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幾百年來與海爭地的荷蘭人,竟築起一道水之防線?要塞和洪氾區構成的「阿姆斯特丹防線」

荷事生非 2020-10-07
新荷蘭水線(Nieuwe Hollandse Waterlinie)之一段。(Source: NOS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遊客如果走訪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仍可在市區見到一些自中世紀至十七世紀以來,因防禦工事留下來的遺跡。像是最初為堡壘、現為過磅起司的測量所(Waag),如同「望你早歸」的歌詞場景、被人們冠上淒美浪漫之名的眼淚塔(Schreierstoren),以及矗立老運河畔的淚水塔(Montelbaanstoren)等等,都是此類的例子。


不過,由於工業革命後,火砲的射程與準度大大提高,阿姆斯特丹市決定在過往的防禦基礎上,以首都為圓心向外輻散半徑 10-15 公里(也有另一說為 15-20 公里),建立一條新的、火砲射程之外的防禦線。


1874 年通過的《防禦法》裡(荷語:Vestingwet/英語:Fortification Law)詳盡地規劃和編列了所需的預算,「阿姆斯特丹防線」(荷語:Stelling van Amsterdam/英語:Defence line of Amsterdam)便於 1880 年動工至 1914 年間完成,形成一條由 42 個要塞和 4 個砲台圍繞而成、總長 135 公里的防線。


究竟這條阿姆斯特丹防線有什麼特別呢?事實上,防線上的要塞、城牆、壕溝與堡壘等人類工程,都還不是防線的核心,阿姆斯特丹防線真正的防禦主體,其實是──「水」,這不愧是幾世紀以來與海爭地的荷蘭人擅長的招式啊!那麼,究竟荷蘭人如何以水變魔術,建立起「水」防線呢?。

 


由要塞和洪氾區構成的阿姆斯特丹防線

阿姆斯特丹防線的基本設計理念,是將須德海(即 Zuiderzee 南海)的水引入防線範圍內的洪氾區(inundations, 3~5 公里寬,圖中深藍區域),在三天內淹沒完畢。


這片洪氾區的水位要達到一種「水軍船無法航行的淺、陸軍馬無法前進的深」的高度(約 40~50 公分),防線上的要塞則存有足夠的食物、水、燃料和軍事裝備(約半年的量),以便遭到敵方包圍時,可爭取時間等待外部救援。雖然洪氾區也存在高度差異,但荷蘭在新舊「水線」的工事上已經積累很多經驗,因此得以做到平均高低窪區域的水深淺。

 

整條阿姆斯特丹防線,依順時針分七段陣線:
1.南(須德海)陣線 Zuiderzee front
2.東南陣線 Southeast front
3.南陣線 South front
4.西南陣線 Southwest front
5.西陣線 West front
6.西北陣線 Northwest front
7.北陣線 North front
阿姆斯特丹防線(Stelling van Amsterdam)示意圖。(Source: Wikipedia

雖然這條防禦線完工後從未經過測試,但確實產生了威懾作用──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荷蘭政府立即於當年 7 月宣布全面動員,這些要塞馬上開始運作。為了製造火場並保留可觀測到敵人的能見度,荷蘭人砍掉要塞前的所有植被;洪水仍待命,達到備戰水平。因此有人認為,阿姆斯特丹防線和新荷蘭水線,是當時德國決定不入侵荷蘭的因素之一。


一戰後,由於飛機加入戰場,擋不住飛機的阿姆斯特丹水防線失去了軍事意義,但它真正解除軍事地位,得等到兩次世界大戰都結束的 1963 年。戰爭結束後,阿姆斯特丹水防線上的要塞們也放乾洪水,回到動員前狀態。如今,這些要塞仍作為倉庫之用,有的也成立了博物館和藝術中心。


由於這條「阿姆斯特丹防線」是原本荷蘭水線(Dutch waterlines)防禦系統的改進版,所以 1995 年 9 月,兩者一起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申請,並於次年一同名列《世界遺產名錄》(World Heritage List)。

 

雖然歐洲各地也有其他的軍事防線,例如安特衛普防線、巴黎大區、布加勒斯特和哥本哈根等等,但阿姆斯特丹獨特地利用「洪水氾濫系統」來設計軍事防線,且至今都保存地完好無損,是其他軍事防線遺跡無法相提併論的。


有趣的是,2017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曾以「阿姆斯特丹防線」為主題發行了 5 歐元的紀念幣。


新舊荷蘭水線(Oude/Nieuw Hollandse Waterlinie):從十七世紀起,守護荷蘭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前面提到,「阿姆斯特丹防線」是建立在過去荷蘭水線工事的基礎上。那麼最初的荷蘭水線又是怎麼來的呢?


舊荷蘭水線(Oude Hollandse Waterlinie)最早可追溯到十七世紀初期,拿騷的莫里斯親王(Maurice of Nassau)提出一個構想,他想打造一個基於水的防禦系統,目的是使現今南北荷蘭省成為島嶼,周圍環繞的水線,可以從須德海(即Zuiderzee南海、今Ijsselmeer愛塞湖)一直延伸到瓦爾(Waal)河畔的霍林赫姆(Gorinchem)。(見下圖,藍色是引水淹沒的地區,藍色左邊的區域則為水線保護的「島嶼」。)


1629 年,弗雷德里克·亨利王子(Frederick Henry)將該計畫付諸實踐。果然,這道舊荷蘭水線在 1672 年法荷戰爭(或第三次英荷戰爭)期間,成功阻止了路易十四的軍隊征服荷蘭。由此看來,舊水線建造後不到 40 年就證明了其價值。


舊荷蘭水線(Oude-hollandse-waterlinie)示意圖。(Source: Wikipedia

至於新荷蘭水線(Nieuw Hollandse Waterlinie)的工事,則可回溯到 1815 年。當時,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中失敗,荷蘭聯合王國成立後,決定對水線進行進一步的擴展和現代化改造。荷蘭人將部分水線移至烏得勒支(Utrecht)以東,成為新荷蘭水線。


這條新水線在接下來的 100 年間,成為主要的荷蘭防線。1870 年的法普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條戰線發揮良好的防禦嚇阻功能,讓荷蘭免去遭受攻擊的命運。


荷蘭水防線(包含阿姆斯特丹防線)的示意圖。(Source: Wikipedia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來臨之際,荷蘭人決定依靠更東部的格里佈水防線(Grebbe Line)為主要防線、水線為次要防線。然而,二戰期間,這條格里佈水防線被德國以空降部隊破解。和法國馬奇諾防線一樣,這條水防線未能發揮防禦功能,德國人轟炸鹿特丹,並威脅下一步將攻擊烏特勒支和阿姆斯特丹,最終迫使荷蘭人投降。


二戰後,世界局勢進入冷戰(1946~1991),荷蘭的禦敵目標轉為蘇聯,遂有修建第三版水線的聲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在西歐防線中沿用艾瑟爾水防線(IJssel Line, 1953-1964),在艾瑟爾水防線(Ijssel Line)和海爾德蘭省(Gelderland)的東邊加固防空、機關槍掩體、指揮所和醫院,以保護荷蘭綠心西側的任仕達(Randsta)都市區。


萬一發生入侵,萊茵河和瓦爾河的水將分流到艾瑟爾河(IJssel),從而淹沒河流和周邊土地。但該計畫從未經過戰爭洗禮,荷蘭政府也於1964年(或說1968年)將其拆除。


結語

地處低窪、幾世紀以來與海爭地的荷蘭,一向以水利工程聞名世界。當各國的軍事防禦工事,多以要塞、城牆、壕溝與城堡等為防禦主體時,荷蘭人卻曉得利用「洪水氾濫系統」作為其防禦工事的設計理念,獨到地結合人類工程與天然地景。


無論是阿姆斯特丹防線、或者新舊荷蘭水線,都讓我們再次驚嘆荷蘭人對「水」的巧妙運用。

 

本文由蘭學館/荷事生非 共同創作。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與下列相關主題網站
  2. www.stellingvanamsterdam.nl (有遊客中心網址和各個區的休憩活動介紹)
  3. www.stelling-amsterdam.nl (有各個碉堡的英荷語介紹)
  4. www.rondomkijken.nl (有各個碉堡的畫面與荷語介紹)
  5. whc.unesco.org/en/list/759/
  6. www.stevenroyedwards.com/sva.html
  7. www.traildino.com/trace/continents-Europe/countries-Netherlands/trails-Stelling_van_Amsterdam
  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fence_lines_of_the_Netherlands (荷蘭防線)
  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utch_Water_Line (荷蘭水防線)
文章資訊
作者 荷事生非
刊登日期 2020-10-07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