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鐵錢好重、銅錢不夠⋯⋯千年前,想血拼的四川人創造出史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聯經出版 2020-10-22

說到交子,要從北宋初年占據四川的後蜀說起。後蜀是「五代十國」中的十國之一,因為蜀地的銅錢供應不足,後蜀就鑄造了一部分價格低廉的鐵錢,配合銅錢一起使用。等到北宋攻下蜀郡以後,將當地的銅錢搜羅一空,運回開封,並禁止外地銅錢入境,使得蜀郡只好繼續鑄造鐵錢,以應付市場流通的需求。這樣一來,四川就逐漸成了一個獨特的鐵錢流通區。

 

因為鐵的價格比銅低廉,同樣的購買力比銅重,即鐵錢的價值遠遠低於銅錢,而重量卻超過銅錢。後蜀時代,銅錢與鐵錢的比價大致在四比十;入宋以後,漲到一比十,有時甚至到達一比十四。唐宋標準的銅錢,每枚應該重一錢,一貫是一千枚,重六斤半左右。但是同等價值的鐵錢就要十貫,重六十多斤。時人就說「街市買賣,至三五貫文,即難以攜帶」。


當時四川是鹽、茶、絲綢的重要產地,貨幣流通量很大,但是鐵錢非常笨重,大錢一千枚重二十五斤,中錢也有十三斤,買一匹騾要中錢兩萬枚,就需肩挑車載。因此,數額稍大的交易使用鐵錢就非常不方便,對於長途販運的商人來說,更是不可承受之重。


四川曾是茶馬古道、絲綢之路及古鹽道上的重鎮。(Source:Liqin XuCC BY-NC-ND 2.0

所以,來成都從事大宗交易,攜帶巨款的商人,就需要有人能代為保管現錢。於是一批專為商人保管現錢而收取保管費的鋪戶便應運而生。他們「收入人戶見錢,便給交子」,作為取款的憑證,被稱為「交子鋪戶」。


交子的面額完全根據存款人所交現錢數額臨時填寫,「書填貫,不限多少」。因此,最初的交子更像是活期存款憑據或是現金支票,而與紙幣的性質還相差很遠。那交子又是怎樣發展成紙幣的呢?

 

1.私交子

「交子鋪戶」都是財力雄厚,在商界素有威望的富豪,能夠做到隨時取兌,這為交子建立了較高的信譽。因此,交易雙方為了減少費用,逐漸願意接受用交子這種存錢憑據代替鐵錢來支付,使得交子「無遠近行用」。這樣,原本僅為存錢憑據的交子,在大額的商業貿易中,逐漸被當作信用貨幣使用起來。


特別是淳化四年(西元 993 年)王小波、李順起義後,蜀中鐵錢鑄造減少,更加劇了貨幣不足的矛盾,交子開始在民間交易中被用作貨幣。交子既可以向發行者兌換鐵錢,又可以在市場中購買商品,完成了由存錢憑據的角色向信用貨幣的轉換。於是,一種全新的貨幣形態──紙幣就這樣誕生了。


作為紙幣的交子是為了代替攜帶不便的鐵錢而出現的,笨重的鐵錢借助輕便的交子得以長期流通,無價但輕便的交子依賴笨重的鐵錢而有了價值,並廣為流通。鐵錢與交子相互依賴,互為補充,共同譜寫了宋代貨幣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章。


「交子鋪戶」作為商人,唯利是圖是其本性,為了圖利而不守信用,濫發交子、挪用存錢的情況時有發生。訴訟至官府之後,益州知府張詠對交子鋪戶進行了一次整頓,清退了實力不濟、信譽不佳的鋪戶,最後挑選了十六戶有實力的富商負責主持交子的發行,代價是這些富商每年夏秋兩季,必須給官府出一定量的徭役和實物。


官府將此前分散的交子鋪戶集中起來,希望以聯保的方式克服以往的弊端,但是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這是因為有的富商從中又發現了新的商機。他們發現各個交子鋪戶所開出的交子數額,與客戶交來的鐵錢是等額的,都備有十足的準備金。因為商戶不會在同一天都來兌現,所以,儘管每天鐵錢有進有出,但是店鋪裡永遠堆積著相當數量的鐵錢。


於是每到夏秋收購蠶絲糧食的季節,資金緊張之時,他們也會再印發一些交子,這些增發的交子雖然沒有準備金,但是因為有店裡的儲備做後盾,最初也能順利兌付。可是嘗到甜頭的鋪戶們膽子愈來愈大,後來竟然用增發的交子去買房置地而無錢兌付客戶,最終鬧成群體事件再次驚動官府。官府一氣之下不許再印交子,並銷毀了印版,私家商戶發行交子的階段至此結束。


2.官交子

四川百姓慣用交子多年,突然被禁止之後,民間貿易受到阻礙,市場很快就蕭條了下來。民眾強烈要求恢復使用交子,最後引起了朝廷的關注。天聖元年(西元 1023 年)四月,薛田出任益州知府,受命對交子的存廢提出意見。


薛田經過調研後,建議將交子的發行權從以往民間的交子鋪收歸官府,由政府負責發行。朝廷「詔從所請」,於十一月設「益州交子務」,次年即天聖二年(西元 1024 年)二月,在薛田主持下,發行了首次官交子。這裡我們要特別說明,薛田為中國紙幣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不僅恢復了被廢棄的交子,使最早的紙幣死而復生,還是國家法定紙幣的創始人。


私家商戶發行的交子簡稱「私交子」,政府發行的交子簡稱「官交子」。它們不僅是發行者和管理者的身分不同,而且實際上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紙幣。


「私交子」必須繳納鐵錢才能獲得,也可以隨時兌現鐵錢。用近代經濟學眼光看,它就是一種兌換券,屬於可兌換紙幣。「官交子」就不同了,與「私交子」相比,它最初雖然也可以兌換,但是後來逐漸就不能兌換了,而成為一種政府強制發行的信用紙幣,有如下特點:


首先是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叫交子務。所有交子都要加蓋交子務等官府的大印,並留有存根,兌現時要核對以防止偽造;其次是固定了交子的面額。因為私交子沒有固定面額,客戶交多少鐵錢,票面就寫多少。官交子最初將面額固定為一貫到十貫,分十個等級,後來簡化為五貫和十貫兩個等級,再後來又簡化為一貫和五百文(相當於半貫)兩個等級。面額的逐漸變小,說明交子已日益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最後是控制交子的發行。這是諸項措施中最重要的一項。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設定界分。所謂界分,實際上就是有效期。官交子按期發行,每期三年有效,稱為「界」,到期後必須兌現。如果持有者還希望繼續使用,可以以舊換新,但是需要交一些成本費。


二是限制發行額。最初一次發行一百二十五萬貫,由政府撥付鐵錢三十六萬貫作為準備金,發行額是準備金的三到四倍。相對當時蜀地的商品流通量來說,這個發行額不大,反映了政府剛開始的謹慎態度。設定界分的主要目的也是能夠比較有把握地控制發行量。


這些措施實際上都是為了保證交子正常流通而採取的強制辦法。但是,後來因為對西夏用兵,以及統治者的貪婪,交子仍然沒能逃脫通貨膨脹直至最終崩潰的命運。


3. 交子被廢棄

當時宋朝雖然透過簽訂「澶淵之盟」以每年向遼輸送財物的方式,換取了北部邊境的相對平靜。但是在西北卻又面臨著西夏的崛起。為了應對西夏,在陝西、甘肅一帶大量駐軍,後勤供應成為一大難題。依照此前對遼戰爭的經驗,朝廷借用商人的力量向西北運送糧草,用格外從優的價格償付。可是西北地方貧瘠,當地的錢幣也不足。於是,手頭拮据的朝廷就動起了紙幣的主意。

 

因為到西北經商的商人大多來自蜀地,朝廷就向益州(成都)交子務「借」交子支付商人的糧草,讓商人持交子回成都去兌現。因為益州並沒有得到朝廷撥付的錢幣,所以發出的交子都是空頭紙幣。這種紙幣在蜀地固然可以流通,可是這實際上是一種超額發行。關鍵是朝廷嘗到一次甜頭後,就不斷用增發來解決財政上的困難。


交子改為以財政發行為主大概是在熙寧時期,這說明交子已經成為財政的支出手段,開始超額發行,並界流通,於是交子的購買力開始降低。這樣交子就由可兌換紙幣變為了國家強制流通的不兌換紙幣。


徽宗時期更是將交子作為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手段,交子貶值幅度高達 90% 以上,已形同廢紙。大觀三年(西元 1109 年)宣布已經發行的交子全部作廢,被新發行的「錢引」取代。至此,流通了近八十五年的交子,正式退出了歷史舞台。


宋徽宗(1082-1135)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將交子作為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手段。(Source:Wikimedia

4. 交子的形制

交子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呢?很遺憾,至今還沒有發現交子的實物。因為交子在北宋不是正式貨幣,即便是在四川,標準貨幣是鐵錢,交子只是鐵錢的兌換券。所以人們最多把它用於臨時流通,而絕不會把它作為財富貯藏。


好在《宋朝事實》這本書中,對十六戶富商發行的交子做了一點描述,說各家交子上面印有人物、房屋、樹木之類的圖案,以及各家鋪戶的隱祕記號。這些圖案有的用黑色印刷,有的用紅色印記。這樣設計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好看,也不單純是為了結算,更重要的是為了防偽。另外,「朱墨間錯」說明交子還是中國彩色印刷的濫觴。


二十世紀三○年代初,骨董商中出現了一塊銅版,後流入日本,至今下落不明。但是,它的拓圖卻在社會上流傳很廣,並被很多人作為「交子」的圖案引用。這塊銅版上的圖案分三部分,上部畫了十枚銅錢,下部是一幅畫,畫著一座糧倉,有人正在搬運糧袋,中間印有一段文字:

 

除四川外許於諸路州縣公私從便主管並同見錢七百七十陌流轉行使

既然是「除四川外」,那肯定就不是交子!又因為金國沒有占領四川,銅錢又是以八十為陌,顯然不是金代的;而元朝不用銅錢,行政大區為行省,且全國的紙幣是統一的,明顯也不是元朝的。因此,這塊鈔版只能是宋代的。它雖然不是交子,但是大致反映了那個時期紙幣的式樣。


北宋時期的小鈔版拓片。(Source:聯經出版《鑄幣三千年》)

交子作為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產生於北宋初年的四川絕不是偶然的。一方面這是當地發達的造紙、印刷技術與現實的貨幣需求之間相互結合的產物,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它也是勤勞智慧的四川人民富有創新精神的體現。


如果要評選第五大發明,那一定非交子莫屬。但是,如此富有創意的一項新生事物,在專制政體之下,為什麼沒有順勢成為促進商貿發展的交易工具,最後卻淪為統治者貪婪的斂財工具,而成為王朝滅亡的助推器,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本文摘自聯經出版《鑄幣三千年:50 枚錢幣串聯的極簡中國史》
小小錢幣,乘載浩瀚歷史
我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錢
錢的意義,不只是交易用的貨幣
更是歷史的見證與文化的載體
一枚枚錢幣,看起來雖然很小,但它所承載、記錄、見證和包含的內容卻豐富多彩。這五十種錢幣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折射了一個個時代,串聯了三千多年的歷史,為我們提供一個了解歷史的新視角。
文章資訊
作者 聯經出版
作者 王永生
刊登日期 2020-10-22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