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機器人時代降臨!結合綠色未來的 2005 年的「愛知博覽會」

秋刀魚 2018-04-17

剩下一年的時間,日本將隨著當今天皇的卸任而換下「平成」年號。


這 30 年間,日本發生了大小的事件,當中有不少是即便身處在臺灣的我們,也會有深刻的印象。就像是平成十七年的「愛知世界博覽會」(以下簡稱愛知世博),開啟了世人對機器人的未來想像。


2005 年,在日本的愛知縣,一群機器人正用敏銳的雙手張開迎接前來參加愛知世博的民眾。一向對機器人研發相當熱衷的日本人,終於在這回正式對世界宣告:「機器人時代」來臨。


愛知縣跟機器人結下不解之緣,從此發跡的不只是一個縣市與一項科技的緊密結合,更連帶捧紅了日本現代機器人之父石黑浩,使日本在機器人發展里程碑上佔有一席之地,也改變了後世在人型機器人的研究,彷彿正逐步邁向好萊塢科幻電影中的 AI 人工世界。


有趣的是,如此科幻感的愛知世博,卻也是歷屆世界博覽會首度揮別工業主題,大膽以環境綠意的「自然的睿智」為題,超越國界和企業範疇,強化以人為主、一般民眾都可參與的世博會。夾帶著科技的前端與對地球的愛護,愛知世博堪稱替日本在世界展覽史上,寫下漂亮一頁。


2005年愛知世博 (SourceChris 73 / Wikimedia Commons)

世界的博覽會 人類發展的催化劑

世界博覽會源自 1851 年在倫敦舉辦的「萬國博覽會」,是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強盛英國,為了宣揚國威而首創。在海德公園搭造「水晶宮」,正式打開世界發展的先河。作為全球等級最高的博覽會,不以政治、貿易為目標,而是對外展示國家經濟、社會與工業成就,推動包含國家交流、觀光、科學和藝文發展,每次展覽都留下許多改變後世的重要產物。從貝爾的電話、愛迪生的留聲機,到艾菲爾鐵塔與自由女神像,其中也包括了第一部電影與月球帶來回的岩石。


像是一場人類發展的賽事,不僅帶來發明的激盪,也濃縮了人類對未來的實踐。隨著世界發展的演變,世博從十九世紀強調發明的「偉大的博覽會」,在冷戰期間轉為「和平」、「建設明天」、「太空技術」;而從二十世紀末開始,以愛知世博為首的「環境永續」則為人與自然共存的環境保護、生態城鎮的理念揭開序幕,在 5 年一次的時程上,正好作為時代演變的大型紀錄展。


日本向世界發聲的第一站 大阪萬博

其實早在 1970 年,日本就成為亞洲首次舉辦世界博覽會的國家,於大阪府吹田市召開,吸引多達 6421 萬人次參加。時間往前推進,1867 年日本第一次參與巴黎世博,將日本浮士繪藝術、日式花園、茶葉等展品帶入歐洲,成為西方世界了解東方文化的敲門磚。直到 1964 年成功舉辦東京奧運的漂亮成績單,讓日本鼓起勇氣以「人類的進步與和諧」為題,正式申請世博的主辦權,為此更由建築師丹下健三設計主場館、藝術家岡本太郎建造「太陽之塔」,其形象也成為日後大阪與世博的重要標記。

 

現在在大阪的「日本萬國博覽會紀念公園」已成為公園提供民眾戶外休閒的場域,在當年看似新穎的民生用品也流傳至今,包括機場常見的「電動步道(平面電扶梯)」、罐裝咖啡,以及連鎖快餐店(如肯德基),現在回頭看似乎很難想像如今平凡的產物,在近半個世紀以前,卻是如此的創新。


大阪的「日本萬國博覽會紀念公園」(Source: 432_P@Flickr

改變世界的愛知科技樂園

時光來到 2005 年,相隔 35 年後再次舉辦世博的日本,更加有自信、野心也更大。愛知縣場地包括瀨戶市、豐田市和長久手市,並與日本汽車龍頭豐田合作開發電動車。帥氣地從會場駛入,以流線未來感搭配無人駕駛,在近 10 年前的世界觀裡,很新鮮也很令人大開眼界,雖然駕駛座還是有大會吉祥物森林爺爺玩偶擔任司機,但仍替豐田做足了廣告。

 

除了電動車,自從 1962 年「JR 東海」提出磁浮列車構想後,終於在本屆愛知世博實現,作為大眾交通工具,日本的第一條磁浮列車線連結八草站和藤丘站,成為往來園區的最大亮點,更成為後來磁浮列車的雛形。


以「我們活在機器人時代」為系列規劃,除了豐田推出的未來車款外,會場同時提出機器人的研發成果,相關大廠包括三菱等也都共同參與了這項計畫,各自創造出形體不同的機器人。


而從園區接待到館內展示,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栩栩如生的「人型」機械美女「Repliee Q1」,它以流暢對答和豐富的肢體語言,真正改變了機器人的面容,甚至「開始像人」。它讓大阪大學教授、智能機械人學研究室(又名石黑研究室)負責人石黑浩,一夕之間成為了「機器人之父」,更讓愛知世博有了機器人世博的意象。


當年造成的轟動仍延燒至今。


愛知世博之後十年間,石黑浩團隊造出一系列大大小小、有男有女的人型機械人。其中最出名的是複製石黑浩模樣的一比一等尺寸仿生機械人「Geminoid HI-1」。它和石黑浩一樣身高 175 公分,與本人無異的一頭亂髮,有部分來自他的真髮。石黑浩設計的仿生機械人,不只會說話、會演戲,還會主持電視節目;未來他也將推出簡易型社交機械人,並預言它們將是未來人手一台的必需品。


或許,這也是愛知世博的一項預言,在未來的世界裡,註定少不了機器人。


大阪大學教授、智能機械人學研究室(又名石黑研究室)負責人石黑浩(Source:By Mikhail (Vokabre) Shcherbakov from Moscow, Russia via Wikimedia Commons)

愛地球與環保 史上最溫暖的綠意世博

吉祥物森林小子和森林爺爺玩偶大搖大擺的在園區走動,可愛的模樣吸引許多孩子爭相合照與擁抱,讓世博的科技感多了溫暖。作為人類二十一世紀後舉辦的首場世博,愛知世博極有高度地為人類的下個世紀做了開頭,「未來將是綠色科技的時代」像是先知般提出了趨勢重點,愛知世博不只有減少廢棄排量的電動車,還有太陽能發電等科技展現。


為貫徹綠意,更從展館內外下手,不僅場內所有材料都可再生,實現了垃圾零排放。世博會結束後,由工作人員將大部分展館拆掉後重新建成公園,不斷強調資源的循環使用,也將「自然的睿智」徹底執行在展出的每個細節上。


而當年唯一代表臺灣意象的展覽品,則是擅長大型公共藝術創作的旅美藝術家林世寶,募集 30 萬支舊筆完成的「智慧之門」,與環保和永續相互呼應。結合了藝術與未來發展,愛知世博成為有史以來最綠意且溫暖的世博,而這股力量也如實地藉由參展國家體現,進而推展到全世界。


不只關於未來 還有出乎意料的觀光效益

全球舉辦世博的主辦國,不只展現該國實力,更重要的是帶動觀光人潮。


原本預期會有 1500  萬人次的愛知世博,最後以門票銷售情況超過預期,達到 2000 多萬人次,創造日本中部地區巨大的經濟利益,不僅總事業費高達 1900 億日圓,相關收入更超過 4500 億日圓;甚至也讓名古屋百貨商店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 6.3 %、旅店爆滿、以此開通的交通建設更帶動了日後經濟發展,以愛知縣向外延伸的岐阜縣和三重縣東海三縣的經濟效益達 12,800 億日圓。


不只消費,也讓外國旅客激增,其中海外遊客占全人數的 5%,臺灣又占了 18.8% ,超越韓、美,躍居第一,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愛知世博不斷推出「機器人之城」的宣傳形象,這也讓愛知縣在世界一舉成名。


2005年日本愛知博覽會的企業帳幕(Source:Wikimedia Commons

下一次的世博?大阪再現身手

就在愛知世博結束的 12 年後,2017 日本政府又再次提出了申辦 2025 年世界博覽會的計畫,回到大阪的選址,這次以人工島「夢州」為會場,競爭對手將是舉辦世博的老手—法國巴黎。以「讓生命綻放光彩的未來社會設計」為題,從人工智慧(AI)和虛擬現實(VR)等新型科技展開企畫,巧妙的與夢州之名呼應,究竟下一回世博是否又能重返日本,再次帶來令人驚艷的「新世界」?

 

作為人類發展的重要展覽會,或許冥冥之中都會有所指引,帶領著人們往下一個世紀邁進。

文章資訊
作者 秋刀魚
刊登專欄 日本文化誌《秋刀魚》
刊登日期 2018-04-17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