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從青鳥行動到大罷免──台灣公民運動的再進化

2025-07-24
收藏

按照台灣的政治週期,2025 年原本應該算是相對平靜的一年,介於 2024 年的總統/立委選舉與 2026 年的九合一地方大選之間。然而,即將到來的夏天卻將見證一波前所未有的罷免浪潮,擁有 52 席立委的國民黨面臨巨大危機,有可能喪失其國會最大黨的寶座。截至 6 月 15 日,已有 31 項罷免提案成功收集到法定連署門檻,亦即各選區選民人數的 10%。在送件後,選舉主管機關正在進行連署真實性查核,有些選區需要再補件。對在野的國民黨而言,這場大規模罷免運動猶如一場即將襲來的政治海嘯,其 36 位區域立委中,目前只有 4 席確定不會面臨罷免投票。

 

這場對國民黨立委的挑戰於 2025 年 1 月正式展開,根據法律規定,當選公職一年內不得發起罷免。「大罷免」一詞是民進黨立委柯建銘所先喊出來,在去年選舉結束,他以敏銳的政治預感提到藍白兩黨將會運用其國會優勢,給賴清德政府特意製造難題,因此需要公民社會的力量加以制衡。儘管如此,真正推動大罷免浪潮的力量仍是來自於台灣的公民運動,其根源可追溯至去 2024 年 5、6 月的「青鳥行動」。上萬名民眾多次上街,抗議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強行通過一系列具爭議性的法案;其中最有疑義的,即是後來被憲法法院認定違憲的國會擴權法案,以及所謂的「藐視國會罪」。到了年度交關之際,在野黨再度憑藉其國會優勢,強行刪減與凍結預算,明顯為了削弱民進黨政府施政能力,但也因此點燃了罷免行動的怒火。

各地罷免團體是在去年底就已經成立,只是起初外界並不看好其行動會擴散為全國性。許多國民黨立委在選區深耕多年,有人甚至已連任八屆,長期累積的家族政治香火。許多人認為,這些公民發起的罷免行動,最多只能衝擊那些因綠營分裂而僥倖當選者。然而到了 3 月中旬,已有 35 件罷免案通過第一階段門檻,即取得選區選民 1%的連署。在此關鍵時刻,民進黨決定介入,賴清德指示黨籍各級民進黨民意代表協助在地罷免團體。

是否參與,對於民進黨而言都是兩難的決定。一般民眾本來就是期待「當家不鬧事、鬧事不當家」,執政黨介入罷免在野黨立委的行動容易招惹爭議,而且萬一失敗,也勢必引發在野黨的政治復仇。也因此,在美國總統川普突然在 4 月 2 日宣布對於全世界徵收所謂的對等關稅之後,台灣股市連番重挫,民進黨原先安排在清明連假的下鄉宣講行動,趕緊臨時取消。另一方面,民進黨如果作壁上觀,選擇不介入,也會引發罷團主事者的不滿,因為他們多半是綠營的重要支持者。其中最著名的即是幾年前由藍轉綠的曹興誠,他很早就呼籲民進黨應該及早進場,也曾大力批評其觀望與被動的心態。

事實上,民進黨與大罷免之間的複雜關係,反映了長期以來台灣公民運動的政治糾葛。就以 2014 年的太陽花運動為例,在抗議者衝進立法院,展開占領國會行動之前,民進黨對於爭議焦點的服務貿易協議,其實一直不願意明確表態。黨內有一股向來主張調整兩岸政策的聲音,希望能避免「逢中必反」的標籤,減少重返執政的阻力。然而,等到太陽花運動登場,青年學生喊出「退回服貿、重啟談判」的口號,而且明顯取得民意支持,民進黨迅速轉向支持抗議者的訴求,在幕後提供了各種必要的協助。自發的公民運動憑藉其累積的社會能量,進而改變了民進黨的政治議程設定,也同樣發生於進行中的大罷免運動。
 

從太陽花運動的先例,也有一點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大罷免運動的起源。占領國會當然是一種激進的公民不服從行動,但是這樣的體制外參與並不意味著其抗議主事者拒絕採用體制內的管道。事實上,在太陽花運動落幕之後,台灣出現許多青年政治團體、以「第三勢力」為名的新政黨(例如時代力量、基進黨、社會民主黨等)、修憲運動以及「割闌尾」為名的罷免運動。這顯示,大規模的公民運動會造成意想不到的溢出效果,有些能量就直接溢流至既有的制度管道,成為體制內的行動。

2014 年的割闌尾計畫也是針對國民黨籍立委,但是由於舊制的高門檻連署規定,最後只有台北市港湖區的蔡正元成案,在 2025 年 2 月舉行。儘管贊成罷免票數遠高於反對者,但投票率只有 25%,並沒有達到必要的選舉人總數二分之一以上,因此宣告失敗。儘管如此,當初割闌尾計畫所選定的目標,後來不是放棄競選連任,就是選戰中敗北,這也是當時的大罷免運動所意外促成的現象。

在 2016 年政黨輪替後,罷免案的連署與成案門檻下修,使得各陣營紛紛採取這樣的直接民主形式。成功的罷免案包括了高雄市長韓國瑜、桃園市議員王浩宇、立委陳柏惟,而失敗的案列則有立委黃國昌、高雄市議員黃捷、立委林昶佐,藍綠陣營都各有勝敗。一旦罷免政治成為台灣民主的新常態,新一波公民運動採取這樣的體制內管道,也不算是令人意外的發展。

然而,大罷免運動仍是與先前的公民運動有明顯不同。同樣以太陽花運動為例,真正維繫占領國會長達三週之久的力量來自於場外群眾的集結,這使得一直意圖動用警力強制驅離的馬英九政府有所顧忌,擔心重大流血衝突的政治後果。但是要維續持續性的、人數眾多的參與,卻是花費許多心神氣力。糾察隊需要全天候保持警戒,避免有心人士的破壞與挑釁,各項物資的收集與發放,垃圾與資源回收也需要許多人力資源的投入。更重要的,群眾需要有實際參與感,因此,各種街頭民主教室、公民短講、公民審議活動等也需有事先規畫。時間一久,必然師老兵疲,再也無法維繫大規模占領行動,太陽花運動幸運地可以在能量耗盡之前,宣布取得局部成功,安全下莊。

相對於此,大罷免運動是去中心化而分散的,需要在各地收集選民的連署簽名。國民黨區域立委的選區有深藍或是搖擺區、都會與農村、西部與後山、北北基與中南部等諸多明顯差異,各地罷團需要因地制宜,開發出不同形態的動員策略與訴求。舉例而言,在人口密度高的都會區,大型LED行動舞台車是合適的宣傳方式,但是在鄉間,小發財車或甚至是三輪車才是深入社區巷弄之最佳媒介。也為了因應台灣高度流動的人口分布,許多人的居住地與戶籍地不同,罷團特意選定各種交通轉運站,派遣大量志工協助連署。清明與端午連假也是返鄉高峰,這也是爭取外地遊子連署的最佳時機,也因此,罷團志工必得犧牲休假。代收連署書,事後統一寄發至各地罷團,無論是在國內或是海外,也是一種策略創新,試圖降低公民參與的門檻與成本。
 

群眾定點集結的公民運動可以依靠數量的優勢,使其反對者難以阻擾。但是分散的連署活動卻時常需要面對具有敵意的攻擊或騷擾,國民黨執政的縣市政府更是祭出各種行政手段,增添大罷免運動之困難。為了因應這樣的困境,各地罷團也研發出各種的反制策略,包括強化志工培訓與法律協助、配戴密錄器等,以排除各種人為的干擾因素。

分享與互助也有助於各地罷團推進其目標,儘管他們針對的對象是不同的國民黨立委。資源優渥的罷團甚至可以舉辦音樂會或是發行社區報,但是處境困難的罷團卻是面臨人手不足、資金匱乏的難題。然而,各地罷團顯然明顯認知共同的目標,因此常有跨區協助的活動。尤其是在人際關係緊密的農村社會,各種人情世故的糾葛阻礙了公民意志的自主表達;在這種情況下,外地人跨縣市參與,協助連署活動,也成為明顯的現象。

總而言之,台灣的民主是來自於積極爭取自由的公民運動,一旦民主花開果熟之後,也催生了各種新穎的公民運動。無論第三階罷免投票的結果為何,光是各地罷團領導者與志工的努力,就已經開創出嶄新的動員形態,使得台灣的公民社會更顯得豐厚與圓潤。
 

 
本文摘自有理文化出版書籍
台灣史上最大罷免:深度專訪 × 專家剖析 × 完整時序回顧,來自現場的聲音與見證
2025年1月,台灣爆發近代民主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免浪潮,從立法院的法案對抗、朝小野大的憲政僵局,延燒至全台街頭。這場政治風暴不只發生在政黨間,也在公民社會中迅速蔓延:數十起罷免案同時展開,逾百萬人連署參與,女性、素人與基層行動者,站上了民主最前線。
這場運動是怎麼發生的?
參與其中的人都在想些什麼?
百萬人同時行動的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台灣史上最大罷免》完整回顧大罷免浪潮至今的軌跡。書中記錄罷免潮的歷史發展與法政背景,更深入街頭與基層,訪談十二位參與罷免行動者,讓當事人自己說話。受訪者包括花蓮國中教師「葉霸」葉春蓮、通靈少女劉柏君、教育者陳世雄、出家法師釋正定、南投罷免團體領銜人阿美⋯⋯看這些平日毫無交集的人,如何共同以身體與信念實踐他們心中的公民責任。

他們不是職業政治人物,不是社運老將,就是你我身邊最普通的人。老師、校長、家庭主婦⋯⋯他們用樸素的語言,說出深刻的道理;他們用平凡的身分,做出不平凡的選擇;他們用真實的行動,詮釋什麼叫「公民」。

全書分為三部:第一部記錄罷免潮的完整時序、制度背景與事件變化;並收錄學者專文與關鍵報告,分析罷免作為民主工具的潛力與危機,以及這場大罷免浪潮對於台灣民主發展的意義。第二部以深度人物報導,採訪十二位基層行動者,特別聚焦第一線的人員,如何走出生活現場,投入公民抗爭。第三部則試圖為這一場台灣史無前例的公民運動,納入當代文學創作者的觀察視野;特別邀請不同世代作家從參與者的角度,為這場時代運動留下一個客觀的見證。

這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公民課本,透過調查、採訪、還原、紀錄,呈現出課本上的「民主」二字走進現實時,會是什麼模樣。
文章資訊
作者 何明修
出版 有理文化
刊登日期 2025-07-24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故事電子報📬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