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兒
要說十四世紀時伊斯蘭世界最嗜血和最強大的統治者,應該非蒙古裔統治者帖木兒(Timur)莫屬。他是突厥化的蒙古人,繼承了祖先嗜血的作風,更是猶有過之,其殘暴和謀略之高舉世聞名。在他進行的眾多可怕的軍事行動中,戰無不勝之餘,更曾屠殺數百萬人。帖木兒踐踏著這些人命,把統治疆域從印度德里(Delhi)向西一路延伸至地中海沿岸。
帖木兒既令人聞風喪膽,又讓人敬而生畏。歐洲人對帖木兒的認識主要來自英國伊莉莎白時代著名作家克里斯托弗.馬羅(Christopher Marlowe)的一部作品《帖木兒大帝》(Tamburlaine)。這部作品把帖木兒描寫成一個毫無憐憫之心、視人命如草芥的野蠻統治者。
究竟,帖木兒為何被塑造成一個惡魔般的存在?讓我們在本文介紹一下帖木兒是誰,他平生又是如何度過的。
帖木兒出生一百五十年前,蒙古人是世界舞台的主角。成吉思汗(Genghis Khan)和他的子孫在蒙古草原崛起,席捲中西亞,曾一度建立起地球上最大的帝國──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可是,蒙古人雖善於征戰,但卻不擅長統治,要統治這麼一個幅員遼闊的帝國,對他們來說是苦差。
於是,成吉思汗臨終前,把帝國分成四份,分別讓四個兒子繼承。這四個分割的政權被稱為「汗國」(Khanate)──窩闊台汗國(House of Ögedei,後來元朝建立並將之吞併)、察合台汗國(Chagatai Khanate)、伊兒汗國(Ilkhanate)和金帳汗國(Golden Khanate,或稱欽察汗國)。四大汗國在名義上奉元朝為宗主國,實際上卻互不隸屬。
其中,察合台汗國分封給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Chagatai)。察合台汗國位於中亞,擁有廣闊的草原、壯闊的沙漠和宏偉的山脈,堪稱昔日蒙古帝國境內最美之地,但同時卻是整個帝國最荒蕪的地方。相較以下,它的北鄰金帳汗國就完全不同了。金帳汗國位處黑海和高加索地區,那裡曾是羅斯人(Rus)的聚居地,而且接近東歐諸國,金帳汗國把這些地方的人征服後,透過被征服民族的貴族階層進行間接統治,並定期接受這些王公的貢品。
至於察合台汗國的統治者,因為疆土大部份都沒被開發,因此他們還是過著遊牧民族式的生活。遊牧民族其中一個比較常見的情況,便是往往容易出現內鬥。畢竟,遊牧民族多以部落為單位,部落與部落之間不一定相處融洽。就是這樣,察合台汗國很快便分裂成東西兩部份,即被稱為「蒙兀兒斯坦」(Moghulistan)的東察合台汗國和「河中」(Transoxiana)的西察合台汗國。
西元 1336 年,帖木兒就是出生在這樣的政治形勢下。他的父親塔剌海(Taraqai)是巴魯剌思氏部落(Barlas Tribe)的一個貴族。巴魯剌思氏聚居在撒馬爾罕(Samarkand)南端一帶,過著遊牧生活。隨著季節轉變,巴魯剌思氏會四處遷徙,尋找適合放牧的地方,因此帖木兒不會長時間逗留在同一地方居住。
帖木兒十多歲時,感覺放牧生活的無聊,覺得不如幹些不法勾當還來得有趣和有利可圖,於是他去了當土匪。最初他只是偷鄰居的家畜變賣,後來又開始覺無聊了,便乾脆當強盜,搶劫途經的旅人。到了二十多歲時,本性暴戾的帖木兒又不安份了,現在他是一名傭兵。不過,在一次作戰中,帖木兒中箭傷及要害,身受重傷。雖然大難不死,但右腿和右臂卻從此殘廢,無法正常行走和舉起右手。帖木兒就因此得了個稱號──「跛子帖木兒」(Timur the Lame)。怎之,錯有錯著,歐洲人後來聽到帖木兒的大名時,把他的名字誤寫為「Tamerlane」。
登上權力舞台
正常人會認為,帖木兒跛了之後,應該再也不成氣候。然而,對於帖木兒來說,這一切只是開始,他的野心從沒熄滅。1357 年,西察合台汗國大汗逝世,帖木兒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立刻去找東察合台汗國大汗禿忽魯帖木兒(Tughlugh Timur),借助他的力量奪取西察合台汗國的控制權。在他們兩人合作下,禿忽魯帖木兒把兒子也里牙思火者(Ilyas Khoja)扶上了西察合台汗國的總督之位,並由帖木兒輔政。禿忽魯帖木兒死後,也里牙思火者同時繼承了東西察合台汗國的汗位。
帖木兒不甘於當老二,於是他背叛了也里牙思火者,加入了妹夫(姐夫?)埃米爾忽辛(Amir Husayn)的陣營。忽辛跟東察合台汗國本來就有過節,他跟帖木兒在 1366 年成功驅逐了也里牙思火者在西察合台汗國的勢力,進而征服了整個西察合台汗國。既然帖木兒不甘心臣服於禿忽魯帖木兒和也里牙思火者,也自然不甘心與忽辛分享權力。於是,他很快便與忽辛反臉了。1370 年,帖木兒圍攻巴爾赫城(Balkh),忽辛在此戰中被暗殺身亡。忽辛死後,所有阻礙帖木兒獨覽大權的障礙已被掃除,帖木兒隨即宣布自己繼承西察合台汗國的汗位,代表帖木兒帝國(Timurid Empire)正式建立。
身為一名蒙古人,帖木兒的理想並不只是統治河中地區,他認為自身使命是要光復昔日成吉思汗時期曾一度強大的蒙古帝國。於是,他做了一件一生中唯一一次的政交策略──迎娶忽辛的遺孀薩拉伊.穆爾克.汗尼姆(Saray Mulk Khanum)。汗尼姆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直系後代,如此尊貴的身份,對於帖木兒來說十分重要,因為帖木兒能憑這段婚姻取得西察合台汗國的合法統治地位之餘,還能以「黃金家族」之名復興蒙古帝國。
不帶任何憐憫的征戰
把汗位安定好後,帖木兒要開始征戰了。他明白人生短促,所以也不打算花時間與鄰國打交道,最方便快捷的便是一個字──「打」!他給帖木兒帝國四周的鄰國的訊息很簡單:
你們只能直接投降,沒有其他選擇。如果違抗我,我就把你們的城市摧毀,把你們每一個子民變成奴隸或屍體。
1383 年起,帖木兒先把目光放在波斯地區。波斯地區原為伊兒汗國的勢力範圍,但這個汗國卻因為經歷多年的內鬥而變得虛弱,後來更分裂成四個王朝。帖木兒利用這點,首先進攻卡爾提德王朝(Kart Dynasty)首都赫拉特(Herat)。赫拉特是個波斯古都,帖木兒很快便攻陷這裡,把其洗劫一空後,大肆破壞城內大量地標建築,並以屠殺城內所有平民作結。卡爾提德王朝成了帖木兒征戰行動中第一個犧牲品。
波斯地區其他城鎮聞訊後極度恐慌,他們深知道自己不久後將成為下個目標,帖木兒的軍隊很快便會出現在他們城下。有見及此,有些城鎮如德黑蘭(Tehran)選擇向帖木兒無條件投降,這些不作任何反抗的地方,帖木兒予之禮待。至於那些不肯投降的城鎮,則會被帖木兒徹底殲滅──城鎮被夷平,平民被屠殺。例如,波斯城市伊斯法罕(Isfahan)曾經因為不滿帖木兒向他們徵收重稅而作出反抗,帖木兒對他們的回應很簡單也很殘暴,就是在伊斯法罕進行屠城,被殺平民的頭蓋骨則用作興建瞭望塔。
在帖木兒眼中,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如螻蟻一樣低賤。有些人比較「幸運」,能夠在屠城中倖存下來,他們便是工匠。工匠在帖木兒眼中是十分重要的技術人才,但他卻從來沒想過要厚待他們。帖木兒把他們送到帝國首都撒馬爾罕,日夜進行建設,將之變成一個能夠彰顯偉大帖木兒帝國的首都。他把撒馬爾罕建設成中亞伊斯蘭世界的中心,首都從此充滿許多來自中亞不同地區的藝術家、建築家和知識分子。
帖木兒自誇撒馬爾罕為史上最偉大的城市,並且是對真主阿拉的讚頌和奉獻。然而,他並非是個純粹的宗教狂熱分子,而是想藉由把自己定位為「伊斯蘭教捍衛者」及「成吉思汗繼承者」這兩個身份,把自己在伊斯蘭世界的統治地位正統化──他絕對有資格統治龐大的蒙古帝國。為了達到這目的,他把自己稱為「真主之鞭」(Scourge of Allah)──真主派去降臨地上捍衛真正伊斯蘭教的代表。
真主之鞭
雖然說得那麼正氣凜然,帖木兒自己也沒太遵守伊斯蘭教的規條。伊斯蘭教其中一個教義是不許殺人,但帖木兒卻是殺人不眨眼。換句話說,強調自身是「真主之鞭」,有很大部份原因只是為了統治需要。
隨著四處征戰,帖木兒帝國的版圖愈來愈大,代表帝國境內的民族構成愈來愈複雜,所信仰的宗教也愈來愈多。不信仰伊斯蘭教的異教徒,帖木兒強迫他們改信伊斯蘭教。在他的帝國中,並沒有宗教自由這四個字。
伊斯蘭國家就應當只有信仰伊斯蘭教的臣民。
帖木兒是這麼認為,這同時成為了他入侵印度德里蘇丹國(Delhi Sultanate)的藉口。他覺得當地的伊斯蘭統治者對信仰印度教的人民太過寬厚,是對真主阿拉的褻瀆,帖木兒要親手糾正他們的錯誤。1398 年 九 月,帖木兒率領一支九萬人的軍隊渡過印度河,沿途摧毀經過的城市。他很快便攻陷了德里蘇丹國首都德里,並幾乎將其夷為平地。帖木兒只要教訓這裡的統治者,並沒想過要直接統治印度。經過一輪燒殺搶掠和屠城後,他便班師回朝,順道把女人、奴隸、工匠和戰象等等的戰利品帶回撒馬爾罕。經此一役後,德里蘇丹國便一蹶不振,從此不斷衰落。帖木兒利用從印度帶回的資源,開始修建一座著名的清真寺──比比哈努姆清真寺(Bibi-Khanym Mosque)。
鄂圖曼帝國是哪門子?
一年後,帖木兒把目光從東方轉向西方,這次他的目標是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和埃及馬木留克蘇丹國(Mamluk Sultanate of Egypt)。這兩個是當時世上數一數二的強國,兩者皆有強大的伊斯蘭統治者。不過,帖木兒認為這兩個國家的領土原本是屬於蒙古帝國,所以他要把土地奪回來。馬木留克王朝在一百多年前成功抵擋了蒙古人的入侵,卻被帖木兒輕鬆打敗。
至於鄂圖曼帝國,他們的蘇丹巴耶塞特一世(Bayezid I, Sultan of the Ottoman Empire)號稱「閃電」,對拜占庭帝國的戰事中戰無不勝,歐洲人對其聞風喪膽。巴耶塞特一世因為奪取了本屬於蒙古人在安那托利亞(Anatolia)的土地而惹怒了帖木兒。1399 年,帖木兒向他發出了最後通牒:
服從古蘭經、對異教徒發動戰爭等事,是阻止我摧毀你的國家的唯一考慮。
帖木兒的意思大抵就是:「要不是我現在忙著,我早就把你滅了。」巴耶塞特一世當然知道他的含意,他語帶輕蔑的回覆了帖木兒:
在我的耶尼切里軍團(Janissaries)的利刃和戰斧下,韃靼人的弓箭又算得上什麼?
帖木兒收到這樣的回覆,以他強硬的性格當然是嚥不下這口氣了,他決定親自測試這些鄂圖曼帝西的所謂精英耶尼切里軍團有多大的本領。趁著巴耶塞特一世進攻拜占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堡之際,帖木兒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佔領了屬於鄂圖曼帝國的巴格達(Baghdad)。巴格達曾是伊斯蘭世界的文化中心,帖木兒在這裡屠殺了超過二萬名平民,並將這個古城的所有古蹟摧毀,他不容許世上有任何城市能夠跟撒馬爾罕競爭。接著,他北上佔領了阿塞拜疆和敘利亞地區,給鄂圖曼帝國極大威脅,巴耶塞特一世只好暫時停止對拜占庭帝國的征服戰爭,回來應付帖木兒的侵略。
帖木兒來到了安那托利亞的錫瓦斯(Sivas)小鎮,跟鎮上的人民說:
如果你們肯打開大門投降,我保證這裡不會流一滴血。
本來錫瓦斯人民就毫無勝算,聽後便投降並把大門打開,誰不知帖木兒卻下令把這個鎮上三千名無辜平民活埋──他的確信守了諾言,這裡真的沒流過一滴血。
1402 年七月,帖木兒的軍隊迫近安卡拉(Ankara),與巴耶塞特一世的軍隊相遇,展開了一場大戰。帖木兒避開與鄂圖曼帝國軍隊正面交鋒,改為攻擊他們的後方,巴耶塞特一世的軍隊陣腳大亂。不久後,帖木兒重挫了鄂圖曼帝國的軍隊,成功俘虜了巴耶塞特一世。在班師回到撒馬爾罕途中,巴耶塞特一世受盡折磨。巴耶塞特一世如此惹怒了帖木兒,他在敵陣中受到的屈辱,你能想到與想不到的,都可能發生過在他身上。例如,他被帖木兒當成專用腳凳,又試過被關在一個黃金牢籠裡,當成戰利品一樣向眾人展示。
雖然帖木兒如此暴虐,西歐世界卻十分支持他。原因很簡單,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帖木兒對鄂圖曼帝國發動的進攻,正正暫時解除了基督教世界的危機。鄂圖曼帝國是個正在崛起的強國,正試圖征服屬於基督教陣營的匈牙利。如今,因為鄂圖曼帝國的蘇丹被俘,國內群龍無首,掀起了內亂。因此,當得悉帖木兒大敗巴耶塞特一世後,英格蘭國王亨利四世(Henry IV, King of England)和法國國王查理六世(Charles VI, King of France)皆發信向帖木兒表示祝賀。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亞王國(Kingdom of Castile)甚至派出由羅.哥澤來滋.克拉維約(Ruy Gonzalez de Clavijo)率領的使團前往撒馬爾罕,出使帖木兒帝國。
根據克拉維約的詳細敘述,他看到了帖木兒宮廷令人稱奇的景象和事情。例如,當他在 1404 年到達帖木兒的十五座宮殿後,發現這些宮殿揉合著伊斯蘭教和遊牧民族兩者的傳統風格。某些宮殿可以被拆除收起,依需要移到其他地方再展開,十分特別。此外,根據蒙古人的作風,西班牙使節在帖木兒盛情的款待下,每晚在大肆進食前都先喝下大量的酒。帖木兒十分重視宴會,據說曾經有個來賓因為遲到,被他下令刺穿鼻子,使其看起來像一頭豬,因豬在伊斯蘭世界被認為是穢物。這種種事情,都是他們從來沒遇到過的。
明朝太過囂張
當克拉維約啟程回國後,帖木兒隨即把目光放在下個目標──明朝(The Ming Dynasty)。這次,是他最後一次出征了。撒馬爾罕早就跟明朝有貿易來往,但明朝經常以天朝自居,把帖木兒帝國當成附庸國。如在1395年,明朝傳來了一封信。這封信內容是什麼不太重要,帖木兒只知明朝皇帝在信中自稱是「地上一切之主」,故意貶低帖木兒的地位。
在本文早段曾提過,帖木兒豈會甘心當一個小弟?他要給明朝一些教訓。自此以後,帖木兒便經常扣押明朝使節。當明朝派第二批使節來調查時,帖木兒又把這批使節扣押,正式向明朝宣戰。
明朝在帖木兒眼中是個眼中釘,因為明朝取代了由偉大的忽必烈汗(Kublai Khan)建立的元朝(The Yuan Dynasty)。於是在 1404 年,為了趕及在較佳季節行軍,帖木兒在時年十二月帶著為數二十萬的軍隊東征明朝。東征之前,他曾問過身邊一位占星術士此行結果如何,占星術士跟他說:
您看,天上繁星正排列得整整有條,那還會有什麼壞事發生?
然而,似乎繁星站在明朝那邊。1405 年,帖木兒渡過位於烏茲別克斯坦(Uzbekistan)結了冰的錫爾河(Syr Darya River)途中,因感染風寒病逝,享年六十八歲。因為軍隊失去了指揮,便放棄出征明朝,就此班師回國。帖木兒帝國與明朝的對壘、帖木兒與明成祖朱棣的對決,最終並沒有發生。
留下的遺產
帖木兒的遺體被浸在香油中並置放在象牙製的棺木裡,安葬在撒馬爾罕的帖木兒墓(Gur-e-Amir)裡。
跟成吉思汗做法一樣,帖木兒把遺留下來的帝國分給他的兒孫。然而,他的這個帝國建立在恐懼、高壓與掠奪之上,並沒有良好的管治制度,帝國終究只是曇花一現。在往後的數十年,他的繼承人互相征伐,帝國也在內戰中漸漸消逝。
雖然如此,帖木兒這把伊斯蘭利劍卻沒有因此而完全消失。他的曾孫巴卑爾(Babur)帶領一眾人馬來到了印度,在那裡建立了莫臥兒帝國(Mughal Empire)。「莫臥兒」在波斯語中解作「蒙古」,帖木兒的子孫重新建立了蒙古帝國。莫臥兒帝國統治印度長達三百多年,期間興建了舉世聞名的泰姬瑪哈陵(Taj Mahal)和德里紅堡(Delhi’s Red Fort)這些讓人驚嘆的世界遺產。
帖木兒因為他的暴虐而為人認識,是歷史上最後一個在草原崛起、能取得莫大軍事成就的世界征服者。但換個角度來看,他建立了一個獨特又繁榮的撒馬爾罕,把這個本來只是一個位於沙漠中的驛站轉化為伊斯蘭世界的文化、知識和宗教中心。對於一個曾偷牛羊的跛腳土匪來說,似乎已是不錯的成就吧?
帖木兒死前,曾為自己的墓棺刻上了兩句話:「若我重新降世,世界將為之顫抖。」和「擾我安息者,將面對比我更可怕的入侵者。」,希望以詛咒嚇走所有盜墓者和不敬者。然而,還是有人敢違抗他的遺言。1740 年,一名波斯君主納迪爾沙阿(Nader Shah)闖入了帖木兒墓,驚嘆帖木兒的石棺工藝之高,於是把棺上的翡翠偷走運回國,但這塊翡翠卻在途中裂開。之後,這位沙阿便一直噩運纏身,他兒子更差點沒命。為此,他的大臣建議把翡翠物歸原主,但即使這樣做,似乎還是得不到帖木兒鬼魂的寬恕。幾年後,納迪爾沙阿遇刺身亡。
二十世紀時,蘇聯考古學家米哈伊爾.格拉西莫夫(Mikhail Gerasimov)又嘗試挑戰這個詛咒。當時,烏茲別克斯坦是蘇聯的一部份,他在 1941 年來到了撒馬爾罕,對帖木兒墓進行考古工作。1941 年 6 月 22 日,他把帖木兒的骸骨搬離了其石棺。翌日,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啟動巴巴羅薩行動(Operation Barbarossa),對蘇聯展開大型侵略,應驗了帖木兒的詛咒。 這兩件事情,是巧合,還是帖木兒的詛咒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