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地址:凱達格蘭大道 1 號」──神祕的臺北賓館

吳昱瑩 2020-08-18

今年(2020),位於凱達格蘭大道一號的臺北賓館舉行了兩件重要儀典。第一次是在五二〇總統就職典禮時,考慮到武漢肺炎的疫情,總統就職演說需在通風處舉辦,於是蔡英文總統的就職演說改於臺北賓館的北側庭院舉行。另一次則是最近李前總統登輝先生過世時,將瞻仰的獻花台設置在臺北賓館的大廳。


中華民國第15任總統、副總統宣誓就職典禮。(Source: Flickr

李前總統緬懷追思會場。(Source: Flickr

過去臺北賓館多做為國宴及接待外賓之用,如同總統府一樣是國定古蹟,一直有定期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但是在一般民眾的心目當中,臺北賓館的知名度應該是不如總統府。今年臺北賓館的兩次站上新聞版面,突顯了這一棟建築的重要性。因此藉由這個機會來介紹這個神祕的地點。


建築師森山松之助

臺北賓館原為日治時代的總督官邸,和總統府一樣,設計的技師都是日本人技師森山松之助。森山松之助生於 1869(明治 2)年的大阪望族之家,1897(明治 30)年以優秀的成績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1906(明治 39)年來臺。森山松之助在臺灣設計了許多重要的官廳建築,例如:總督府、總督官邸、臺北州廳(今監察院)、臺中州廳、臺南州廳(今臺南文學館)、鐵道部、專賣局等,多產而質優,在臺灣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森山松之助。(Source: Wikipedia)

據說,森山松之助生性浪漫,不拘泥小節。他之所以會來到臺灣,是因為設計了號稱日本齒科之父的血脇守之助的診所,並得到其師辰野金吾以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賞識,而來到臺灣。


臺灣總督府於 1906(明治 39)、1907(明治 40)舉行兩次競圖徵選圖面及設計師,森山松之助報名了第一次徵選卻沒被選上,競圖最後只選出乙等,獲選乙等的長野宇平治沒有實際監造權,興建總督府的工作最後落在任職總督府土木局營繕課的森山松之助身上。森山松之助修改長野宇平治的圖面,把正面的塔樓由六樓加高成為十一樓,成為現今中央細長塔樓的總統府的樣子。


森山松之助在 1912(大正元)年設計總督官邸。此為第二代總督官邸,第一代總督官邸由福田東吾及宮尾鱗在 1901(明治 34)年興建,由於日治初期的建築常會遇到白蟻蛀蝕嚴重的問題,必須進行修改建,因此本案由森山松之助重新設計修建。在修建時,森山松之助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鋼骨與鋼筋混凝土,也將原來的仿新文藝復興樣式改為仿巴洛克式。森山松之助巧妙地運用歐洲建築上常使用的裝飾、語彙,增加了華麗度,也強調了建築物儀典、接待的功能。


貼維多利亞磁磚的壁爐。(Source:吳昱瑩提供)

一般人在走進臺北賓館內部時,一定會驚嘆:這是置身在歐洲嗎?還是在明治時代的東京呢?正立面誇張的馬薩屋頂,高低錯落配置,第一時間吸引了目光。入口車寄有突出的小陽台,以各種不同的柱式和裝飾華麗的山牆配置中央,增添浮誇的氛圍。進入室內各個房間後,也可看到不同的柱式、鮑魚飾、線腳、勳章飾、中心飾等等歐洲建築上常使用的裝飾。這些原本在古代建築的建築語彙,在近代建築家的設計思考下,在離西洋建築發源地甚遠的亞洲,轉化為強調當時統治威權的象徵。


總督官邸的用途

總督官邸以前是做什麼用的?既然稱為官邸,是否是總督居住的地方呢?日治初期,在總督府及總督官邸還沒有建成之前,總督在清朝的欽差行臺辦公[1],此棟建築物原來在今臺北中山堂一帶,後來因為中山堂的興建而遷到現在的植物園內。


第一代總督官邸於 1901(明治 34)年落成,一樓有大會議室、大食堂,以接待功能為主,二樓則配置了總督及總督夫人的寢室、書齋等私密空間。1912(大正元)年,當森山松之助改建以後,迎賓及接待的功能更為加強,日本皇室及華族來臺時,住在二樓,最著名是 1923(大正 12)年裕仁皇太子來臺時,曾經下塌在總督官邸。


由此可知,總督官邸雖然稱做「官邸」,但是作為總督接待的機能較強。整棟官邸的外觀是西洋式,裡面的設計也以西洋式為主。本來在二樓一間寢間有鋪榻榻米,也有日式住宅的納屋、押入等的收納空間,算是和洋折衷。1920(大正 9)年時,時為田健治郎任職總督,他在總督官邸的後院增建和館,足見總督還是比較希望在私底下過日本生活。


台北賓館室內裝修。(Source:吳昱瑩提供)

整個總督官邸放置了歐洲風格的家具、櫥櫃、窗簾盒及窗簾,以及木質拼花地板及地磚。每個房間中央邊上的壁爐,則成為重要的高級住宅的象徵。臺灣位於亞熱帶,因為天氣炎熱,壁爐不具有作用,但是壁爐的設置在當時代表了一種歐洲階級的象徵,再加上壁爐的本體則用維多利亞磁磚裝飾,更是充滿了歐洲風情。


除了仿歐洲建築形式以外,總督官邸在設計時也考慮到了臺灣的氣候風土。由於臺灣濕氣重、白蟻多,因此地基整整抬高一層樓,以保持通風。屋頂的馬薩屋頂,在臺灣除了貓道的維修功能以外,亦是具有通風的功能。前側與後側都設置了雙柱式排列的走廊。走廊在熱帶國家屬於常見的構造,讓主牆壁退後一個距離,可以不會直接接觸到陽光及雨水。


這樣種空間設計起源於新加坡的 verandah 發源而來,也就是「陽台殖民地樣式」,而對於住宅建築來說,日本建築中也有半戶外空間的「緣側」,可以調節室內外的流通。這種走廊式的建築物,成為亞熱帶處在殖民地地位的臺灣建築上的一大特色。


不管是在建造當時還是在現今當代,臺北賓館這個場域總是給人神祕的印象。然而,當代的臺北賓館除了以往的國宴、宴請重要客人等功能以外,藉由電視的轉播,或者實地的親臨,神祕的面紗已然揭開在國人面前。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上總統府網站查詢總統府臺北賓館的開放時間,可以近距離地進行參觀。

 

[1] 第二次大戰後,建物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做為林業陳列館、文物館使用迄今。1985 年 8 月 19 日由中華民國內政部以「台灣布政使司衙門」登錄為衙署類國家二級古蹟(現為國定古蹟);1998 年成立布政使司文物館。2007 年,時任中原大學李瑞宗教授接受臺北植物園委託進行考證,從而確認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衙門是土造建築,與臺北植物園內的磚土、石造建築為有所差異,是全臺灣僅存的清代衙門建築。2013 年經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查閱相關史料後,將名稱正名為「欽差行臺」。

 

文章資訊
作者 吳昱瑩
刊登日期 2020-08-18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