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義民」與「嘉義」的由來──驚動乾隆皇帝的林爽文事件

2024-04-15

歷時一年三個月,林爽文事件席捲了臺灣從南到北的大多數地區。民變的參與者與鎮壓民變的清朝官兵死傷無數,甚至連不願起事的民眾也被捲入其中。有不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民眾選擇拿起武器,加入官兵的行列對抗這起民變。這些協助官府的民兵在事件後受到朝廷的讚賞,被稱之為「義民」。義民的敘事也就隨著官方宣傳而廣為流傳,各地因而有了紀念事件犧牲者而興建的義民廟。不過,這起號稱清代最大民變的林爽文事件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所謂的義民又真的是正義的一方嗎?甚至連嘉義的地名由來,都與這起事件有關?
 

事件的導火線:清代的神祕「會黨」

這起民變的得從乾隆五十一年(1786 年)的一起小衝突談起。
 

那年六月,斗六一戶楊姓家族發生兄弟爭產的衝突,兩人各自求助民間盛行的互助組織「會黨」協助,造成兩會黨「添弟會」與「雷公會」間發生了嚴重爭執,因而引起官府的注意。

 

當官府聽聞兩會衝突的消息後,便開始查緝會黨。在查緝的過程中,一個不小心,逮捕到當時勢力龐大的「天地會」成員。自己人被抓入監,身為天地會領袖的林爽文當然得出面處理。於是,林爽文率領天地會的成員前去營救,過程中殺害數名官兵,驚動了清朝官府。臺灣總兵柴大紀聞訊怒不可遏,帶著官兵到諸羅捉拿逃犯,誓言追回逃犯處決。許多會黨成員為了逃避追捕,從諸羅一帶逃往大里杙躲藏。

 

數個月後,彰化知縣鍥而不捨的追到大里杙搜捕會黨的殘餘份子,在追捕的過程中,官兵卻又意外地燒毀村民房舍,房屋被燒的民眾激憤難平,他們眼看官兵人數不多、訓練鬆散,便認為自己有機可趁,決定起兵抗官。一天深夜裡,上千名民眾攜帶武器、火把包圍知縣一行人,將他們全數殺害。知縣被殺後,群眾感到事情已覆水難收,決定一不做二不休,由林爽文帶頭攻入彰化縣城,將縣城作為對抗官兵的長期據點。彰化城內多數士兵早已因搜捕會黨而疲憊不堪、或在過程中身亡,城內守軍所剩無幾,再加上天候不佳,雨天讓官兵無法使用槍砲守城,起事的民眾很快就攻陷彰化。

 

彰化縣城、諸羅縣城接連陷落

當民眾組成的軍隊攻陷彰化縣城後,便將隊伍分成主力軍與北路軍兩隊,主力準備先攻鹿港、計畫再攻下諸羅,以臺灣府城為最終目標;北路則是往淡水廳的方向攻打,希望擴大控制範圍,防止官兵直接攻擊民兵的根據地彰化。

 

北路部分,民兵只組成了約莫六百人的隊伍進攻淡水廳。當時淡水廳的管轄範圍南至大甲、北至三貂與大雞籠(今基隆),由於漢人人數不多、分佈極廣,因此只有極少數的官員與士兵駐守此地。北路軍一邊往北攻擊,一邊吸收各地的盜匪、流氓,將隊伍擴大到兩千人以上。這些軍隊沿路打劫聚落、壯大勢力,造成地方民眾極大威脅。為了保衛家鄉,以客家人為首的「義民」挺身而出,參與人數達數千人以上。如此一來,中部以北就形成了「亂民」與「義民」的衝突,官方的勢力反只是次要。北路的民兵與義民戰鬥時損失慘重,帶頭者更在撤退時被義民捕獲,約莫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北路軍就被官兵和義民平定。

 

雖然北路軍很快就遇到挫敗,但反抗民眾的主力軍在鹿港輕鬆趕走為數不多的守軍。面對防禦更加嚴密的諸羅,林爽文用計謀說服民眾裡應外合,當城內的內應推倒竹製的圍牆後,民軍便從城外進攻諸羅城,諸羅城快速地被攻陷,與攻下彰化的時間只間隔了一週。
 

《乾隆臺灣輿圖》中的諸羅縣城(Source:Wikipedia

為了進軍府城,林爽文與鳳山天地會的莊大田聯絡,莊大田糾集地方豪傑共千人,年底順利攻下鳳山城,並且製作旗幟,自封為「輔國大元帥」。因此,府城的南面有莊大田率領的南路軍、北面則林爽文率領的主力軍,各自攻佔鳳山、諸羅二城,對防衛府城的官兵而言,情勢可說是相當不樂觀。

 

僵持不下的戰局

眼見官軍節節敗退,林爽文趁勝追擊,陸續佔據了府城周遭的幾個小村莊,直接逼近府城北面。林爽文甚至掠奪了漁船,想從海上進攻。不過府城畢竟為清朝官兵的重鎮,城牆上也佈滿砲台。為了抵禦砲火,林爽文將民間收繳來的被單沾濕與裝上牛車,再加上作為防禦用的皮盾,靠著簡陋的裝備率領民兵推進。

 

由於官兵的槍砲威力強大,民兵的各種嘗試都無功而返,再加上義民的參與,讓民兵暫時一籌莫展。正當攻擊府城的民兵與官兵僵持不下、陷入瓶頸時,北方的官兵已經率領了義民攻入彰化縣城,民兵無法繼續以彰化縣城為據點。

 

陷入僵局的民兵,氣勢也逐漸由盛轉衰,此時主力軍只好期待著能夠跟南路軍會和、同時進攻,希望藉此重新挽回頹勢。那年除夕,主力軍領導者林爽文與南路軍領導者莊大田皆認為府城守軍會放鬆警戒,準備用火攻府城牆,將府城的木柵全數點燃。不過民兵沒有料想到的是,官兵與大量義民竟然頑強反抗,甚至主動從南側出城,包圍正在進攻東門的民兵,民兵上千人因此戰死。受到衝擊的民兵宣告敗戰,暫時退回原根據地大里杙。

 

陝甘總督福康安來臺,事件終告平定

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清軍開始轉守為攻,一舉收復原先遭到民軍攻下的諸羅與鳳山兩城。失去據點的民兵分別散佈在府城到大里杙各處,官兵則將鹿港作為泉籍義民的據點,並攻下八卦山頂,一時之間官兵占盡優勢;不過民兵數量眾多,官府也難以瞬間弭平,雙方便陷入僵持之中。

 

由於林爽文事件久久不能平定,清朝於是派遣官階更大、統轄數省兵力的閩浙總督常青來臺,開始與民兵進行長期的攻防戰。由於戰況不利、加上臺灣環境讓千名朝廷派來的士兵患病臥床,常青被迫再向朝廷請求一萬名援軍。雙方一路從三月消耗至五月,官兵成功才將圍困府城的民兵打退,但卻無力追剿民兵。另一方面,諸羅城自三月起也遭民兵長期圍困,直到七月初,才有官兵部隊趕去救援。在官軍的突圍下,上千名民兵戰死,諸羅城情勢才稍稍好轉。

 

即使陸續有幾場勝利,但官軍一直無法徹底驅除民兵。八月初朝廷決定再派時任陝甘總督、朝中位階更高福康安帶兵來臺,希望能夠打破拉鋸的戰況。福康安花時間精選了習慣在山區作戰的士兵與部將,隨後又碰上沿海氣候造成行船困難,直到十一月初才從鹿港登岸。
 

福康安畫像(Source:wikipedia

福康安在臺整備數日,遴選了六千名士兵,加上千名義民,裝備與訓練都是最精良的。這支部隊兵分五路,快速清除諸羅縣周圍的各個民兵據點,氣勢有如秋風掃落葉,圍困諸羅城的民兵反倒被官軍包圍,訓練與武器的差距讓民兵無力抵抗。福康安重軍壓境後,民變軍潰敗而逃,諸羅官民終於獲救。

 

「義民」與「嘉義」的由來

關於諸羅被圍困的情況,連雅堂記載「諸羅被圍愈密,無可得食,掘樹根煮豆粕以充饑,而守志益堅。」諸羅縣的官民即使飢餓到了需要挖掘樹根補充糧食的程度,依然堅持抵抗民兵,一直等到援軍到來。乾隆皇帝對於縣民忠貞的義舉非常感佩,為了予以嘉獎,將此地改名為「嘉義」,這就是現今嘉義地名的由來。

 

收復諸羅縣城之後,民兵的勝利希望越來越渺茫、越來越多參與者選擇逃逸,民兵幾乎失去了抵抗的力量。到隔年的正月,兩大首領林爽文、莊大田分別遭到逮捕,林爽文事件才宣告落幕。

 

事後,除了諸羅改名之外,朝廷也給予數名義民首領榮譽職、甚至還免除了全臺一年份的賦稅,各種善後措施都是為了撫平民變的傷口,檢討過去在臺灣施政上的過失、進一步穩固清朝在臺灣的統治。
 

記錄林爽文事件的《平定臺灣戰圖》(Source:wikipedia

林爽文事件後,義民成為傳統臺灣社會中重要的元素,常常是輔助政府的重要角色,甚至到了臺灣割讓日本之後,日本的現代軍隊遇到臺灣的武裝民間力量也吃到很大的苦頭。但反面來說,這樣的現象也代表官方武力不足的問題在清朝統治臺灣期間一直存在。文化方面,各地紛紛建立的義民廟成為信仰中心與地方交流的中心,義民信仰更成為了許多客家族群的重要活動。值得注意的是,在林爽文事件中,泉州籍義民其實佔有重要腳色,但現代的義民信仰與紀念活動卻絕大多數出現在客家族群中,可見除了客觀的歷史因素之外,義民信仰也滿足了客家人凝聚族群的需求,讓社會上處於人數、文化弱勢的客家人能夠鞏固自身認同。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文章資訊
作者 王學儒
刊登日期 2024-04-15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臺灣通史】亂世中的島嶼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