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上最大罷免:深度專訪 × 專家剖析 × 完整時序回顧,來自現場的聲音與見證
2025年1月,台灣爆發近代民主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免浪潮,從立法院的法案對抗、朝小野大的憲政僵局,延燒至全台街頭。這場政治風暴不只發生在政黨間,也在公民社會中迅速蔓延:數十起罷免案同時展開,逾百萬人連署參與,女性、素人與基層行動者,站上了民主最前線。
公視與 HBO 合拍《通靈少女》影集的原型人物劉柏君,中學時因靈異體質,被廟公認定「帶天命」,從此在宮廟為人指引迷津。她犧牲了青春與少女的浪漫時光,提早涉入苦難的世間。但她超越這樣的宿命,在男性主導的棒球界長出她想要的樣子,成為台灣首位獲得裁判認證的女性,更是第一位站上全國賽事擔任主審的女性。曾被命運框架的她告訴我們:「人可以尊敬因果,但不必屈服於命運。」今天,劉柏君站上第一線,呼籲全民投入大罷免。她說:「這次罷免,就是要讓中國共產黨知道,它在台灣沒有市場。」
從通靈者的視野看權力對人性造成的扭曲
有靈異體質的她,如何在公共事務、人情與善之間拿捏?她曾在臉書寫下,她在罷免宣講時有一位阿姨對她比中指,劉柏君看著她,是對她不悅嗎?「不是!我是在看她身後的那個妹妹!」以前劉柏君會「雞婆過去幫忙一下」,但如今不同了,「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強勢處理,每個人自有因果,我開始學會尊重。」她強調,現在即使感應到什麼,也會更有智慧處理,「幫助人也要有智慧,不是所有的靈,都該由你來處理;不是所有的煩惱,都該由你來承擔。」也許有人會對通靈能力好奇甚至嚮往,但劉柏君坦言:「對我來說,那不是禮物,是業力,是重擔。」她說,通靈就像金錢、法律、權力,它本身沒有善惡,全看你怎麼用,懂法律的人知法玩法,掌握權力的人謀私害公,通靈若落入貪婪與爭權,最終就是毀滅。
她回憶最痛苦的一段時期,是在宮廟裡「處理」事務時,發現會求助的都是重病的孩子、痛苦的母親,她們必須承受的回應是「妳上輩子造了什麼業,孩子才會這樣!」這些話很沉重,她們還要付費。那種極端不正義的剝削,讓她開始質疑:「我真的是在幫人嗎?」她看見了其中的權力、金錢、謊言,是需要極大意志力才能抵抗的誘惑,「權力的滋味太容易讓人迷失了!」
「權力沒有節制,靈性就會腐化。」那是很危險的,一旦失去自省,就會一步步走入深淵,真正的力量不是施展法力,而是在誘惑中選擇回頭。她選擇不再沉迷於法力,而是走上一條願力之路,從內省出發,用她的經驗轉化成追求公義,提醒所有人:「誠實,是面對自我最大的力量。」
真正的信仰不會是非不分,心中有神就該反共
她指出宗教是中共對台統戰的方式之一,很多宮廟都被滲透了,問題是一旦權力與利益介入信仰,靈性將失去純粹性,還值得信嗎?劉柏君說:「共產黨不是中國文化,它是反人類的。」破壞信仰、摧毀傳統,從破四舊到文化大革命,從無神論到集權獨裁。「中國哪個皇帝不祭天?不尊敬神明?真正的中華文化敬天敬地、尊祖敬德,但共產黨根本不信,把信仰當成政治的工具。」「共產黨是唯物主義,是無神論,它否定靈魂、否定倫理、否定人性。」這不只是宗教立場,而是一種價值的宣示,「我支持大罷免,並不是因為政治,而是我忠誠於信仰與價值:自由、民主、倫理與善良,這些價值正被踐踏,我忠誠於我的信仰,怎能視而不見?」她直言政治不可能與生活脫鉤,「政治就是我們的日常,在對信仰與價值中作選擇。」「他們把政治搞得很髒,後來我發現,不參與表態政治就更髒了,真正該做的是:我們要帶著信仰參與、用願力行動。」
在她看來,信仰若不能回應當代的壓迫、不能辨識權力的邪惡,那就是一個失能的宗教。她再次強調,「參與大罷免,不只是政治選擇,而是靈性的行動,忠於自由、民主、仁慈與真理的公共見證。」「如果一個宮廟或宗教團體不反共,甚至還與中國交流,那就不值得我們信仰了。」
有靈性的信仰不會在面對極權與壓迫時選擇沉默,更不可能站在傷害人的那一邊「你可以信仰媽祖、耶穌、關公,但你要知道,真正的媽祖不會附和謊言,耶穌不會擁抱獨裁,關公也不會出賣土地。」這不是把宗教政治化,而是回到宗教的本質──明善惡、辨忠奸、護正義、愛眾生,「信仰不是讓你拜拜求富貴的工具,而是一種你願意承擔公共責任的價值選擇」,劉柏君說。
追求運動平權讓她走進公民現場
對長年深耕棒球界的劉柏君而言,台灣棒球運動的性別環境令人難以樂觀。目前棒球的相關活動,女性被物化與娛樂化,和追求性別平等的價值背道而馳,「我並不反對啦啦隊,我反對的是,你把她當成台灣向國際推廣棒球時的名片時,這要向國際表達什麼?為什麼所有運動都有女子選手,而唯獨棒球女性就只能是啦啦隊?」她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在許多人眼中劉柏君沒有強烈的政治性格,讓她走上公民行動與制度倡議之路,是一次深刻的傷害,「我當初只是想爭取一點女性運動員與裁判的權利,特別是像廁所不足、性騷擾案件無處申訴這些問題」,在一次體育圈的性騷擾事件中,讓她震撼的不是男性,而是同為女性的冷語與攻擊──「妳不懂性別,閉嘴啦!不要害我們女生被討厭」,這句話深深擊潰了她,讓她真正理解到:「制度與文化,並不會因為你的善意而自動改變,要改變就必須行動!」
這份意識,也延伸到她參與大罷免,「台灣從來不是鬼島,只是偶爾鬧鬼。為什麼會鬧鬼?因為我們讓一些貪腐、失德的權力者橫行無阻。」參與罷免,就像在寫平安符,「我不是要消滅你,也不是要你滾出台灣,只是要讓『正常人』的聲音大過這些鬼吼鬼叫的」,她強調,這不是仇恨政治,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社會淨化」,她說:「我希望有一天,反同也好、親中也好,那些極端的聲音會變成少數,因為正常人會愈來愈多。」這也是她支持同婚、女性平權與大罷免的基本信念:「社會會慢慢進步,只要我們繼續講話,那分尊重就會變成為主流。」
我們正在寫這座島嶼的歷史
「台灣被多少國家殖民過,被國際封鎖七十年,卻還能堅持民主自由,還是世界前二十大經濟體,這不值得驕傲嗎?」她提起自己參與的壘球賽的經驗:那些來自偏鄉、原住民與弱勢家庭的孩子,擊敗三千人選出來的日本代表隊,這是資源極端不對等的比賽,靠的是信念、是靈魂;現在的比賽不只在體育場,而在兩岸。「我們正在寫歷史,這群志工是用信仰、雙手雙腳在寫自己的劇本。」「三階投票,就是一場民主與暴政、人性與貪婪之間的抗爭,我們都是主角,台灣人正在對全世界上演這部影集!」「沒有一個人應當缺席,每個人都是歷史的台灣英雄。」她說:「台灣人可以說是天選之人,不只為台灣而戰,也向人類歷史上證明,民主自由可以戰勝極權暴力的。」「有些人不參與,不代表他們不好,而是他們活在一個限縮的世界裡。」在她看來,每個人的選擇都受限於背景與經驗,有些人因「習得的無助」,覺得改變不了什麼;有些人則純粹是利己主義者,只在意眼前的利益,但這不怪他們,「但當你投入大罷免的公民運動,你會看到不一樣的自己。」因為那是一種價值的實踐,「我們習於活在功利的社會,但公民運動打破了這層框架,讓人看見更大的自己。」她認為,這正是人回歸本性的契機,就如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你平常也不知道自我要怎麼實現,但在公民行動中突然會看到:原來我的行動也能那麼有價值!」
她說:「台灣現在正站在歷史的轉捩點,開始形成自己的國族認同。」這次的大罷免可以讓我們集體地意識到:「我們都是台灣人」,她舉比利時為例子,當年比利時說要獨立,全世界沒人看好,會質疑:比利時人是誰?說法語、荷蘭語、德語的人怎麼能說自己是比利時人?但比利時人做到了,「現在沒有人會質疑比利時人,因為他們共同實踐了自己的國族認同。」而台灣呢?這樣的轉變正在發生,不論是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還是外省人,只要願意把台灣擺在優先的位置、願意反共、守護民主自由,就是台灣人。
捍衛民主與自由,就是我們的天命
「只要中共不倒,公民運動就要持續。」這是劉柏君對於「大罷免」的核心觀點。對她而言,這場運動從來不是罷免親共立委那麼簡單,它是一場對自由、民主與國家主體性的持續奮戰。她認為,不論一階、二階、三階、補選,都只是「階段性任務」,真正的終點是「共產黨瓦解」、「台灣真正獨立」。她毫不避諱地說:「只要台灣還沒獨立,中共還未倒,我們的公民運動就不會休止。」「民主與自由,是我們的祖先用生命換來的,我們沒有付出什麼就在享受這一切,至少現在,我們有責任去守護它,並把它完整地交給下一代。」她曾陪伴許多生命走向終點,發現很多人在臨終前最深的情緒常是「後悔」,因此,她願意一生去實踐信念,只為在人生謝幕時,能對自己說:「我已經盡力了!」劉柏君呼籲每一位台灣人,珍惜當下,全力經營這一生,做好我們能做的事,為台灣的民主自由盡一分心力。
本文摘自有理文化出版《台灣史上最大罷免:深度專訪 × 專家剖析 × 完整時序回顧,來自現場的聲音與見證》,文章標題與內文經故事 StoryStudio 編輯部節錄、調整。
.png)
這場運動是怎麼發生的?
參與其中的人都在想些什麼?
百萬人同時行動的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參與其中的人都在想些什麼?
百萬人同時行動的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台灣史上最大罷免》完整回顧大罷免浪潮至今的軌跡。書中記錄罷免潮的歷史發展與法政背景,更深入街頭與基層,訪談十二位參與罷免行動者,讓當事人自己說話。受訪者包括花蓮國中教師「葉霸」葉春蓮、通靈少女劉柏君、教育者陳世雄、出家法師釋正定、南投罷免團體領銜人阿美⋯⋯看這些平日毫無交集的人,如何共同以身體與信念實踐他們心中的公民責任。
他們不是職業政治人物,不是社運老將,就是你我身邊最普通的人。老師、校長、家庭主婦⋯⋯他們用樸素的語言,說出深刻的道理;他們用平凡的身分,做出不平凡的選擇;他們用真實的行動,詮釋什麼叫「公民」。
全書分為三部:第一部記錄罷免潮的完整時序、制度背景與事件變化;並收錄學者專文與關鍵報告,分析罷免作為民主工具的潛力與危機,以及這場大罷免浪潮對於台灣民主發展的意義。第二部以深度人物報導,採訪十二位基層行動者,特別聚焦第一線的人員,如何走出生活現場,投入公民抗爭。第三部則試圖為這一場台灣史無前例的公民運動,納入當代文學創作者的觀察視野;特別邀請不同世代作家從參與者的角度,為這場時代運動留下一個客觀的見證。
這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公民課本,透過調查、採訪、還原、紀錄,呈現出課本上的「民主」二字走進現實時,會是什麼模樣。
他們不是職業政治人物,不是社運老將,就是你我身邊最普通的人。老師、校長、家庭主婦⋯⋯他們用樸素的語言,說出深刻的道理;他們用平凡的身分,做出不平凡的選擇;他們用真實的行動,詮釋什麼叫「公民」。
全書分為三部:第一部記錄罷免潮的完整時序、制度背景與事件變化;並收錄學者專文與關鍵報告,分析罷免作為民主工具的潛力與危機,以及這場大罷免浪潮對於台灣民主發展的意義。第二部以深度人物報導,採訪十二位基層行動者,特別聚焦第一線的人員,如何走出生活現場,投入公民抗爭。第三部則試圖為這一場台灣史無前例的公民運動,納入當代文學創作者的觀察視野;特別邀請不同世代作家從參與者的角度,為這場時代運動留下一個客觀的見證。
這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公民課本,透過調查、採訪、還原、紀錄,呈現出課本上的「民主」二字走進現實時,會是什麼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