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檔案大公開!哈瑪星填海造陸、防疫重地、酒吧一條街……關於高雄港,你或許不知道的三件事

2020-10-23

這幾年,高雄最火熱的旅遊景點,大概就是愛河以西的高雄港邊地區,包含哈瑪星、駁二特區、老堀江一帶的鼓山和鹽埕區。男女老少、國內外觀光客造訪高雄,勢必都要到此一遊,在哈瑪星迎著海風騎單車,在老堀江品嚐小吃、造訪復古咖啡廳,或在散發濃濃文藝氣息、繽紛活潑的駁二漫步拍照。

 

近年,高雄市政府推動包含「興濱計畫」在內的諸多歷史街區復興計畫,希望活化這座城市過去與山、與海、與港口、與鐵路、甚至與街道息息相關的記憶,讓現在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抑或造訪的遊客,和這座城市建立更深層的連結關係。


在地人或遊客到這一帶玩得盡興而歸之餘,或許並不知道這裡的繁榮,和高雄港之間有些什麼有趣的過往,像是哈瑪星為何被稱作哈瑪星,或是高雄港與 Covid-19 的防疫時事又有著什麼密切關係,以及七賢三路怎麼會有熱鬧的酒吧街…這種種疑問,都是學校不會給答案,卻是值得好好發掘的,關於高雄的在地故事。


1960 年的高雄港(Source: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檔案)

1. 100% 因港而生,沿海造陸而來的哈瑪星

高雄港可以說是高雄現代化的起源,而哈瑪星地區,就是隨著這整個城市現代化歷程而生的地區。怎麼說呢?我們得從築港開始談起。


哈瑪星位於高雄鼓山區,涵蓋範圍大致是五福四路底鐵路平交道以南,一路向南延伸到高雄港邊,打狗鐵道故事館和西子灣站以西,至西子灣洞口和第一船渠所圍出的地理空間。


一整片哈瑪星地區,西邊靠海,北邊則倚著壽山,其實都是日治時期為了修建打狗港,填海造陸而成的新生地。1908 年,臺灣總督府為解決打狗港貿易量大增而衍生的輸運問題,擬定築港計畫,開始進行第一期築港工程,疏濬港口、興築碼頭、充實海陸聯運設備等,擴大港口腹地與市街用地。1912 年進行第二期工程,陸續增設防波堤、濬深外港航道、港口寬度及水深、填築港口新用地,讓更多的大型船隻得以入港,並增添相關的港口設備。


1920 年,「打狗」正式更名為「高雄」,1924 年高雄升格為市之後,發展突飛猛進,1937 年第二期築港工程完成,高雄港由傳統港口逐漸轉變成為現代化港口,築港工程的進行,為高雄港市帶來巨大轉變,更帶動現代化的契機,港區周邊許多產業因應而生,如酒精、水泥工業、罐頭製造業等,在第一期工程完成後,已開始進駐設廠,1930 年代因應南進政策所推行的工業化計畫,煉鋁、煉油、鹼業、硫酸錏、肥料、軋鋼造船等工廠,相繼設立,使得高雄化身成為當時全臺重化工業中心。


當時,靠近港邊有一條鐵路直通漁市場與港口,日本人稱為「濱線」(Hamasen),臺語發音近似「哈瑪星」,人們便開始稱這個繁榮的地區為哈瑪星。


日治時期打狗築港的計畫圖(Source: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檔案)

當時鐵路是最先進的交通運輸工具,換句話說,高雄港不只成為重要的國際大港,也躍升臺灣海陸聯運的現代化旅運、倉儲及工業專區,而濱線鐵路周邊的人潮,也為港口帶來滾滾商機。


因此可以說,築港工程帶動整個鼓山、鹽埕區的發展,沒有一、二期築港工程,這兩區今天可能還是一片沙洲、鹽田與魚塭。而哈瑪星地區的繁榮,也提升並鞏固了高雄作為南方重點城市的地位。


在築港工程帶動下,高雄港市成長快速,但太平洋戰爭期間,盟軍猛烈空襲高雄港,造成港區碼頭、倉庫、設備嚴重損壞,被炸沉及日軍自沉的船艦嚴重阻礙航道通航。高雄市區也遭受重創,直至戰後才慢慢地復原。昔日高雄市的興衰起落,完全與高雄港的發展緊密相關,因此,高雄港堪稱是「高雄市的生命線」。


二戰末期美軍轟炸臺灣重點城市,對高雄港的建設進行詳細的調查。圖為大黃蜂號航艦任務報告(Source: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檔案)

2. 沒有機場的年代,港口就是防疫前線

2020 年全球被 Covid-19 疫情所籠罩,臺灣以防疫模範生之姿站上國際舞台,防疫成功著實不易。事實上,臺灣早在日治時期就展開建置防疫機制了!


1899 年,臺灣以日本國內公布的「海港檢疫法」為基礎,發布「臺灣海港檢疫規則」,緊密結合警察系統、公醫制度,執行來臺船隻檢疫工作。如果船隻於航海中出現因傳染病死亡者,或來自疫區,或曾與受傳染病汙染的船隻接觸時,就必須於白天懸掛檢疫黃旗(Q 字旗),提醒其他來往船隻及港方,夜間則須閃爍紅、白二燈,以示警戒。至於在港邊接受檢疫的船隻,若被認為需要停留觀察,則必須停在港邊數日進行消毒。霍亂、鼠疫、黃熱病等不同傳染病,規定需要停留的時間皆不同。這樣的檢疫方式是不是聽來有些熟悉呢?就好像現在國人搭機搭船返臺需要經過隔離檢疫一樣,直至今日,港口依舊是臺灣的重要防疫關口。


黃色的Q字旗(Source: fetchinketch

最初,只有臺灣北部設有基隆港檢疫所。1911 年中國東北鼠疫爆發;1916 年,東亞各地發生霍亂疫情,官民多次請求設置常設檢疫所,臺灣總督府才於同年將打狗港指定為「臨時海港檢疫港」,1924 年才正式改制為「高雄州港務部」,成為常設性且依規定執行海港檢疫任務。


戰後 1946 年,臺灣首宗霍亂疫情出現在基隆,雖然疫情在基隆很快地被控制住,但隨即在臺南出現大規模感染,並迅速擴散至鄰近城市,高雄市便是其中之一。這場霍亂疫情引起民眾恐慌,也出現了許多請求當局改善臺灣防疫措施的呼籲。



戰後霍亂、鼠疫再度傳入時,臺灣省參議會呼籲重視及改善檢疫工作
(Source: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檔案)

當時高雄市政府落實疫苗注射,在公車站、火車站、碼頭設置檢疫站,派遣醫療人員對搭乘火車、公車、輪船的旅客逐一進行檢查,若一旦發現疑似霍亂患者,立刻進行隔離治療並通報。相較臺南當時的慘況,高雄市採行的各項防疫措施更有效地遏止疫情的擴散。


在那個還沒有民航飛機場、港口貿易往來頻繁的年代,港口檢疫工作,就是臺灣阻絕疾病境外移入的第一道關卡,正因為港口防疫做的確實,成功阻絕從境外傳入的各種流行病,並大幅改善公共衛生。

 

3. 正宗美式Lifestyle,就從港口來


1966年來臺度假的美軍(Source: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檔案)

1950 年代開始,受韓戰、越戰的影響,美國為穩定東亞情勢,派出第七艦隊協防臺灣,美軍經常停靠高雄港、基隆港進行補給維修,港區旁因此出現許多餐廳酒吧,接待前來臺灣補給維修或下船渡假的美國士兵。


越戰期間,每年平均大約有二到三萬名美軍搭機或乘艦來臺渡假,許多人看準美國大兵的消費力,紛紛在鹽埕開設美式酒吧,七賢三路上的酒吧最為密集。原本日治時期以茶樓、酒館為大宗的七賢三路,70 年代全盛時期,整條街美式酒吧數量高達 33 間,吧女超過一千人。



1966年來臺度假的美軍留影(Source: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檔案)

當時著名的酒吧有夏威夷、好萊塢、美利堅、紐約、五月花、夜上海……,美軍與吧女談情說愛的故事不少,有結為連理終成眷屬,卻有更多的是吧女目送美軍離臺的悲淒身影。現在七賢三路上的綠洲西餐廳,就是從 1968 年開始經營的指標性餐廳,廚師曾在美軍俱樂部服務,至今仍保存當年的味道。走過半世紀,菜單上依然可看到沙拉、濃湯、牛排、炸雞等,如實重現過去美軍在港邊休閒享受的城市記憶。


1975 年後,越戰停火、臺美斷交,美國士兵酒吧尋芳的身影,自此消失在七賢三路。現在七賢三路雖已不若以往熱鬧,但美式酒吧帶來的產業基礎,使得七賢三路至今依然是高雄酒吧的一級戰區,只是褪去五光十色的異國風情,觀光客如今都是帶著品嚐好酒、品味美食的心情前往。


想要經營酒吧賣酒,得先向菸酒公賣局申請許可證
(Source: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檔案)

高雄港精神,持續驚艷百年

沿著美軍酒吧一線一路,我們走到駁二藝術特區,這個曾經衰敗的臨港線舊鐵道倉庫,近年搖身一變成為文藝聚集地,也是人人爭相前去的「大港開唱」所在之處。


大港開唱這個音樂祭,2010 年起在駁二藝術特區重新舉辦,結合「大船入港」的意象,融合高雄港船隻入港及出港的聲音素材,讓「海港」成為音樂祭的核心概念。根據主辦單位表示,大港開唱的精神就如同這座海港城市一樣,曾歷經高峰與谷底,但仍堅持不放棄的信念與勇氣,繼續往前邁進。時常聽來自高雄的朋友稱自己是港邊的孩子,猜想,他們一定知道海港之於高雄,高雄之於臺灣又是什麼樣的存在。高雄港曾是臺灣面向世界的窗口,現代城市的起點;這座港口和這座城市,都曾歷經興衰起落,不過,只要海港城市的精神持續存活在高雄人的心中,這座城市就會繼續以另一種新的美麗姿態,再次驚艷臺灣和世界。
 

(本文作者為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本文與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合作刊登
參考資料
  1. 陳奕齊,《打狗漫騎:高雄港史單車踏查》(臺北市:前衛出版,2015)。
  2. 黃于津、李文環,〈日治時期高雄市「哈瑪星」的移民 與產業——以戶籍資料為主的討論〉
  3. 衛福部疾管署,〈堅持的力量,台灣檢疫二甲子,1896-2016〉
  4. 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展覽,醫療衛生史篇》
  5.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戰後台灣的霍亂防治1945-1947》
  6. 梁瓈尹,〈國家與檢疫:日治時期臺灣海港檢疫制度之研究〉 
  7. 莊祐端, 〈戀戀鹽埕風華〉,BiosMonthly
文章資訊
作者 周品華
刊登日期 2020-10-23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動港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