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不用出國,在高雄就能看到臺灣唯一的「海底隧道」:建造大不易的過港隧道

高雄港過港隧道一景(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踏春行旅要到高雄旗津享用新鮮海產或欣賞海岸公園景致,除了搭乘渡輪,最方便的,莫過於自行開車或騎機車通過高雄過港隧道前往。這座臺灣唯一的海底隧道,除了是促進地方觀光的交通亮點,更是我國工程建設的重大成就。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一同瞭解過港隧道的建設歷程
1949 年臺灣省政府主席陳誠視察高雄港時,對第一港口航道過於狹窄,指示應研究再開一個港口。至 1960 年代,全球船舶越來越大,吃水越來越深,第一港口受限先天條件,若再濬深兩邊山體恐有坍塌風險(圖 1),只能停留在水深 11 公尺處,限制巨輪的進出。高雄港務局基於營運的需要,決定在紅毛港附近開闢第二港口。
 
圖 1 高雄港第一港口空照圖(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第二港口工程經規劃、設計,在 1967 年開挖旗津最細窄的「崩隙」,讓外海與內港融合為一,亦即旗津民眾所稱的「破港」(圖 2)。破港後,原本是陸連島的旗津成為一座離島,民眾無法再走陸路往返高雄市區,只能透過渡輪。
 
圖 2 高雄港第二港口開闢計畫圖(Source:行政院)
第二港口在 1975 年完工,原本設計水深 14 公尺,讓 7 萬 5 千噸級船舶可順利進港,期間曾變更設計,將航道濬深至 16 公尺,使 10 萬噸級巨輪可以進出(圖 3)。

第二港口工程期間,時任高雄市長楊金虎曾於 1969 年與旗津民眾座談,民眾迫切希望在旗津架設跨海大橋、海底隧道,或以大型渡輪解決交通輸運問題(圖 4)。這些意見經臺灣省政府交付高雄港務局,會同相關單位研究,儘管興建海底隧道構想已經成形,卻因經費、技術困難及配合其他計畫而未能落實。待全球貨櫃化浪潮襲來,高雄港務局先於 1970 年興建第一貨櫃儲運中心,又 1975 年興建第二貨櫃儲運中心,緊接著打造第三貨櫃儲運中心,並於旗津南端第二港口附近,規劃中興商港區暨第四貨櫃儲運中心。為串聯第三、第四貨櫃儲運中心,擴大高雄港吞吐量,行政院長蔣經國指示籌建海底隧道,加速旗津與前鎮交通往來。
 
圖 3 高雄向外鳥瞰第二港口空照圖,右方為施工中的中興商港區及過港隧道工程(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圖 4 旗津民眾對於旗津成為離島後,如何改善交通,在座談會中提出意見(Source:高雄市旗津區公所)
依高雄港務局的規劃,過港隧道應交由有能力的國際團隊施工。但當時政府認為我國首座海底隧道,應由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簡稱榮工處)統包,藉此讓這支國家工程隊學習海底隧道建設技術,提升臺灣工程能力。當時該項構想遭國內工程界質疑,因榮工處與民間營造業者均無修建海底隧道的經驗,理應公開競標。但考量海底隧道為特殊工程,必須吸收國外經驗,又為培植國力、提高工程技術水準,經研議後,最終決定以統包方式交由榮工處與國外團隊合作辦理(圖 5)。

過港隧道於 1981 年動工、1984 年完工通車,是我國首座,也是目前唯一的海底隧道。在日本熊谷組的技術指導下,高雄港務局與榮工處共同努力,在短短 3 年內完工。通車後,旗津民眾終於在多年後,可以透過陸路方式進入高雄市區(圖 6)。
 
圖 5  高雄港務局回應台灣區營造工業同業公會來函意見(Source: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圖 6 過港隧道完工後,過港隧道旗津端與引道、第四貨櫃純運中心的相對位置(Source: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製作、組裝沉埋管是過港隧道的重要工程,必須以 6 段長 120 公尺的沉埋管,連結高雄市前鎮區與旗津區。為了讓工程順利進行,首先,建設一處沉埋管製造場,是位於海平面以下的乾塢,並選擇海底隧道舖設地點附近,以方便施工。其次,沉埋管完成製作後,先封裝兩端,讓沉埋管具有浮力,再將海水引入沉埋管製造場,由拖船將浮於海中的沉埋管拖至預設點進行串接(圖  7)。

海底隧道施工迥異其他工程,另一個重要施工環節,即沉埋管必須埋在水下 14 公尺,除了要能夠抗高壓、防水且防腐蝕,還得保固至少半個世紀,以維持正常通車。因此,製作沉埋管所使用的水泥十分重要,最後決定採用與日本工程同款的第二型水泥,並由臺灣水泥公司負責生產。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水泥凝固過程容易產生裂縫,為避免熱漲冷縮效應導致裂縫超過 0.15mm 標準,榮工處添購一臺碎冰機,在澆灌鋼筋板模的混凝土中加入碎冰調拌,使溫度控制在 24 度,以解決問題(圖 8)。
 
圖 7 沉埋管從製造場移至海底隧道預定地的步驟(Source: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圖 8 《榮工報導》提及沉埋管澆灌及過港隧道工程細節(Source: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除此之外,過港隧道施工過程仰賴一群無名英雄,主要是來自海軍爆破大隊、海軍救難大隊及陸軍蛙人部隊等退役人員所組成的潛水班(圖 9)。在最高峰時曾達 10 人,負責海底工程施作、確認與細節調整等關鍵工作,除了清除沉埋管上附生的海蠣,還要協助沉埋管定位、接合等多項無法以機器取代的細緻工作。由於海底水質混濁,能見度很低,作業過程幾乎全憑觸覺,足見水下工作充滿危險。曾有一名潛水人員在施工過程中被魚網纏住,差一點就葬身大海(圖 10)。
 
圖 9 人員操作著特殊機具「大約翰」進行開挖隧道(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圖 10 在過港隧道完工後,《榮工報導》刊出潛水班回憶施工過程(Source: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984 年 5 月 18 日,過港隧道舉行通車典禮,觀禮來賓於 10 點 50 分搭乘中興號客運,進入隧道(圖 11)。緊接著,前鎮、旗津數千名民眾迫不及待地駕駛私家車、騎乘摩托車往返兩端,場面熱鬧非凡(圖 12)。這次成功建造海底隧道的經驗,讓榮民工程公司在後來新加坡召開海底隧道興建國際資格標時,也代表我國獲得投標資格,展現臺灣海底工程建設的硬實力。
 
圖 11 過港隧道通車典禮的中興號來賓專車(Source: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圖 12 旗津端迫不及待準備騎機車過海的民眾,正蓄勢待發(Source: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值此新春佳節,在途經過港隧道一覽旗津風光的同時,也歡迎蒞臨本局參觀「奇蹟之島—1970-1980 從開發到保育臺灣建設檔案特展」,探索有關過港隧道工程的國家檔案。

(本文作者為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協同研究員   陳怡行)
 
本文經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檔案樂活情報
參考資料
  1. 陳怡行,《島嶼共榮-1970-1980從開發到保育臺灣建設檔案故事》,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2023。
  2. 黃俊銘,簡佑丞,《引領為榮:臺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典藏專題選輯》,新北:檔案管理局,2013。
  3. 高雄港務局編,《海運軸心一甲子-歌雄港務局60週年專輯》,高雄:高雄港務局,2007。
  4. 林怡芬,〈繁榮經濟的高雄加工出口區〉,《檔案樂活情報》,第112期,資料來源:https://www.archives.gov.tw/ALohas/ALohasColumn.aspx?c=1316。
文章資訊
刊登專欄 檔案樂活情報︱檔案局
刊登日期 2024-02-29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