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為愛而行動,她串聯全球守護台灣的志工網絡──海外罷團窗口A

2025-07-25
A 是在英國的留學生,也是全球海外志工團的負責人。她大學專攻表演藝術,成為演員是她一生的志業。這次海外大罷免,在她的四處奔走下,英國和愛爾蘭罷團「Mission 英罷 ssible aka. 愛罷才會贏」(IG: taiwanbalanmission.ukie)於二階共收到了 845 份連署書寄回台灣。2 月底、3 月初期,她不眠不休地串連了德國、法國、中南北歐,還有美加、墨西哥、日韓、東南亞國家,與紐、澳各個國家的海外志工們,將收件模式拓展到全球各地,一起跨國合作向國際友人宣傳台灣目前正在捍衛民主與自由的生活方式,讓海外台人理解台灣的處境,一起對抗中國的強權對台灣民主制度與全球造成的危害。

在國外如何協助大罷免?

「剛開始在臉書社團發文宣傳的時候,真的遇到很多阻礙!」A 說,1 月過年前她在「在英台人臉書社團」發布第一階段連署資訊的時候,會遇到文章被莫名刪除、發文權限突然被限制……「我懷疑是不是機器人帳號短時間內大量檢舉我的貼文,導致 Meta 系統自動下架文章,或者是被管理員刪除。」她懷疑是人為因素鎖她的發文權限,「這個社團有五、六位管理員,我試圖聯絡他們幫我解除發文權限,但他們幾乎都已讀不回。」有一位移居英國多年的志工告訴她,那個社團掌控在親中的經商人士手上,讓她明白打壓台派、滲透臉書社團的資源,真的無所不在。

雖然初期網路宣傳上遇到許多困難,但 A 並未放棄,她於農曆年前主動發文號召,讓有意願連署大罷免的支持者,可以到她打工的餐飲業地點交件。她說:「那段期間真的很焦慮,因為藍白正在修法把門檻提高,我覺得這是違反程序正義的法案,因此想站出來守護民主的制度。」她在 Threads 上發文,第一天就有八至十位在倫敦的台灣人前來遞交連署書,接下來過年前的兩週,她在倫敦收到了 135 份一階連署書,並交由回台過年的朋友們陸續送回。

由於當時時間緊湊,來不及設立志工團的帳號,A 決定公開自己的 IG 帳號來收件,也引來大量網軍騷擾和詐騙。「每天都有十幾二十個假帳號來加我好友,或傳來釣魚的廣告詐騙訊息。」她說她感受到某種程度的壓力,也擔心自己在海外的人身安全。

儘管一開始只有她一個人,但 A 說她始終相信:「只要懷抱善良的信念,就可以遇到有一樣理念的夥伴。」靠著誠意與堅持,她逐步建立起海外志工的社群網絡,二階英國、愛爾蘭累積了 845 份連署書,加上德、法、中南北歐的國家,歐洲共收了 2183 份連署書。她說:「在歐洲的台灣人普遍是很友善、很支持罷免行動的,不然怎麼短時間內會有這麼大的回響呢?」
   

從英國到全球

A 從英國一人推動連署開始,逐漸串起歐洲各地、乃至全球海外志工的串聯,讓民主的火苗擴散到全球每個角落,但並沒有那麼順利。她在協助其他國家時遭遇到的困難比英國更多,「我在英國社團發文,頂多半天後才會被刪掉,但法國的夥伴只要一發文說要收連署,他們會被踢出在法台人臉書社團。」

她思考如何突破瓶頸,持續發文徵求志工的同時,也主動接觸歐洲各國的台灣協會,決定串起跨世代合作──歐洲各國台灣協會、和自己招募到的每一位歐洲各國、各城市志工小蜜蜂的資源,大家一起有共識地將德國志工團「罷藍都一起來」(IG: Balandeutschland)變成歐洲的核心據點,讓中南北歐國家(例如荷比盧、義大利、奧地利、匈牙利、波蘭等國)的所有文件,都可以寄到德國的收件信箱,集中快遞回台。

她說:「海外收件因需要快遞寄回,歐洲會卡到四月歐洲復活節假期,擔憂物流延誤國內造冊,因此非常急迫。基本上各國收件加宣傳天數只有 40 天左右,比國內硬生生少了兩三週。」但同時,A 也覺得這樣的國際動員經驗很難得,更讓她看到海外台灣人團結合作,一起為守護民主而行動的珍貴力量。

幫助英愛、德國歐洲志工團創立後,她緊接著協助成立的下一個海外罷團,是日本的「霸卡ゴミ丼 」(IG: @Bakagomidon)。「當時我希望全世界的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個收件的志工團,作為協助海外台灣人參與罷免、實踐公民義務責任、守護台灣民主制度的平台窗口。」她陸續協助創立各個海外罷團,截至目前海外志工的收件窗口遍布世界多地,包含德法西義荷比盧奧匈捷波、北歐五國、日韓、紐澳、美加墨、星馬泰等……甚至還有中東國家卡達、沙烏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這些窗口不僅承擔實體連署書填寫教學、檢查、收取與寄送的任務,還是各國志工運作與動員的中心。A 說:「全歐、日本、紐澳和美加的收件量都有突破一千份,美國甚至達到五、六千份,他們每週寄回台灣的連署書都重達十公斤」,至於法國則約有 300 份的收件量,這些數字不僅是海外志工的辛勞,也是許多僑居的台灣人對民主價值的認同與支持行動。

而美國台僑團體很多,時間緊湊無法一一確認理念並聯繫,「但有位媒體公關 PR 背景的姊姊主動聯絡我,她的領導組織經驗豐富、人脈廣、資源多,也有和各州長老教會聯繫,動員全美的速度非常快,我也從她身上學到很多。」各國使用 Discord App 維持水平串接、各自平行獨立運作、資訊與資源共享的情況之下,全球溝通協調的合作過程也相對順利。
   

在國外,台灣的名字很重要

A 說海外的志工們會積極投入罷免,原因很簡單,「只想要回台灣的時候,那個『家』還是原本我們熟悉的樣子」,她意識到家鄉正在被改變、被消音,「當你在海外生活、哪怕只是申請簽證,無論是旅遊簽、學生簽還是工作簽證,都能深刻體會台灣名稱的重要性,都會涉及你能否留下來,是否有資格工作……這些問題,與日常是息息相關的。」

台灣必須是個國家,這不只是護照上的文字,更是人的自我認同與尊重:「從未離開過台灣的人,不容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當你到國外,有些單位直接把你歸類成 China,像我同學在申請一些歐洲國家的簽證時,明明寫的是 Taiwan,最後發下來的文件居然是 China Taiwan,訂機票的時候,有些航空公司會在機票頁面上改為 Taiwan, China」,「當你看到那行字,瞬間不會想搭那家航空公司。」她說:「這是一種存在感被抹除、國家主體性被否認的壓迫」。

在歐洲有些城市,整個城市可能只有兩三位台灣人,當被問起「台灣?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嗎?」這影響到你要怎麼跟外國人介紹自己、別人怎麼認識你,你又能否清楚地說出自己是誰、台灣和中國哪裡不一樣,以及自己的歷史與認同,那不只是個人的情感寄託,更是一種實際的生活需要。它不僅關乎個人在語言、文化與政治上的立場,也關乎你能否在國際社會中有尊嚴地回應他人的提問與誤解,面對外人,你需要一個清楚而堅定的敘述,要說出:「我來自台灣,台灣不是中國!」

這讓 A 更加明白:「我是誰?」絕對不該被他人定義。有人說:「台灣人與中國人不都一樣嗎?」這種說法是對自身歷史與身分的放棄,放棄自己對土地情感的連結、對歷史真相的理解,以及對未來的想像。當我們願意問出「我是誰?」的時候,才正是邁向成熟民主國家的起點。正因為如此,海外的台灣人特別珍惜「台灣」這兩個字,唯有在世界各地都堅定說出「我是台灣人」,我們的家才不會在無聲中被改寫,我們的存在,才不會在國際間被模糊,我們的未來才不會被決定。
   

能投入改變歷史的行動是幸福的

這次參與大罷免行動,對 A 來說不僅僅是一場社會運動,更是一場個人成長與生命轉折,回顧整個過程,覺得自己像是一個「全球台派行動的座標原點」。這角色本不在自己的預期中,當初只是傻傻地一步一步做,沒想到竟然有了這樣的規模與回響,讓 A 感到無比榮幸,也非常感動。「我從來沒有想過,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會遇到志同道合的夥伴」,那種「原來我不孤單」的感覺,是這場運動帶給她最溫暖、也最堅定的一部分,也開始發現,不論以後走到哪裡,都有可能找到朋友,一起討論價值,一起努力改變社會,這樣的連結既真實又充滿希望。

這過程不只是擴展了眼界,更真切體會「有機會投入一場能改變歷史的行動,是一種幸福」;相對於那些沒有參與的人,他們仍舊留在原本熟悉的生活圈裡,沒有機會跨出自己的視野,也無法真正理解不同世界裡正在發生什麼樣的事,他們失去的不只是一次政治參與的機會,更失去了一次更深刻認識自己、理解他人的可能。A 說:「願我們都不要忘記,真正的公民行動,不是出於仇恨,而是出於對這片土地最深的愛。願你我都在愛裡行動,成為彼此的火光。」
 
延伸閱讀:​​​​​​​​​​​​​​臺灣罷免 30 年史:走過民主路上的 6 個「第一次」
本文摘自有理文化出版《台灣史上最大罷免:深度專訪 × 專家剖析 × 完整時序回顧,來自現場的聲音與見證》,文章標題與內文經故事 StoryStudio 編輯部節錄、調整。
 
台灣史上最大罷免:深度專訪 × 專家剖析 × 完整時序回顧,來自現場的聲音與見證
2025年1月,台灣爆發近代民主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免浪潮,從立法院的法案對抗、朝小野大的憲政僵局,延燒至全台街頭。這場政治風暴不只發生在政黨間,也在公民社會中迅速蔓延:數十起罷免案同時展開,逾百萬人連署參與,女性、素人與基層行動者,站上了民主最前線。
這場運動是怎麼發生的?
參與其中的人都在想些什麼?
百萬人同時行動的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台灣史上最大罷免》完整回顧大罷免浪潮至今的軌跡。書中記錄罷免潮的歷史發展與法政背景,更深入街頭與基層,訪談十二位參與罷免行動者,讓當事人自己說話。受訪者包括花蓮國中教師「葉霸」葉春蓮、通靈少女劉柏君、教育者陳世雄、出家法師釋正定、南投罷免團體領銜人阿美⋯⋯看這些平日毫無交集的人,如何共同以身體與信念實踐他們心中的公民責任。

他們不是職業政治人物,不是社運老將,就是你我身邊最普通的人。老師、校長、家庭主婦⋯⋯他們用樸素的語言,說出深刻的道理;他們用平凡的身分,做出不平凡的選擇;他們用真實的行動,詮釋什麼叫「公民」。

全書分為三部:第一部記錄罷免潮的完整時序、制度背景與事件變化;並收錄學者專文與關鍵報告,分析罷免作為民主工具的潛力與危機,以及這場大罷免浪潮對於台灣民主發展的意義。第二部以深度人物報導,採訪十二位基層行動者,特別聚焦第一線的人員,如何走出生活現場,投入公民抗爭。第三部則試圖為這一場台灣史無前例的公民運動,納入當代文學創作者的觀察視野;特別邀請不同世代作家從參與者的角度,為這場時代運動留下一個客觀的見證。

這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公民課本,透過調查、採訪、還原、紀錄,呈現出課本上的「民主」二字走進現實時,會是什麼模樣。
文章資訊
作者 簡端良
出版 有理文化
刊登日期 2025-07-25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故事電子報📬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