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食物的前世今生:藏在食物名字裡的原住民語

2016-12-16

臺灣食物的原住民語

:泰雅族的山胡椒

臺灣的原住民,對臺灣野生可食用的植物,本來都有自己的命名,但比較普遍的後來幾乎都被漢人命名取代。今天,還有能夠保有原住民語中文音譯,又擁有全臺知名度的食物嗎?


我馬上想到「馬告」,就是「馬告國家公園」的馬告,漢人稱為「山胡椒」的馬告。


圖片來源:wiki

我最早是聽說內政部計畫設立馬告國家公園,後來在泰雅族烏來部落吃到「馬告雞湯」,從湯裡撈出幾粒又稱山胡椒的馬告,果然長得很像整粒的黑胡椒。


馬告國家公園預定的範圍涵蓋新北市烏來區、宜蘭縣大同鄉、桃園市復興區、新竹縣尖石鄉,主要是雪山山脈的棲蘭山區,以神木群著稱,這裡是臺灣原住民泰雅族的傳統領域。泰雅族稱棲蘭山區為「馬告」,就是這個國家公園名稱的由來。


泰雅語的馬告(Makauy),指的是樟科、木薑子屬的香料植物,樹高五至十公尺,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生長在潮溼的林地。棲蘭山區因有很多這種香料植物,才被泰雅族以馬告命名。


中國南部、西南部地區也生產這種香料植物,所以有很多不同的中文名稱,包括山蒼樹、豆豉薑、山薑子、木薑子、山雞椒、山胡椒等,但與胡椒科、胡椒屬的胡椒完全無關。


對泰雅族而言,馬告除了是健康食物,具有調味、健胃、壯陽等功能;馬告也是精神象徵,寓意生機盎然、子孫繁衍。對漢人而言,馬告這種產在山林的香料植物,吃起來有胡椒和薑的味道,並散發清淡的檸檬香氣,所以有人給予「山林裡的黑珍珠」美稱。


大頭根:阿美族的野菜

臺灣原住民早年除了漁獵,也食用各種野菜,人口最多的阿美族至今還保有獨特的野菜文化。


我曾在花蓮吃過阿美族野菜火鍋,共有三種野菜,我當場問到阿美語的菜名,但後來都忘了,因為這些野菜在其他地方很難看到。


阿美族朋友傳給我阿美族常吃的野菜名單, 以中文和阿美語對照: 樹豆(Vataan)、大頭根(Tatukem)、箭竹筍(Dahci)、黃藤心(Dungec)、昭和草(Menad)、過貓(Pahku)、麵包果(Facidol)、木鱉子(Sukuy)、咸豐草(Karatutuyay)、地瓜葉(Kupir)等。


我發現「大頭根」是阿美語 Tatukem 的音譯,再看了圖片,才想起我吃過的阿美族野菜火鍋就有這種菜,看來是綠色的莖葉,並沒有大頭之根的樣子。這種野菜的中文名稱是「龍葵」,被中醫列入藥用植物,全草及根、種子都可入藥。


圖片來源:wiki

在阿美族的野菜中,大頭根比較常見,在花東的原住民風味餐廳都會供應,可炒菜或煮湯。我看阿美族人大都用來煮排骨湯,他們說吃起來有苦甘味。


我的朋友阿美族作家以撒克.阿復(Isak Afo),從年輕時就到都市讀書和工作,他每次放假回花蓮家鄉馬太鞍部落,不論在家或去親友家,女主人都會煮 Haposay 給大家吃,鍋子裡放了不同種類的野菜和蔬菜,苦苦甘甘的大鍋湯。


女主人在端出 Haposay 時常用阿美語說,阿美族的孩子就應該吃阿美族的菜,吃苦菜可以醫治生活中的苦惱。


現今原住民人口中,有一半是都市原住民。移居都市的阿美族人,在各種活動聚餐時,大家拿出各自從家鄉帶來的各種食物,一起分享食物和鄉愁。以撒克.阿復說,對阿美族人而言,食物就是部落,食物就是認同,食物也帶來療癒。 


豆科舶來品:敏豆、菜豆、荷蘭豆

我去菜市場,一位菜販講台語向我推銷很「幼」(iù)的「敏豆」(bín-tāu)。臺語的敏豆就是華語的四季豆,四川菜有一道「乾煸四季豆」非常有名。


「敏豆」之名從何而來?哈!請不要想到雀巢(Nestle)巧克力糖果「聰明豆」(Smarties)去了。


四季豆原產於中南美洲,英文稱之 Green bean。在台灣清代文獻中,找不到「四季豆」或「敏豆」,但可以找到「菜豆」(即豇豆)。豇豆、四季豆都是豆科蔬菜,也都是長條形,但豇豆較長,故又稱長豆。

 
荷蘭豆、敏豆(四季豆)、菜豆(豇豆)(圖片來源:wiki

在臺灣,豇豆比四季豆更早引進,因為可以當蔬菜吃,臺語稱之菜豆;後來再引進的四季豆,其實也是一種菜豆,難怪有人常會搞混了。


敏豆的「敏」怎麼來的?《馬偕日記》中文版(2012 年出版)提供了有趣的解釋。傳教士馬偕在臺灣期間(1871 年~1901 年),從海外引進九重葛、四季豆等植物來臺灣,有人第一次看到四季豆,就問這是什麼?馬偕以英語回答: Bean。後來,Bean 就被以臺語音譯為「敏」,稱之「敏豆」,以與本來就有的「菜豆」(豇豆)區別。


「Bean +豆」變成「敏豆」的譯法,可以找到其他的例子:「Card + 片」 變成卡片,「Car+車」變成卡車。


荷蘭豆顧名思義與荷蘭有關。根據臺灣清代文獻,《臺灣志略》(1738 年)說:「荷蘭豆如豌豆然,角粒脆嫩,清香可餐。」《重修鳳山縣志》(1745 年)說:「荷蘭豆,種出荷蘭,可充蔬品,其色新綠,其味香嫩。」豌豆原產於地中海及西亞,說在十七世紀由荷蘭人引進台灣,也是合理。


臺語稱荷蘭為 hô-lân,荷蘭豆的臺語發音有huê-liân-tāu、hoo-lian-tāu,接近「荷蘭」的音;另有hô-lîn-tāu、hôo-lin-tāu、hû-lin-tāu, 接近「荷仁」的音。

 

本文摘自貓頭鷹出版《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全球美食天堂台灣,代表性小吃多不勝數:
蚵仔煎、滷肉飯、珍珠奶茶……
但你想過這些美食是怎麼來的嗎?
它們的名稱又有什麼特殊意涵?
本書作者透過大量蒐集的資料與滿滿的好奇心、聯想力,
帶領讀者展開一場精采的百年美食文化考察之旅。
文章資訊
作者 曹銘宗
刊登日期 2016-12-16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