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是叛賊或英雄?領導地下會黨、引發清代最大民變的草莽豪俠林爽文

2024-04-13

林爽文事件影響範圍極廣,臺灣北至艋舺、南至鳳山都受到此事件的波及,是清代三大民變之一之中規模最大的民變。從乾隆五十一年(1786 年)始,整起民變歷時將近兩年,清廷動用數萬兵力來臺才完成鎮壓。民變規模之大,讓乾隆皇帝還將這起事件列入他的十全武功之中,可見臺灣雖然身處於帝國邊疆,但林爽文的叛變也算得上是個大事件。

 

在官方史料的記載當中,總以「逆案首犯」或是「逆賊」來稱呼林爽文,不過林爽文真的是一個整天遊手好閒、只會擾亂社會秩序的大壞人嗎?那為什麼直至現代還會有人想要紀念他呢?就讓我們一同進入史料之中,重新釐清這起發生在清代臺灣的民變事件。
 

新竹褒忠義民廟,不少地方皆有紀念因林爽文事件而犧牲的「義民」所興建的義民廟

(Source:wikipedia)  

豪俠林爽文的養成之路     

林爽文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時隨著父母偷渡到臺灣來討生活,那年他才十七歲。來臺後,一家人居住在大里杙 (現臺中市大里區),這個地方聚集了不少姓林的漳州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剛來臺灣的人們往往無依無靠,因此會找同鄉的人集結,若姓氏相同的話更是親上加親,林爽文一家也就這樣在大里杙找到了他們在臺灣的歸宿。     

 

林爽文年輕時曾經靠耕田、趕牛維生,也在彰化縣縣衙擔任過捕快。不過在擔任捕快的期間,林爽文反利用這個機會接觸了許多罪犯、及各方三教九流的人物,離職之後還成為了盜匪,對地方上的治安造成禍害。從這些敘述來看,林爽文或許是個不折不扣的匪徒。但另一方面,從事後他身邊的伙伴在被逮捕的筆錄中卻說林爽文「平時會以得來的銀錢幫助人,因此人們都服他。」透露出了他對待同伴講義氣的特質,這是林爽文的另外一個面向。 

     

然而,要在社會上生存並不是件容易事,當時在漳州、泉州一帶,有個叫做天地會的互助組織在地方上頗負盛名。隨著清朝沿海居民來臺發展,天地會的勢力也延伸至臺灣來。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當時 28 歲的林爽文在天地會成員嚴烟的介紹下,也成為天地會的成員。 

 

從林爽文的成長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那個時代臺灣社會的三項特徵:一是人們往往會根據出身的籍貫來互相結合;二是官府所聘用的人員並非全都符合穩定社會秩序的特質;三是友人之間為了互助,會組成「會黨」來保護彼此。上述的三個特徵,也都成為林爽文事件的發生因素,也影響了事件後續的走向。

 

隔海一方的悲歌:渡臺禁令與分類械鬥

當時臺灣的社會動盪不安,朝廷頒布的渡臺禁令導致性別比嚴重失衡,沒有家庭羈絆的單身男子整天遊手好閒、不是賭博就是打架。再加上朝廷遠在海峽對岸,來臺的官員大多都想藉著貪污而大賺一筆,對臺灣的治理並不用心。官府不只無助於社會穩定,甚至還常趁著執行公務時勒索鄉民,造成人民生活上的困境。社會的運行需要秩序,而當政府失去功能時,人民就只好自己組成團體尋求保護、用私人武力建立秩序,這是莫可奈何的結果。

 

武裝社會的副作用是:每當有小型衝突發生,往往會擴大成雙方所屬團體的大型衝突,也就是械鬥。大型的械鬥,最容易發生在出身籍貫不同的人之間,例如「閩客械鬥」與「漳泉械鬥」等。當我們在回顧清代的歷史時,在許多事件中往往都會發現族群衝突的影子,林爽文事件也不例外。

 

關於林爽文事件中的族群衝突,《臺灣通史》中記載「爽文之起也,適漳泉人械鬥後,鹿港為泉人互市之埠,故不從。」意思是:林爽文的起事發生在漳洲人與泉州人的械鬥之後,而鹿港是泉州人做生意的港口,因此不願服從林爽文。當朝廷派來鎮壓事變的兩位提督到達後,鹿港人爭相加入鎮壓的行動、不需要政府對他們提出要求。
 

記錄林爽文事件的《平定臺灣戰圖》(Source:wikipedia

而根據歷史學者的研究,支持林爽文的一方大部份是由漳州閩南人與漳州客家人組成,所佔比例超過八成;而反抗林爽文的村莊或是與政府合作民兵,則是由六成的泉州人與兩成的客家人組成,雙方的族群比例有明顯的區別。也就是說,林爽文事件雖然民變,但也同時具有族群衝突的性質,與《臺灣通史》中的說法得以相互映照。

 

天地會的密令:歃血為盟的秘密會黨

林爽文事件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則是他所參與的「天地會」。天地會是什麼樣的組織呢?林爽文又是怎麼加入組織?為何能夠動員上萬民眾來參與事變呢?
 

故事必須從清代臺灣社會的社會脈絡說起。在當時的社會中,血緣與籍貫是與人建立關係的主要方法。而除了以上兩者之外,也有許多人會選擇加入會黨。會黨的組成需要透過嚴肅的結拜儀式,一群願意互相幫助的朋友會在儀式上劃破手指,讓血滴入盛裝酒水的碗裡,再宣讀發誓不互相背叛的文字。喝下了混合雙方血液的酒後,就代表著成為結拜兄弟,這個儀式叫做歃血為盟。在那個重視血緣的時代,透過將血液混合來象徵彼此有了跟血緣一樣緊密牢固的結合,這種組織在擴大規模後就被稱做會黨。

 

會黨有巨大的影響力,朝廷因此深感威脅,特別立法禁止了結拜儀式與歃血為盟等情事發生,最重甚至可以判處死刑。但由於官員與兵力不足,會黨並沒有真的被嚴格取締。會黨便成為一種地下的秩序,也是臺灣社會組成的重要成分之一。
 

19 世紀廈門洪門天地會的腰牌。當時中國沿海廈門、福建等地也有這類型的地下會黨組織(Source:wikipedia

曾經有民間傳說認為發動這次事變的天地會是由鄭成功所創立、自百年前流傳下來,並且等待時機反清復明的組織,不過觀察會黨的組成人員,就會發現這個說法並不可信。他們絕大多數都是中下階層的民眾,比起國家大事,這些人應該會優先注重自己的安全與溫飽,有政治意圖的可能性並不高。

 

實際上,大家加入會黨主要是為了在有事的時候互相幫助,遇到婚姻或喪葬可以取得會黨的支援,發生鬥毆時可以協助彼此,甚至會黨還會設定自己的暗號,當發生糾紛時雙方說出暗號,若是自己人的話就會停止衝突。以上種種功能都是為了讓成員能夠在那個治安一片混亂的時代存活下來。當會黨成為人民生活所需的組織,而政府又予以強力查緝時,這個波及全臺灣的大事件,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大時代下的生存之道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林爽文究竟是盜賊還是英雄呢?傳統的觀點會認為林爽文事件造成了社會動盪不安,也造成許多的民眾、士兵、官員死亡,因此給予林爽文負面的評價;另一方面,近年卻也有人提議要在林爽文起事的大里,設立紀念碑與紀念公園來緬懷他,甚至將林爽文描述成「抗清志士」,試圖將他描述成是一個英雄。

 

林爽文是個惡人嗎?當時的他處在一個沒有秩序的社會之中,眼前面臨的可能不是善與惡的岔路,而是由刀刃與鮮血所鋪成的唯一的生存之道。為了生存,林爽文不得不進行反抗,將林爽文直接視為惡人或許太過苛刻;不過將林爽文當作英雄的說法,也同樣忽略了許多客觀的事實。林爽文並不是為了打造一個更好的社會而行動的,且在事變之中,依附林爽文的漳州人往往針對泉州人聚集的區域攻打,趁機擴大自己族群的勢力。同時,在這次事變中我們也看不出林爽文對社會有什麼規劃或理想,將這樣的行為描述成抗暴英雄也太過牽強。
 

重新檢視這起民變事件,事件的發生其實是由眾多因素所構成的,而這些因素的背後都可以指向當時的政府缺乏管理能力,使得民眾必須尋求各種管道來自力救濟,甚至彼此對抗,最後導致了一個充滿暴戾之氣的社會。因此,林爽文不該被輕易地當成叛賊或英雄,他只不過是遵照著那個時代的方式努力掙扎求生,最後走向被處死的結局。用叛賊或英雄來將林爽文的形象二元化,或許都沒辦法反應他的真實性格。還是得回到歷史脈絡之中,我們才能夠看見這位曾領導清代臺灣最大民變重要人物的不同面向。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參考資料
  1. 連雅堂,〈林爽文列傳〉,《臺灣通史》。

  2. 唐振耀,《林爽文事件之研究》,嘉義: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0。
  3. 許智凱,《從林爽文事件來看清代臺灣政治制度的演變》,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9。
  4. 吳正龍,《清代臺灣的民變械鬥與分類意識的演變-以林爽文事件為中心所作的探討》,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2013。
  5. 臺灣文史工作室,《臺灣通史》,臺北:漢湘文化,2018。
文章資訊
作者 王學儒
刊登日期 2024-04-13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臺灣通史】亂世中的島嶼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