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身兼木材商、書法家,又熱心公益的傳奇男子──爺爺蘇友讓與臺灣文化緊密連結的一生

張哲翰 2022-07-17
蘇家老屋,即今日「花磚博物館」,正面立面仍有保留。這棟洋樓本為三開間建築,如今分成了三戶;洋樓之外的兩翼原是木造矮房,進行製材加工,現在都已改建(Source: 故事StoryStudio拍攝於「花磚博物館」)
 

如果要列舉日治時期知名的臺灣木材商,德豐的蘇友讓、榮發的趙石君、德興的陳悅、合成的周溫等人都榜上有名,不過,若要說哪位是最斜槓的老闆,絕對非蘇友讓莫屬。

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十四日《臺灣日日新報》中有一句話這麼說:「阿里山材一手販賣之嘉義蘇友讓氏來北。」[1]

究竟蘇友讓是如何響噹噹的人物,以至於報紙特別報導他的動向?甚至,報導中還給他「阿里山材一手販賣」的名號。
 

記憶裡爺爺的材木店01
蘇友讓(1879-1943)像(Source: 蘇谷芬提供)

或許,蘇友讓那「大牌」木材商的形象太過深植人心,當蘇友讓的孫女蘇谷芬侃侃而談她從長輩記憶裡搜集來爺爺的故事時,完全顛覆我們對木材大商人的想像。[2]
 

記憶裡爺爺的材木店02
蘇谷芬回到「蘇家老屋」述說小時候在此生活的故事(Source: 故事 StoryStudio 拍攝於「花磚博物館」)

 

一、代天府正門的對聯,揭開蘇友讓身世

儘管從未與爺爺謀面,但在孫女蘇谷芬記憶中,蘇友讓是一位傳統的爺爺、是一位照顧員工的老闆,更是一位喜愛吟詩作對、擅於書畫的文人。

蘇谷芬記得,家中長輩們流傳著一個說法:「蘇友讓曾經支助南鯤鯓代天府重建。」但是捐建了什麼?又安置在哪裡?卻沒有人知道。長輩們幾次前往代天府,也無從找起蘇友讓的痕跡。

就在長輩們放棄找尋,以為這樣的說法可能是道聽途說時,剛好遇到代天府廟方的總幹事洪高舌。洪高舌告訴他們,正門的石柱是由蘇友讓贊助而豎立起。而蘇家人也發現正門對聯的字,與蘇友讓收藏的一幅對聯完全吻合,經比對後證明,南鯤鯓代天府的正門對聯是由蘇友讓收藏的對聯鐫刻上石柱。
 

記憶裡爺爺的材木店03
南鯤鯓代天府大門對聯與蘇友讓所藏對聯相符
(Source: (左)故事StoryStudio拍攝;(右)《蘇友讓珍藏集》蘇志成製作,蘇谷芬提供)

為什麼蘇友讓會選擇捐贈臺南南鯤鯓的代天府?這得從蘇友讓與臺南的淵源說起。

蘇友讓生於臺南,父母在臺南的五條港之一佛頭港之支流媽祖港(即大天后宮前)經營檳榔批發生意。蘇友讓曾經做過布行的學徒,結婚後在妻子的支持下,前往斗六從事山產買賣的生意。隨著阿里山林業的開發,蘇友讓著眼於木材產業的商機,便逐步參與嘉義木材業,一九一五年成立「德豐材木店」。一九一六年時,正式結束斗六的生意,在嘉義落腳,專心經營德豐。

蘇友讓選擇贊助南鯤鯓代天府修廟,大概是一種從臺南發跡、回饋臺南的心情吧!
 

二、未受教育卻精通書法創作詩畫

雖然本業是木材行老闆,但蘇友讓對書法相當有天賦。

日治時期,嘉義的女性書畫家李德和與蘇孝德、林玉書、吳文龍等人成立「連玉詩鐘社」的詩社時,邀請了蘇友讓加入,為他增設書道會。

李德和與蘇友讓都以「鐵筆法」練習書法。李德和曾敘述練習過程:「執鐵筆(一支半斤或十二兩)早晚至少兩次,坐正、體正、兩手共扶一鐵筆,略慣後即右手獨執該筆來來往往,左手雖空,猶具姿勢同來同往,由二十次或五十次可至百次,每星期變動一回。」

蘇友讓對書法的要求,造就他在書法上名列近代臺灣代表書法家之一,許多後輩皆向其請教書法,陳澄波之子陳重光便曾在童年時跟隨蘇友讓習字。
 

記憶裡爺爺的材木店04
陳重光所寫書法《川流不息》(Source: 《川流不息》,陳重光,嘉義市立美術館典藏,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蘇友讓由於書法剛正,自稱作品能夠嚇阻鬼怪,因此取號為「恐鬼居士」,也將書房取名為「妨鬼瞰室」,這裡也成了許多詩人聚會之處。當時文壇裡重要的《三六九小報》的主編趙劍泉(趙雅福)以及善於漢詩、漢文的鄭坤五也都曾聚會於此。
 

記憶裡爺爺的材木店05
鹿港書法大家鄭貽林贈給蘇友讓的書法「妨鬼瞰室」,原懸掛於蘇友讓書房(Source:《蘇友讓珍藏集》蘇志成製作,蘇谷芬提供)

 

這些文人喜愛在妨鬼瞰室聚會,不僅僅是因為蘇友讓提供了一個舒適的空間,最重要的是蘇友讓所擁有的豐富文采,與這些文人相當契合。當時日本的艦隊經過高雄港,蘇友讓便有感寫下壯氣的詩句:
 

太平洋上列城漕,海國男兒意氣豪,
寄語鯨鯢休跋扈,旭旗映處息風濤。

蘇友讓的詩文,讓甲板上的海軍傲視一切的形象,活脫脫再現,可見得他文采之高。
 

記憶裡爺爺的材木店06
蘇友讓所寫書法《帝國艦隊臨高雄有感》(Source:《帝國艦隊臨高雄有感》,蘇友讓,嘉義市立美術館典藏,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蘇友讓所寫的許多詩文主題是來自儒家傳統觀念,表現傳統父親剛正不阿的治家原則。蘇谷芬聽家中長輩說,蘇友讓會在大廳裡掛上至聖先師像的拓本復刻,希望孩子們能努力向學,多讀書長大後有成就。即便是蘇友讓晚年於病榻時,仍念念不忘交託養子蘇光曦多栽培弟妹,多讀一點書,讓他們能夠接受較好的教育。
 

記憶裡爺爺的材木店07
蘇友讓所寫七言對聯(Source:《七言對聯》,蘇友讓,嘉義市立美術館典藏,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三、投入城隍廟祭典與支助祭祀無主墓

來到嘉義城隍廟前,蘇谷芬指著廟門旁的改築碑說,蘇友讓是城隍廟的捐款者之一,過去時常贊助嘉義城隍廟的祭典活動,甚至擔任過嘉義城隍廟代表,是一位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人。
 

記憶裡爺爺的材木店08
記憶裡爺爺的材木店09
嘉義城隍廟展示的《嘉義城隍廟改築碑記》顯示 1938 年完成城隍廟改建,其中蘇友讓贊助二百圓,以及其他著名木材商蔡長春、周溫、潘崇山等人(Source: 故事 StoryStudio 拍攝)

除了嘉義城隍廟之外,嘉義的「崇靈堂碑」也與蘇友讓有關。一九三五年,當局預計在山仔頂南端、紅毛埤西南處建設高爾夫球場。但這裡奇峰環繞、溪水蜿蜒,是被稱為「牛眠吉地」的風水寶地,自古就是築墳的良地。這些古墳有後代者還能遷徙,如為無主墓則可能面臨拆除的情況。因此,嘉義有識之士便聚集起那些無主屍骨,建立崇靈堂加以祭祀。蘇友讓便連同蘇姓宗親會一起捐贈建設基金,更親自擔任建設委員,立下崇靈堂碑以茲紀念。
 

記憶裡爺爺的材木店10
位於嘉義市學府路路旁的《崇靈堂碑》也可見蘇友讓位列建設委員(Source: 故事 StoryStudio 拍攝)

究竟蘇友讓經營的德豐材木店有多麼興盛,讓他有多餘的財力可以支持嘉義大大小小的社會活動呢?

蘇友讓經營下的德豐材木店,是臺灣人經營的材木店中少數擁有「大牌」身份的店家之一,能夠直接向嘉義製材所購買原木。據蘇谷芬回憶,當時雲嘉南一帶的製糖工廠幾乎長期向德豐材木店訂購阿里山材,製糖工廠何其多,因此每到過年,家裡總會準備滿屋子最頂級的金黃烏魚子,回贈給這些製糖工廠,感謝他們一年來的光顧。雖然,蘇谷芬並不清楚爺爺的材木店到底每年賺進多少,但從長輩們的描述中,那可觀的製糖工廠訂單,可以想見當時門庭若市、生意興榮的景況。

也因為事業之盛,負責製材的工人之多更不在話下。蘇谷芬特別提到,當時家裡要吃一頓飯,都必須用大木桶裝著飯、盛著菜端上桌,而且總是立刻被瓜分完,慢來的人還得再等下一輪。

在嘉義城隍廟與崇靈堂的石碑背後,我們看到一位事業成功的材木店老闆「蘇友讓」,也同時看到一位熱心社會活動與公益的「蘇友讓」。
 

四、蘇家老屋

不過,那個承載著許多蘇友讓故事的德豐材木店,現在如何了呢?[3]

「我小時候,家裡還是有做一些木材生意,雖然已經不大了。」蘇谷芬回憶道:「我有記憶的時候,我們家就只剩下中間的洋樓了,兩翼的木造矮房已經不屬於我們家。」蘇谷芬生活時,原屬於德豐材木店的部分多已賣出,與蘇友讓時期的規模有些落差,「不過一直到我十幾歲搬離前,那裡都還是我生活的重心,充滿著許多回憶。」
 

記憶裡爺爺的材木店11
蘇家老屋,即今日「花磚博物館」,正面立面仍有保留。這棟洋樓本為三開間建築,如今分成了三戶;洋樓之外的兩翼原是木造矮房,進行製材加工,現在都已改建(Source: 故事 StoryStudio 拍攝於「花磚博物館」)

蘇谷芬口中的「洋樓」是一棟二樓高的建築,分成西側、中間與東側三間,木材總是堆放在洋樓的中間,東側間有個櫃檯,是木材房重要的生意場。小孩們也都很懂規矩地,不太敢跑進這裡玩耍。至於西側間,從她有記憶以來就已經賣給香舖一家。
 

記憶裡爺爺的材木店12
蘇谷芬指出此處應該是「亭仔腳」,小時候常在這裡與鄰居遊樂。如今不只區隔兩邊,也成為室內的一部分。過去大門應該在該門樑的位置,而匾額也並非蘇家所原有之物(Source: 故事 StoryStudio 拍攝於「花磚博物館」)

蘇家的門面是木材買賣,食之大事就在後頭解決。「我記得右邊那間(指東側間)後面是個很傳統的廚房,有一個大的灶,那裡總是我媽媽與伯母的戰場,由他們為全家準備三餐。」蘇谷芬指著隔著牆洋樓的東側間,說著昔日的擺設,「他們煮好之後,後面這裡有個大圓桌,菜都拿來桌上,一家人圍著圓桌一起吃。」

飯後,蘇谷芬總記得大人都要他們早早回房讀書,但回到二樓樓梯路徑因為房屋幾經易主與修改後,已經不是當年她記憶裡的模樣。洋房的二樓,中間即是正廳,過去安放著神桌祭祀祖先牌位,兩旁有四組太師椅,那樣莊嚴肅穆的氛圍,是從爺爺那時候就留下的擺設。
 

記憶裡爺爺的材木店13
蘇家老屋的正廳,可以從不同的六角地磚來分別,如今這些地磚還保留下來(Source: 故事 StoryStudio 拍攝於「花磚博物館」)

蘇谷芬記得自己從小就喜歡自己房間的窗外景致,那時候窗外緊鄰著鐵軌,外頭有整片的空地,處處堆放著木材。

說到這裡,蘇谷芬不禁莞爾:「我們還是要隨時注意,不時往來的牛車會突然停下來排泄;如果遠遠聽到平交道的聲音、火車的汽笛聲,我們就要趕緊關窗。因為如果沒有關窗,我們會立刻被熏成小黑人。」這是阿里山鐵道旁住戶們共同的回憶。
 

記憶裡爺爺的材木店14
蘇谷芬小時候書房正對屋後的阿里山鐵道(Source: 故事 StoryStudio 拍攝於「花磚博物館」)

如今,這樣的記憶隨著一代代漸漸逝去。嘉義的木材產業曾經支撐起一個熱鬧、活潑的嘉義市,街上處處可見到木材商的身影,他們許多人是從外地來到嘉義打拼,與嘉義木材產業一同成長茁壯,蘇谷芬的爺爺蘇友讓正是其中一位。

透過蘇谷芬的回憶,我們看到了木材商人蘇友讓愛好文藝、又熱情參與社會活動的一面,那是報章雜誌上看不到,卻真真實實的蘇友讓,也是一個孫女心中的蘇友讓。
 


本文由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與故事StoryStudio共同製作
《芬芳散策:一段從嘉義製材所開啟的日治時期嘉義之旅》
每當原木送下山來,製材街就跟著動了起來。在瀰漫的檜木清香中,夾雜著紛飛的木屑、尖銳刺耳的機械聲,形構出嘉義製材人繁忙的日常生活。

翻開書,開啟一趟從嘉義製材所出發的散策旅程。我們將回到百年前的嘉義,透過一則則的小故事,與製材人共享同一片生活風景。
 
預購由此去,還有精美贈品

-預購期間:即日起至 8 月 15 日止。
-預購方案:
  • 方案一《芬芳散策》專書:405 元 贈送明信片套組 1 組。
  • 方案二《芬芳散策》手記:288 元 贈送藏書票隨機 1 款。
  • 方案三《芬芳散策》專書+手記:700 元 贈送明信片套組 1 組、藏書票 2 款及通券貼紙 1 張。


- 出版單位: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 執行單位:故事StoryStudio

 

[1]〈阿里山材一手販賣之嘉義蘇友讓氏來北〉,《臺灣日日新報》,1929.05.14。

[2] 蘇谷芬:蘇友讓與二房蘇吳快所生陸男「蘇匡輔」之女。蘇小姐向家中長輩搜集蘇友讓故事,並於《嘉義研究》發表〈日治時期嘉義木材商暨書法家蘇友讓生平與藝文活動之連結〉一文。參見蘇谷芬,〈日治時期嘉義木材商暨書法家蘇友讓生平與藝文活動之連結〉,發表於第十六屆「嘉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20.10.30-31)。

[3] 蘇家老屋在蘇谷芬一房搬離後,幾經轉手,如今已由「花磚博物館」承接下來,其中雖然配置上已與過往蘇谷芬生活時模樣不同,但仍有些小細節被保留了下來。

文章資訊
作者 張哲翰
受訪者 蘇谷芬
攝影 許翰殷
刊登專欄 夜覓大員坊
刊登日期 2022-07-17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芬芳散策
一段從嘉義製材所開啟的日治時期嘉義之旅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