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從錫製到鐵皮,玩具在變化,不變的是你我心中的童年夢想──機器人達人張信昌分享經典收藏

2020-06-01
50 年代臺灣人的玩具箱裡,一定都珍藏過這些玩具。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專屬自己的經典老玩具,或療癒身心,或寄寓夢想的玩具,那是一種在內心最深處的童年記憶。


臺灣早期並沒有兒童專屬的玩具店,在還是「媽媽10塊」的小時候,能買到玩具的地方,就只有巷口的柑仔店。放學時一群小孩聚在店門口,手裡緊緊攢著幾枚硬幣,嘰嘰喳喳討論要買一支枝仔冰,還是要買幾枚尪阿標,隔天到學校和同學「拚輸贏」!


這樣說來,要稱柑仔店是臺灣 50 年代玩具店或許也不為過吧


玩具不只是兒童玩耍的用具,更能代表時代演變的歷史見證。木頭、賽璐璐、軟膠、馬口、鐵鋁製、超合金,不同材質的玩具,也見證了工業與科技進步的軌跡。


經過歲月洗禮,那些早期臺灣自製的臺版玩具,反倒成為現今收藏家收藏的主流,樸實、拙劣的外觀,卻有著在地製造的歷史痕跡,那怕是破損或污漬,在老玩具收藏市場中都有著相當高的收購行情。


臺灣早期的玩具大都以木作為主,木馬、木車、積木……雖然樸實可愛,卻也容易損壞,1960 年代左右,臺灣開始出現馬口鐵材質的鐵皮機器人,在當時可以說是最酷炫的玩具,是每個小男孩心中的夢幻逸品。但由於馬口鐵表皮邊緣易刮傷孩童,在塑膠工業蓬勃發展之後,很快就被塑膠玩具取代,卻也成為臺灣人最難忘的懷舊玩具之一。


臺灣人小時候一定都玩過這種木製小汽車,小巧一個,樸實又可愛。

環遊世界,鐵皮玩具的誕生

鐵皮玩具興起於二十世紀初的德國和西班牙,主要材料為馬口鐵,是兩面鍍有錫的鐵皮。錫在中世紀是非常重要的金屬之一,最早在十四世紀的波西米亞,就已經使用錫來製作餐具,家家戶戶的杯碗瓢盆都是錫器,直到陶瓷和玻璃的製作技術提升,才取代了錫在家中的地位。後來,十九世紀的英國發明了長期保存食物的馬口鐵罐,多數的馬口鐵改用於製作罐頭。

 

到了十九世紀中葉,錫器漸漸式微,工匠們紛紛轉換跑道,開發新市場,聰明的商人將馬口鐵製成玩具,鐵皮玩具正式登上世界舞台!隨著膠印技術(Offset printing)的發明,將原本只有金屬色的鐵皮玩具穿上彩色新衣,一個個活靈活現的鐵皮機器人就此誕生


工業革命過後,各式機器被大量發明,其中,金屬壓印機讓輕便靈巧的鐵皮玩具更容易被大量製造與運輸,比原先的價格便宜許多,中產階層的家庭也開始買得起玩具,間接擴大了兒童玩具市場。


十九世紀流行一種名為錫兵(Tin soldier)的金屬玩偶,安徒生也曾以此原型寫過童話故事。

從歐洲吹往亞洲的鐵皮玩具風潮

二十世紀初,精於工業的德國亦是世界上鐵皮玩具的主要生產國,當時最著名的玩具製造商恩斯特.保羅.萊曼(Ernst Paul Lehmann),有 90% 的玩具外銷至全世界[1],幾乎壟斷了玩具市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地反德國情緒高漲,德國製的玩具落入人見人嫌的境地,玩具出口量才被其他國家急起直追。


然而沒過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大部分的錫轉而投入戰爭原物料,玩具生產就此停擺。戰後,日本因為能製造更低廉且精量精美的鐵皮玩具,打敗歐洲各國,成為生產大國,鐵皮玩具業的興起也標誌著日本新時代的來臨[2],「日本製造」的玩具漸漸一掃戰爭陰霾,在國際上打響名號。


與此同時,日本殖民後的臺灣開始家庭代工業,勞力密集度很快地擠下日本,加上政府在 1960 年代大力推動外銷產業導向,更大量的玩具訂單又輾轉移到臺灣,在 1987 年達到 10 億 7300 萬美元的驚人出口額,「玩具王國」的美譽實至名歸。


但你以為身為玩具王國國民的臺灣小孩們,會人手一隻鐵皮機器人嗎?那可就大錯特錯。


雖然臺灣鐵皮玩具出口量驚人,但幾乎都是以外銷日本、美國、歐洲為主,對一般家庭而言就是非必要的奢侈品,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父母可能一年都不見得會為小孩買上一隻。


曾經轟動一時,卻被遺忘的童年夢想

機器人為鐵皮玩具中最常見的主角,其次才為車輛、飛機、太空船等,50 年代臺灣人的玩具箱裡,一定都珍藏過這些玩具。


回看鐵皮玩具的設計,依稀可以窺見當時人們對未來的想像,在 1960 年代的鐵皮玩具多為火箭、宇宙船、機器人等造型,反映了美蘇太空競賽時,人類對未知事物探索的渴望,甚至能找到參照美國水星計劃(Project Mercury)與阿波羅火箭(Apollo 15)所設計的鐵皮玩具。

 

然而,在價格低廉、堅固安全的塑膠玩具出現後,鐵皮玩具逐漸被越來越多人遺忘,臺灣也不敵中國低廉的生產成本,玩具廠商紛紛外移,出口額節節下降,玩具王國早已名不符實。

 

收藏玩具為的不只是懷舊,更是尋找兒時那份純真的童趣。

故事說到這,是不是也勾起了你的小時候,那段對於鐵皮玩具愛不釋手的童年回憶了呢?故事編輯部特別邀請到玩具收藏家、50 年代博物館館長張信昌,為大家介紹幾隻他精心收藏的鐵皮機器人,趕緊來看看吧! 

 
 
#SUPER ASTRONAUT 火星大王
#年代:1970 / 高度 30.0 公分
#驅動模式:電池
#原生產國:日本
#授權代工:臺灣
#簡介:火星大王可以說是電池驅動機器人鼻主,也是最受收藏家家喜愛的經典款,火星大王機器人裝上電池,除了可以前行走動、眼睛發亮外,最特別的就是可打開胸前的外蓋露出機關槍炮並發出連續攻擊及腳部以上 360 度旋轉,約莫 5-7 秒後,停止攻擊關上前蓋在繼續往前行走。

 
 
 
#PISTON ROBOT 活塞機器人
#年代:1970 / 高度 30.0 公分
#驅動模式:電池
#原生產國:日本
#授權代工:臺灣
#簡介:活塞機器人,胸口有著類似汽車引擎的活塞運動,並刻意以透明外殼組裝,讓玩家可以清楚的看見活塞運動因而取名。此款機器人與火星大王為同時期產品,特徵也極為類似,除往前行走外,還可以 360 度旋轉並發出噠噠噠響。70 年代臺灣也由日本授權代工過這款活塞機器人,在外盒左下方印有 MADE IN TAIWAN,專門為日本外銷而增產。

 
 
#臺製機器人
#年代:1970 / 高度:35-40 公分
#驅動模式:電池
#簡介:1966 年,在政府以外銷政策主導下開始玩具代工萌芽,1970 年後的機器人玩具代工,紛紛轉向臺灣,由於當時臺灣勞動力優勢,在 1980 年代已經成為臺灣外銷產業前五名,產量勇冠全球,讓臺灣「玩具王國」的美名享譽國際。當時臺灣除了幫美國、日本等玩具需求大國代工外,也自己研發設計臺製的本土機器人,主要材質以塑膠外殼及簡單的聲光效果電源為主,外型大部份是參考日本的機器人造型,再外加或刪減一些相關機器人元素,造就了臺製版的專屬機器人,或許材質及外觀沒有日本設計者來的優美或酷炫,但身為臺灣人的張信昌,還是熱愛這批 MADE IN TAIWAN 的羅伯特機器人。

 
 
#太空人機器人
#年代:1950 / 高度:20公分
#驅動模式:發條
#原生產國:日本
#復刻版:中國大陸
#簡介:70 年代又稱太空年代,1969 年 7 月阿姆斯壯登陸月球後,帶動了鐵皮太空機器人的風潮,各種不同造型的太空人造型機器人因應而生。

[1]Levy, Allan, A Century of Toys from the London Toy & Model Museum, 1982


[2] Japanese Tin Toys: Star of The 20th Century Japan

文章資訊
作者 張信昌
刊登日期 2020-06-01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2020|六月關鍵字:玩具,你永遠的好朋友
童年透過玩具所經驗的渺小世界,實際上是一場又一場人生的預演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