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介於真實與虛偽之間:我們熟知的蘇格拉底,或許只是粉絲柏拉圖筆下的一廂情願

2020-10-31

伯羅奔尼撒戰爭剛開始時,蘇格拉底年約三十八歲,正值盛年。由於雅典的市民皆有服兵役的義務,因此他也曾參戰,並勇敢殺敵。然而等到漫長的戰爭結束時,他已經是六十五歲左右的長者,只剩下大約五年的人生。他人生的精華時期,也正是雅典從伯里克里斯打造的黃金時期走向衰敗的時代。


身處長久戰亂當中,蘇格拉底會想些什麼呢?說不定他覺得,與其思考本原是什麼,還不如把心思放在人類生存的意義上。


蘇格拉底的真實與虛像──「助產術」與「自覺無知」

蘇格拉底的父親是石匠,母親則是位助產士。他似乎從很年輕的時候,就非常喜歡與人辯論。成人後,曾跟著自然哲學家學習,並修習辯論術,好加深自己的思考。他那毫不拐彎抹角的發言在雅典非常受歡迎,有許多年輕人為之傾倒。


當時雅典最盛行的學問,就是辯論術與修辭學。


在伯里克里斯的時代,雅典的市政由三十歲以上的男性市民全員參與。對當時的男性市民而言,如果能有效展現自己的主張、與對手爭論並獲得勝利,自己就有可能出人頭地。如同人們在奧林匹亞運動會比較彼此身體能力的強弱,市民們也會舉辦辯論大賽來展現口才。


在那樣的時代,當然會有許多收取金錢、教導辯論術的人,而這些人被稱為「智辯家」(sophistes),原來有「賢能者」的意思。關於智辯家,稍後還會詳細說明。


蘇格拉底的辯論術注重對話。他的做法是向對方提出許多問題,一邊駁倒對方的論點,一邊逼近事物的核心。雖然我們現在稱這套方法為「反詰法」或「辯證法」,但他卻說自己這套方法是「助產術」。他對年輕人不斷發問,既有耐心且強韌地逐步糾正他們的錯誤,讓年輕人獲知真理。這種對話方式就像助產士幫助母親產出體內的嬰兒,因此稱為「助產術」。這當然是因為蘇格拉底的母親是位助產士,就連他本人也自稱「精神助產士」。


「精神助產士」蘇格拉底(Source: Wikimedia

蘇格拉底想透過助產術讓大家明白的,正是「自覺無知」。古希臘時期的人認為,只有神才是智者;因為人類並非智者,才會渴求知識。換句話說,所謂「哲學的起點」,在於人類自覺到,與神明相比,自己的知識幾乎為零。


「自覺無知」究竟是什麼狀態呢?我想就像「瞎子摸象」一樣吧。摸到象鼻的人,會覺得這是種細長的生物;摸到腳的人,會覺得這動物就像柱子;摸到耳朵的人則想著牠長得像把大扇子。沒有人真正明白大象的真實樣貌,卻都以為自己知道什麼叫大象。蘇格拉底所謂的「自覺無知」,我想應該就是希望大家能了解,人們所知曉的,不過只是部分的事象。


世界寬廣而複雜,但人類卻很容易過分樂觀,相信「我們什麼都知道」。這件事究竟有多麼愚蠢,只要看看歷史上不斷重演的戰爭或領導者所犯的錯誤便能明白。到處都是對自己的無知缺乏自覺、驕傲又自大的政治家與知識分子。


另一方面,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及其後持續混亂的時代裡,年輕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何時會被送上戰場,每天都過得戰戰兢兢。蘇格拉底認為,應該讓年輕人思考這個世界的真相,給他們重新看待人生的機會,而他也將自己的人生,投入在與這些人的對話裡。


蘇格拉底的日常與死亡

據說蘇格拉底每天吃完早餐後,就會穿著粗布衣服、赤腳走上雅典街頭。他會前往廣場或神殿等人群聚集的場所,又或是人來人往的路口,不分對象,抓住人就開始提問。


藉由一問一答的過程,蘇格拉底想讓人們對自己的無知產生自覺。不過想把那些無自覺者從黑暗中拉出來,就得毫不妥協地否定對方因無知而提出的論點,除了必須非常強硬地駁倒對方,還要學會對他們的反應一笑置之。蘇格拉底常因人們惱羞成怒而遭到毆打,但從不還手,旁邊的人也無可奈何。


倒是蘇格拉底一派輕鬆:

 

要是我被驢子踢了,難道大家會要我向驢子提告嗎?

有些人覺得他的行為令人反感,也有人故意找他麻煩,但蘇格拉底卻無動於衷,依然每天在街上找人辯論。他留在家裡唯一的目的,或許只有吃飯吧。蘇格拉底的妻子是一位名叫贊西佩的女性,在歷史上是有名的「悍妻」。不過從她的立場來看,這種老公想必讓她既煩躁又擔心,才會老是吵架。


後來,那些被蘇格拉底駁倒而心懷怨恨的人們對他提出告訴。罪狀是「不信仰城邦所供奉的神明,並意圖使年輕人墮落」。


針對這點,蘇格拉底在公開審判中光明正大地說出了一番辯駁,但仍然被判死刑。據說蘇格拉底原先有機會死裡逃生,不過他卻遵照法律判決,將毒藥一飲而盡、受刑死亡。

 


The Death of Socrates, by Jacques-Louis David (1787)(Source: Wikimedia)

蘇格拉底是智辯家嗎?

話說回來,回顧哲學發展的歷史,如何正確評價蘇格拉底其實是個非常困難的問題。這是因為他自己並沒有留下任何文獻著作。


據說蘇格拉底並不認為寫在紙上的東西有價值。他透過「助產術」這種方式來獲致學問,在對話的同時,也給予對方各種提點,好結出思考的果實。因此,對蘇格拉底而言,「不斷重複對話」是非常重要的,也才沒有留下任何著作和文獻。


既然如此,關於蘇格拉底的哲學和形象,又是如何流傳至今的呢?


今天我們所知關於蘇格拉底的一切,是透過他的學生柏拉圖等人,以及同時代的劇作家、哲學家所留下的紀錄。在這些資料中,尤以柏拉圖的著作占壓倒性多數。甚至可以說,關於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幾乎完全來自柏拉圖的文字。


柏拉圖的著作絕大多數仍留存至今,這在世界史上可說是奇蹟。柏拉圖出生時,蘇格拉底已經四十二歲了。柏拉圖在自己的著作裡留下了大量有關老師的事蹟,最具代表性的一篇,是蘇格拉底於公開審判中所陳述的內容,也就是〈蘇格拉底的申辯〉(Apology of Socrates,收錄於《對話錄》)。

 


拉斐爾(1510)《雅典學院》所繪之柏拉圖(左)(Source: Wikimedia

柏拉圖所描寫的蘇格拉底,是位知識的探求者,重視理性思考。只要閱讀蘇格拉底的雄辯、了解他在思考上的邏輯,就會留下「這是一位偉大哲學家」的強烈印象。後世認為,柏拉圖不但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本身也是非常傑出的哲學家,這使得大家對柏拉圖所描繪的蘇格拉底深信不疑,認為這就是真相。


蘇格拉底使用對話一事,除了柏拉圖,其他文獻也有相同的記載,因此這的確是事實沒錯。但另一方面,柏拉圖的著作大多也是對話形式,而且他早期的作品幾乎都在描寫蘇格拉底,所以大家都相信,柏拉圖筆下蘇格拉底的言論,其真實性和史實相去無幾。但冷靜想想,柏拉圖的記載真的是事實嗎?其中關於蘇格拉底的真實面究竟有多少?柏拉圖自己的哲學思想是否也摻雜在裡頭?其實沒有人知道。這種事情很容易被大家忽略。閱讀的時候若是全盤接受、毫不懷疑,那麼讀者心中必然會浮現出身為傑出哲學家、偉大知識分子的蘇格拉底形象。


在蘇格拉底的時代,確實也有批判他的人,例如阿里斯托芬(約西元前 446-385 年)。


阿里斯托芬是位喜劇詩人,出生於蘇格拉底二十三歲左右。


他在二十出頭時便發表了名為《雲》的喜劇。這部作品描寫一位還不出錢的男子,讓兒子進入蘇格拉底門下,想讓孩子學習如何和他人辯論「我其實並未借錢」的技巧。


阿里斯托芬讓在劇中身為蘇格拉底學生的主角,說出以下臺詞:

 

只要付了錢,這些人就能以辯論的方式,教導你如何獲勝,無論事情是否正確。

在這部作品中,阿里斯托芬將蘇格拉底定位為智辯家,並加以嘲弄。關於智辯家,前面曾稍微提過,就是收取金錢以教導他人辯論術的人。原本的意思是「賢能者」,但後來漸漸被稱呼為「詭辯者」。他們會用「鞋子破掉不是好事,但對修鞋匠來說卻是」這種歪理,使對手屈居下風,並讓自己的論點變得有利。至於智辯家為什麼會開始說起歪理,正是由於他們得教那些付了學費的人贏得辯論。


另一位反對蘇格拉底的,是較他年長約十六歲的哲學家普羅達哥拉斯(約西元前 485-415 年)。


普羅達哥拉斯(約西元前 485-415 年)(Source: 《哲學與宗教全史:人類三千年的思考之旅》)

普羅達哥拉斯是非常具代表性的智辯家。他留下了「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句話,其邏輯是:每個人的思考方式都不同,不同的思考方式即是不同的尺度,因此「正確」其實因人而異;不只思考如此,體現在行動上也一樣。他的論點是終極的相對主義,基本上並不認可「普遍性」標準的存在。


在〈蘇格拉底的申辯〉裡,蘇格拉底曾說:

 

「當我為了達成自己的使命而述說時,只要有人願意聆聽,不管對方是青年、老人,或有多少人,我都不會拒絕。此外,雖然我也會在獲得報酬的情況下講學,但並不因此而在其他場合噤聲。我不看貧富差異,無論有多少人發問,都不會拒絕回應,我允許任何有意願者回答我的問題,並聆聽我所說的內容。

柏拉圖曾寫到,蘇格拉底希望藉由辯論術,讓他人對自己的無知產生自覺。由於蘇格拉底不會扭曲正義或社會良識,也不非得收取報酬不可,因此並不是智辯家。


問題是,就算蘇格拉底和其他智辯家的辯論目的大不相同(前者想讓眾人自覺無知,後者則純粹為了在辯論中獲勝),但從「方法」的角度來思考,其中的差異又有多少呢?另外,「教導辯論以獲得報酬」這件事很糟嗎?舉例來說,那些被蘇格拉底詰問後變得較有智慧的年輕人,為了表達謝意,因此帶了紅酒給蘇格拉底,而他也收下了。這能不能算是報酬呢?


另一方面,蘇格拉底雖然在公開審判當中被判死刑,但他如果真像柏拉圖所描述的那樣,是位既偉大又令人尊敬的人,那麼要市民同意這項判決,恐怕沒那麼容易。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末期,讓雅典與斯巴達和談化為泡影的帥哥青年政治家阿爾西比亞德斯,就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據說他對蘇格拉底的崇敬,已經誇張到幾乎讓人覺得是迷戀。此外,導致雅典政治陷入混亂的「三十僭主」中,有一位名為克里底亞的,也很有可能是蘇格拉底的學生。


如果把當時雅典流傳的事蹟都納入考量,那麼蘇格拉底或許擁有遠大的志向沒錯,但現實中卻有可能被其他人視為普羅達哥拉斯之流的智辯家。


蘇格拉底是一位非常優秀的人物,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原先對他的印象──與世隔絕、專心致志的偉大人物──非常有可能是柏拉圖所打造出來的理想形象。

 

本文摘自究竟出版《哲學與宗教全史:人類三千年的思考之旅》
哲學與宗教除了是人類好奇心的展現,也是文化與社會組織建構的基礎。它們與生活的連結和影響,遠比想像中更複雜深刻。跟著本書走一趟前所未有的歷史之旅,你將更清楚世界為何會是現在的樣貌。
本書以哲學為綱、宗教為領,讓讀者讀通東西方思想流變;並以生動的文筆,描寫哲學家與宗教家的生活,以及他們如何為當下的困境解套。只要讀完本書,名為「世界史」的地圖便能開展在腦中,清楚了解世界如何影響人類的思考,而人類的思考又如何形塑世界。
文章資訊
作者 出口治明
譯者 黃詩婷
刊登日期 2020-10-31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