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民眾口中的鬼屋,曾經是淡水最熱鬧風雅的地方──淡水公會堂,和那些因它而相遇的人

2022-04-10
淡水公會堂接待過不少著名外賓,例如日本知名漢學家久保得二以及德富豬一郎。圖為從淡水公會堂前看去的淡水風景。
(Source: Lafayette Digital Repository,2022/03/31瀏覽)
淡水文化路 65 號──今日的淡水圖書館──曾經是當地人口中的「廢墟」、「鬼屋」,青少年夜半的試膽冒險空間。然而沒有人知道,那座鬼影幢幢的荒廢房屋,倒轉百年時光,曾經是昭和時期的淡水最閃閃發亮、最風華絕代的地方……它,曾是「淡水公會堂」。

蓋在墓地上的俱樂部

在重點開始前,讓我們先小小說明淡水公會堂這座建築的背景。1895 年日人領臺後,有鑑於淡水地區缺乏一個提供官員休閒與大型集會的公共空間,於是臺灣總督府稅關長岩政憲三、淡水海關俱樂部,還有十三位淡水地方人士,日臺合作於 1909 年發起申請[1],在原是墓地的「砲臺埔 28 番地」,建立一座「淡水公會堂」。
 
淡水公會堂於 1909 年 1 月興工,同年 5 月就建成、舉辦開幕儀式。[2] 雖然如此,1911 年 7 月 臺灣日日新報談到,淡水公會堂後一帶高地,原屬公共墓地,目前還有許多墓地未遷走,請民眾盡快遷移,未來此地將要栽種花卉開闢成公園。可知當時公會堂建築雖已建成,但公園的部分則因墓園的關係而延後完成。

 
民眾口中的鬼屋,曾經是淡水最風雅的地方──淡水公會堂,和那些因它而相遇的人01
公會堂發起人名冊
(Source: 「岩政憲三外十三名官有地無料貸付許可」(1909-04-01),〈明治四十二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追加第五卷地方通
信土木〉,《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5254001。)
民眾口中的鬼屋,曾經是淡水最風雅的地方──淡水公會堂,和那些因它而相遇的人02
公會堂土地資訊
(Source: 「岩政憲三外十三名官有地無料貸付許可」(1909-04-01),〈明治四十二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追加第五卷地方通
信土木〉,《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5254001。)

初期公會堂定位較偏向日本人的娛樂與會議場地,除了有社交、集會、官民親睦等功能外,「淡水俱樂部」也跟著設立在公會堂內,有玉突場(撞球場)、劍道場、碁棋(圍棋)、將棋、新聞閱覽席等,1911 年又新增大弓道場等設施。
 

慶賀新天皇即位大改建

1926 年 12 月 25 日大正天皇過世,皇太子裕仁改元昭和。裕仁服喪期間,日本本國包含殖民地,都緊鑼密鼓的準備御大典祭儀即位相關的慶賀活動,淡水的郡守山本正一也提出,為了慶賀即位,首要目標是建立淡水公會堂──
 
讀者這時一定感到疑惑,淡水公會堂不是已於 1909 年完工,為何又要再建立一次?
 
從設計圖來看, 1909 年和 1928 年的淡水公會堂都差不多,皆有本館與附屬館;但從花費來看,兩者差距甚大──早期公會堂建設花費 4,500 圓,1928 年的工程費用卻是 27,000 圓。由此推測,為了御大典祭儀,1928 年淡水公會堂大幅度改建。
 
民眾口中的鬼屋,曾經是淡水最風雅的地方──淡水公會堂,和那些因它而相遇的人03
淡水公會堂的珍貴留影(Source: 《圖說淡水四百年:影像空間流通》,1995 年。)

這麼大的工程,錢從哪裡來呢?全臺最大木材商,淡水「施合發商行」的老闆施坤山捐出 1 萬日圓,運送物流業「川口屋」的老闆中野金太郎,以及地方人士周愍章、許丙、盧阿山等仕紳都有加入捐款。

官方亦邀請臺北在地業者一同競標公會堂工程,最後部分工程由淡水地方人士張媽進得標。整個建築時程從 1927 年 3 月 1 日開工, 1928 年 8 月 16 日新公會堂落成,建築分為本館煉瓦造 73 坪,附屬館 48 坪,磚木混造兩層樓建築,二樓前方可以眺望觀音山,右方可以看見海洋。裡頭有數間塌塌米房間,一樓則設有娛樂室與圖書室。這棟兩層樓的建築也是此次工程的一大重點。

 
民眾口中的鬼屋,曾經是淡水最風雅的地方──淡水公會堂,和那些因它而相遇的人04
協助板橋林家創立華南銀行的臺灣著名仕紳許丙,在淡水公會堂也助了一臂之力(Source: public domain)

開幕典禮當天,公會堂建設委員長雷俊臣、臺北州知事高橋親吉、臺灣倉庫株式會社的三卷俊夫、海山郡郡守李讚生都親臨現場、發表祝詞,下午還在淡水女子公學校辦園遊會慶祝。
 

淡水最風流優雅是它!昭和時期的公會堂

完工後的淡水公會堂,不只是日本官方政令宣導的基地[3],也時常是淡水地方組織開會的重要場所。[4]除了正式會議外,許多農特產品的品評會也在此舉行──過去清代滬尾尚未有精緻的茶產業,直到日本昭和時代總督府引進各項農業知識,淡水郡的茶產業才日益蓬勃發展。例如淡水郡(淡水街、八里庄、三芝庄、石門庄)四個城鎮的茶農,就曾各自拿出茶葉來淡水公會堂做評比 PK。
 
民眾口中的鬼屋,曾經是淡水最風雅的地方──淡水公會堂,和那些因它而相遇的人05
淡水商工總會第一回會議與店員表彰式在淡水公會堂舉行
(Source: 《淡水鎮志》,頁118)
 
民眾口中的鬼屋,曾經是淡水最風雅的地方──淡水公會堂,和那些因它而相遇的人06
在淡水公會堂舉辦「淡水郡高級茶品評會」
(Source: 臺灣日日新報 1939-07-17 高級茶品評會)

昭和年間也是淡水公會堂最蓬勃發展的時刻,舉行了不少藝文活動。例如由木下靜涯、鄉原古統等知名藝術家成立的「臺灣日本畫協會」,1929 年 8 月 11 日在淡水公會堂聚會,出席的畫家有紫軒(加藤紫軒)、墨華(野間口墨華)、仙潭(清野仙潭)、一松(井上一松)、竹令(武部竹令)、水馬(國島水馬)、靜涯(木下靜涯)等協會主要成員,與其他 46 名對日本畫有興趣的人們。他們齊聚一堂,當場在公會堂內作畫,直到傍晚止筆。當天的作品就展示在公會堂內。眾人在晚餐後待到 10 點 40 分,直到最後一班列車的時間才散會。
 
民眾口中的鬼屋,曾經是淡水最風雅的地方──淡水公會堂,和那些因它而相遇的人07
在淡水地區居住作畫二十餘年的畫家木下靜涯(Source: public domain)
 

極為滿意!德富豬一郎的五顆星好評

淡水公會堂接待過不少著名外賓,例如日本知名漢學家久保得二[5],以及德富豬一郎。
 
德富豬一郎是誰呢?他是熊本縣人,人稱德富蘇峰,1887 年於東京創立民友社,發行各式刊物如《國民之友》、《國民新聞》、《國民叢書》、《家庭雜誌》、《國民之友英文之部》,是日本新聞言論的重量級人物,他的言論深深影響日本帝國的政治決策與對外發展。
 
民眾口中的鬼屋,曾經是淡水最風雅的地方──淡水公會堂,和那些因它而相遇的人08
日本知名政治家、評論家德富蘇峰,其帝國主義思想今日仍在日本右翼發揮影響(Source: public domain)

為了更了解日本統治的臺灣,德富蘇峰於 1929 年 2 月 5 日從東京出發,9 日抵達基隆。他搭乘火車從北至南,沿途拜訪日本各地官員與臺灣大家族,如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鹿港辜家等。他把在臺灣將近一個月旅程寫成《臺灣遊記》出版,在遊記的第 6 頁,寫在目錄前的一段話,他談到臺灣雖然很小,但它是日本帝國的一塊飛石,帝國的發展就從這塊飛石開始。
 
民眾口中的鬼屋,曾經是淡水最風雅的地方──淡水公會堂,和那些因它而相遇的人09
德富的臺灣行遊略圖(Source: 國史館電子報
 
民眾口中的鬼屋,曾經是淡水最風雅的地方──淡水公會堂,和那些因它而相遇的人10
德富蘇峰於船上的合照(坐椅子之戴帽男性)(Source: 國史館電子報

2 月 27 日,德富蘇峰拜訪完板橋林家後,下午參訪淡水,由前任淡水郡守、時任文教局員鈴木秀夫擔任在地嚮導。從德富蘇峰的文字,當可以看出他對臺灣歷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他談到:「淡水港位於臺北以北十三哩的淡水河口,過去淡水、鹿港、安平是臺灣的三大港口,如今因為泥沙淤積,大型船隻進出困難,戎克船的貿易也日益衰微。」
 
抵達淡水街之後,現任的淡水郡守荒木藤吉也在入口迎接他。首先他們前往淡水高爾夫球場,德富蘇峰原本期待從高爾夫球場的丘陵上展望淡水風景,可惜那日正好陰雨綿綿。離開球場後,他們陸續參觀了舊砲臺(滬尾礮臺)與紅毛城,最後他們就一路走在埔頂丘陵上,抵達最後一個地點,淡水公會堂。抵達後德富蘇峰在公會堂前看到淡水河、沙洲、船帆在雲霧中若隱若現,前方有觀音山後方有大屯山,一旁的山丘上還看到洋人小孩正在丘陵邊採蒲公英與野花,他寫下:「這樣的風景不須兩位郡守多做介紹,我們就感到極為滿意。」
 
民眾口中的鬼屋,曾經是淡水最風雅的地方──淡水公會堂,和那些因它而相遇的人11
日本時代荒廢的滬尾砲臺
(Source: 開放博物館
民眾口中的鬼屋,曾經是淡水最風雅的地方──淡水公會堂,和那些因它而相遇的人12
成為英國領事館的紅毛城
(Source: 開放博物館

欣賞完風景後,德富蘇峰、淡水郡守還有淡水地區的官民們,一同在公會堂舉行餐會,他談到:「淡水的鱸魚與鯛魚是淡水這裡的特產,做成生魚片非常新鮮好吃,蛤蠣也是從日本內地移植過來,煮成湯品味道也非常好。」最後大家簇擁著德富蘇峰為公會堂題字,他寫下「江山如畫裡」,這句話來自唐朝李白的詩詞「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因為荒木郡守住在公會堂不遠處,他又寫下,「寄予風流老郡守、官由占斷此江山」,調侃郡守的宿舍獨佔了眼前這片美景,離去時荒木郡守還贈送給德富蘇峰許多的蜜柑。
 

公會堂,食物,和廣川家族

另一個和淡水公會堂緣份極深的日本人,是廣川研一。來自九州佐賀縣的廣川研一,是淡水公學校的教師和訓導。
 
當時學校許多單身教職員,會去公會堂後方的房間用餐,廣川研一也是其一。根據他的說法,當時公會堂囑託(管理人)原田ユク,被在地日本人稱為「小母」,也就是照顧大家如母親一般。無論是中華、和食或者臺灣本地料理,原田和公會堂的夥伴都有辦法煮得出來.
 
原田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一人照顧女兒時子,生活非常艱辛的她,在 1923 年帶著女兒一起來到臺灣淡水,投靠經營海水浴場休息站和樂園的親戚,努力的工作直到 1930 年成為公會堂的囑託。
 
廣川研一最後透過友人當中間人,與原田懇談,希望和她女兒時子結婚。婚約談妥後,每次去公會堂吃飯,原田都會多加一顆蛋給研一。1939 年,廣川研一和時子在臺灣神社結婚,結婚宴席則在淡水公會堂舉辦。1940 年兩人長子廣川紀夫出生,廣川紀夫的出生地址登記在「臺湾臺北州淡水郡淡水街淡水字新店参拾七番地」,但實際上他就是在淡水公會堂裡出生的。
 
長子出生後一年(1941),廣川研一被調往三芝國民學校任職,1942 年,小女兒恭子出生,這時大東亞戰爭已經開始。不久後,戰火逐漸逼近,1944 年廣川研一被徵召去臺南入伍,妻小留在淡水。
 
1944 年 10 月美軍空襲臺灣,淡水也不例外。廣川研一的長子紀夫回憶,當空襲警報響起,他的母親與祖母拉著他和妹妹一同跑向淡水郵便局前的大型防空壕溝中,直到空襲警報解除為止。後來日本擔心美軍進一步攻擊,便將孩童疏散到了北投善光寺。1945 年日本戰敗,廣川研一也因為罹患瘧疾與腎臟結石病發住進醫院,病癒後沒多久,1946 年 3 月 17 日,廣川一家人就收到回國命令──船隻兩天後( 3 月 19 日)抵達基隆港。

3 月 21 日,船隻從基隆港出發,廣川一家人正式離開臺灣這個他們出生、生活、工作的故鄉。
 
2013 年廣川紀夫與淡水會成員,也就是曾經在淡水生活過的日本人,一同回到淡水,這些淡水灣生的來到,也牽起了不同世代與不同民族的人們,因為淡水這塊土地而有了更多的交集。
 

持續創造地方新能量

二戰結束後,淡水公會堂成為了空軍氣象聯隊的宿舍,1950 年代因為電線問題釀成火災,此後曾風華一代的淡水公會堂,淪為民眾口中的「鬼屋」、「廢墟」。最後由林堉琪紀念基金會與地方人士一同捐款,淡水文化大樓 1993 年 10 月 12 日正式完工,3 樓至 5 樓作為圖書館及閱覽室,B1 設立淡水藝文中心,成為戰後淡水地區最重要的藝文空間。
 
民眾口中的鬼屋,曾經是淡水最風雅的地方──淡水公會堂,和那些因它而相遇的人13
淡水公會堂現改建為淡水文化大樓(Source: Rocio / CC BY-SA)

 

淡水公會堂的建立與活動,不只反映出日本時代的歷史進程,我們也可以從這些活動,感受日本時代的地方狀況,以及臺籍人士在日本帝國的統治之下,官方與民間的互動。雖然,公會堂部分活動蘊含著日本帝國對於在地深化經營的影子,但仍舊有許多為了純粹藝術、娛樂興趣而舉辦的交流活動。戰後淡水公會堂雖然因為火災而毀壞,但在地方人士努力地奔走下,重新建立起一個更開放與自由的文化場域,持續為淡水這塊土地注入新鮮的藝文能量。
 


 

[1]日籍人士有大井三郎、小笠原長辰、鈴木金之介、中野金太郎、佐藤德彥、國吉俊英,淡水在地人士有趙秀山、許南山、柯維思、周師濂、李宗祈、吳學振、吳輔卿。

 

[2]1909 年 5 月 12 日臺灣日日新報《會堂舉式》

[3]例如《1910-10-28 (明治 43) 影戲於淡水》報導中談到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就舉辦討蕃實況活動寫真的影像放映活動。1909 年後雖然平地城鎮狀況大致平穩,但臺灣總督府的五年理蕃計畫才正要展開,日本警察與軍人爆發著許多衝突,而這些山區的事情,也會透過愛國婦人會組織傳遞訊息到平地的日本人社群當中,讓地方官員與平民百姓也能了解山區的狀況。

[4]如「淡水工商總會」、「淡水漁業組合總會」、還有淡水在地仕紳組成的「淡水信用組合總會」,攸關淡水港未來的「築港同盟會」也都選在這裡開會。

[5]由久保得二所主持的「南雅詩社」成員 1932 年 10 月 16 日從臺北車站搭乘火車來到淡水,透過木下靜涯與淡水郡警察課長等人的斡旋,搭乘小汽船在淡水港內繞行一周,上陸後搭乘汽車前往光緒年間所興建的滬尾砲臺、以及紅毛城等地。當晚成員們受到郡守田中國一與李奎壁助役還有木下靜涯的邀請來到公會堂晚宴。
 


參考資料
  1. 林瑄茹。《臺灣遊記》。國立臺灣文獻館悅讀檔案。檢索日期:2022年4月1日。檢自: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73/996
  2. 廣川紀夫。夕陽の美しいやさしい街。檢索日期:2022年4月1日。檢自:https://www.shipboard.info/blog2/
文章資訊
作者 李秉樺
刊登日期 2022-04-10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