家不遠處的街角巷口,還是昨日乘車途中的小道一隅?你可又曾帶著煩惱或希冀跨入廟門求神問卜?


走過街頭巷尾,廟宇兩側的石獅、木門上威武高大的門神、細膩精緻的各色浮雕與梁棟彩繪,以及持香虔誠祝禱的人們,這樣的景緻你肯定不陌生。根據全國寺廟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全臺灣的廟宇超過一萬兩千座以上,比四大超商的加總還要多,足以見得寺廟信仰,在臺灣人的生活中,扮演多麼重要的角色。


畢耀遠(Anthony Piettot),熱鬧的廟會遊行慶典,臺灣,約 1955-60(Source: 若瑟醫院提供)

 

臺灣的民間信仰,關於醮的二三事

臺灣作為移民社會,先民們由閩、粵等地渡海而來,為祈旅途及墾拓順利、避免蟲瘴疾病,多攜帶家鄉香火望得庇佑,民間信仰也因此得以在這片土地上發展深根,連結起這群初來乍到的人們。


廟宇除了凝聚共識成為了當地文化、政治經濟活動的中心外,同時,也建構出屬於地方獨特的信仰,為迷惘的人們提供指引。作為消災祈福的重要場所,廟宇的祭祀儀式也就更不容小覷,而在眾多儀式中,又以「做醮」最受到重視。


「醮」最初為祭神之義,早在三國時期魏國的《廣雅》中,便有提:「醮……,禳祭也。」而隨著時代的更迭,「醮」的意義也有所不同,發展至明代以後,包括僧侶道士搭壇祭祀,也都被稱之為「醮」。


到了現在的臺灣,所謂的「醮」的意義變得更為廣泛,無論是祈求地方的平安或還願,都可視為建醮的目的,而依據其目的的不同,建醮可以被分為十二大類,常見的有如答謝神明祈求平安的平安醮、冀送瘟神出境的瘟醮等等。


在移民社會的背景及獨特環境與文化發展下,臺灣民間信仰常融合多種宗法教派,多數的祭禮儀法襲自道教而來,而醮典儀式也屬其一,不過,各個醮典也會依據辦理的主要功能、地方習慣及道士派系影響下,而發展出不同的特色。

 
余如季,快門時機系列:金門 金城,金門,1969(Source: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曾一度被消失的醮典文化

三月二十日,安平迎媽祖。……。是夜,禳醮踏火演戲鬧熱,以祈海道平安之意。一年一次。郡民往觀者幾萬。男婦老少或乘舟、或坐車、或騎馬、或坐轎、或步行,樂游不絕也。

回顧過往,從記錄早期臺灣生活大小事的《安平縣雜記》中,也能讓我們能一見當時安平地區迎媽祖的醮典活動的盛況。不過,醮典作為臺灣極具代表性的民間信仰,並不是一直以來都被社會大眾所接納,尤其在日本殖民時代,由於政府與民間的文化與習俗不同,廟宇與建醮習慣的處境可說是一波三折!


最初,日本在臺首任總督樺山資紀在「治臺宣言」中,就曾強調對順從的臺民應採綏撫政策,因此在宗教信仰上也維持此態度,尊重臺灣固有廟宇外,也對臺灣舊慣進行初步調查。不過,隨著大正初期多起與宗教廟宇相關的武裝抗日事件發生(如 1915 年〔大正 4 年〕的西來庵事件),促使當局對臺灣宗教廟宇進行更為詳細的紀錄,也成立了對臺灣宗教的督導單位。

 

不僅如此,因應戰事的擴大,在皇民化運動(1937-1945 年〔昭和 12 年-20 年〕)的影響下,日本政府對臺灣宗教,也進行嚴格的取締與控制。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張朝目這幅攝影作品更顯德彌足珍貴,畫面中記錄了 1936 年(昭和 11 年)在皇民化運動尚未大範圍影響下,屬於臺灣日殖時代的醮典場景。


張朝目,祈安建醮,大主醮,臺中,1936(Source: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立冬之後打大醮」,風俗的傳承與延續

俗話有云:「立冬之後打大醮」


在秋收之後到農曆春節前,正是民間盛行做醮的大好時機。配合早期農業社會在收割後的農閒期間,才有餘裕將時間及金錢用以感謝神祉的庇佑。


「醮」這在臺灣存在已久的民間信仰儀式,在時間更迭下仍承載著人、神與土地間的互動關懷,同時也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衝擊下進行調適,仍不可否認這獨特的祭儀在在反映了長久一來人們的生活價值與變化。


心靈深處的寄託悄然隱於你我的生活,那種突如而來、難以言喻的悸動,能透過畫面的力量具體重現。在早期攝影師鏡頭下,我們得以拋開時空的距離,體驗了回臺灣民間信仰淵遠傳承的魅力。


近年來建醮活動中除了舉行原有的祭禮,有些廟宇也規劃了如文化祭般豐富精彩的藝文演出。趁著立冬時節將近,是時候該換你用自己的方式,將這份臺灣人文風俗的一景的感動傳遞出去! 

 

參考資料
  1. 王淑靜。「臺灣南北建醮禮俗研究」。碩士論文,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https://hdl.handle.net/11296/9ttkat
  2. 林佩欣。「日治前期臺灣總督府對舊慣宗教之調查與理解 (1895-1919)」。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史學研究所,2003。https://hdl.handle.net/11296/p8unhn
  3. 劉枝萬,《臺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典:臺灣祈安醮祭習俗研究之一》,臺北:中研院民族所,1967 年。
  4. 劉還月,《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 醮事卷》,臺北:臺原出版,1994 年。
  5. 劉還月,《臺灣風土誌 14 臺灣人的祀神與祭禮》,臺北:常民文化,2000 年。
  6. 鄭志明,〈臺灣民間信仰的研究回顧〉,《世界宗教研究》01 期(2013 年)北京:世界宗教研究雜誌社。
  7. 鄭志明,《臺灣新興宗教現象 傳統信仰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 年。
  8. 謝宗榮(2016),「醮的民俗學│先不管舞臺美醜了!你真的知道什麼是「做醮」嗎?」,百家春|亂彈專欄:http://think.folklore.tw/posts/686(點閱日期:2020 年 11 月 10 日)
  9. 陳秀蓉,〈日據時期台灣民間信仰的發展〉,《歷史教育》03 期(1998 年)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源於文化部自 2015 年開始推動的「國家攝影資產搶救及建置攝影文化中心計畫」,此計畫以軟、硬體並進的方式,在設置「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的核心工作外,並推動攝影文化資產之搶救及保存修復、攝影及影像藝術之研究及推廣、維修護人才培育等相關工作。「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由國立臺灣美術館統籌維運,將於 4月 20 日(二)起正式對外開放,中心期許以創新的策展觀點及展覽內容,來引介及回應攝影及影像藝術的發展趨勢及美學內涵,促進公眾對影像文化的認識與欣賞。

相關連結: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方網站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Facebook
文章資訊
作者 鄭妤惀
刊登日期 2021-04-11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