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非普通三國】蜀漢三大軍師告訴我們的向上管理術

普通人 2019-12-16

三國之中的曹魏和孫吳,這兩個國家的崛起多少帶有家族的庇蔭,而蜀漢的發跡則是完全從零開始,過程也最具戲劇性。


嚴格說起來,蜀漢的創建者劉備不算什麼貧苦人家,少時有親戚供其讀書,身上還流有一點漢室血脈可以拿來說嘴。但即便如此,比起曹操有個權傾朝野的宦官祖父,孫權也在父兄已奠定的基礎上發展,劉備的身家背景不過是九牛一毛。


劉備的政治生涯初期雖有兩名神級戰將關羽、張飛跟隨,之後又得到麋氏兄弟的金援,還娶了他們可愛的妹妹,卻始終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固然劉備的人生上半場曾打出幾記好球,然而總體而言仍是失分多過得分。


兜兜轉轉二十餘年,步入中年的劉備,終於在荊州遇見了曠世奇才「臥龍」諸葛亮,再加上當地名流「鳳雛」龐統,以及原先在蜀主劉璋底下任事的謀士法正。這三人被後世譽為成就蜀漢偉業的三大「軍師」,在他們的輔佐之下,劉備的政治事業就此一飛沖天,與曹魏、孫吳鼎足而立。


諸葛亮提出以三分天下為主軸的隆中對,為劉備擬定了一條明確的戰略方向;龐統則在劉備的入蜀戰爭出力甚多;法正則在爾後的漢中之役表現傑出,協助劉備達成了獨立打敗宿敵曹操的珍貴紀錄。


圖為位於陝西勉縣的定軍山古戰場所立之「神兵天將」塑像,描述劉備部將黃忠奇襲曹操麾下大將夏侯淵的英姿,最終黃忠成功斬殺夏侯淵,立下不世之功。

這三大軍師的才幹不分伯仲,但性格上倒是南轅北轍,然而這也得以窺見他們與劉備之間風格迥異的互動方式。


劉備無疑是個容易意氣用事的老闆,他很多時候會寧願做出當下解氣但毫無實質利益,甚至是有害的決策,正或許跟他過去白手起家,沒有經驗豐富的政治導師帶領有關。曹操跟孫權這方面則成熟許多,十分清楚妥協的必要性。


當害死曹操長子曹昂的群雄張繡投降時,曹操可以既往不咎,因為他知道主要敵人是雄踞河北的袁紹,若不與張繡和解就如同芒刺在背(關於這段故事可參照拙文【三國蜘蛛網】人妻殺手曹孟德);孫權在曹丕篡漢稱帝之時,早已是江東霸主,卻可以屈就自己向曹丕遣使稱藩,使他能專心對付來勢洶洶的劉備。


當然劉備上半輩子奉行著「打不贏就逃、逃不了就降」的準則,某程度上也算是能屈能伸,但那是他實在無能為力。如果當下劉備自認有足夠的籌碼,他總是會選擇一條最讓自己舒心的道路。


劉備這項人格特質,正是諸葛亮最拿他沒辦法的地方。即便劉備曾經說過他與諸葛亮的關係是「如魚得水」,但實際上兩人的交流時間並不如想像中的多。諸葛亮最主要的任務是負責填補劉備的空缺,不是代表劉備出使交涉,就是在劉備在外征戰時,留守本營進行資源調度。


在正常的情況下,諸葛亮沉穩節制的處事態度,可以將劉備陣營的能量有效集中並導向正軌,可是一旦出現重大變故,面對容易被情緒影響的劉備,諸葛亮通常只能以無法為有法。


當劉備得知荊州被孫權奪去、關羽蒙難的消息時,盛怒之下堅持出兵伐吳。諸葛亮清楚明白此舉不智,只是默默地準備著劉備於夷陵大敗後的補救措施,不作無意義的勸阻。事後諸葛亮道出了「法孝直(指法正)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的感嘆。

 


夷陵之戰的失敗,令蜀漢元氣大傷,悔不當初的劉備在白帝城鬱鬱以終,留下一個爛攤子讓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圖為位於重慶奉節白帝廟的託孤堂雕塑。

從諸葛亮的話語中,得知另外一位軍師法正,才是真正有辦法制止劉備暴走的人;就算不行,法正也能將戰爭所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論個人素養,諸葛亮無疑是高風勁節的典範,而法正就比較為人所詬病。當法正因助劉備入蜀之功而掌握大權時,就開始清算過去曾經得罪過他的人。這種「以牙還牙」的性格雖然狠毒,但就是很對劉備脾胃。


在劉備親自率軍攻打漢中時,有次曹軍的攻勢凌厲非常、箭如雨下,戰況明顯不利於劉備,但劉備已經打出火氣,越是打不過越要打,周遭將領見到主公已經「喔氣氣氣氣氣-」,也不敢再多說。此時法正突然衝上前去,試圖用身體來為劉備擋箭。


「既然老大你都不要命打前鋒了,那我這作小弟的怎麼能不尬廣跟上呢?」劉備見到法正比他還狂,一時火氣全消,只得摸摸鼻子宣佈撤兵。


若說諸葛亮在劉備陣營的角色是穩住陣腳的定海神針,那麼法正就是不淋漓盡致不痛快的助燃劑,劉備的意志不但貫徹執行,還要加碼大方送。比起諸葛亮的凡事淡定,法正的不瘋魔不成活,或許更讓劉備有種剛吃完麻辣鍋的痛快。


相較於諸葛亮跟法正直拳對決的應對風格,龐統的方法就顯得很有技巧性。


劉備取得荊州南部四郡後不久,便受到劉璋的邀請入蜀,領兵駐紮成都北方的葭萌關,協助抵禦漢中張魯的攻勢。當時劉備早已在劉璋內部佈下眼線,只要等到時機成熟,便可以一舉將蜀地拿下,完成隆中對最重要的階段性任務。


只是劉璋好意邀請,有吃有喝又有獎抽,結果還要反倒打人家一耙,搞一回「寄生上流」。向來講江湖道義的劉備,過不了心裏那關,因此他以「初入他國,恩信未著」作為拖延的理由,遲遲不能下定決心。


正當劉備猶疑掙扎時,突然傳來了內應走漏風聲的消息,劉璋對劉備的態度開始生變。前有張魯、後有劉璋,劉備頓時陷入腹背受敵的險境。其時龐統擔任劉備的隨行參謀,他非常清楚不能在這樣拖下去,勢必要趕快有所行動。


龐統沒有直接給予劉備建議,而是出了一道選擇題。


「現在我給主公三條計策,上計是連夜趕路直取劉璋,擒賊先擒王;中計是假意表示荊州發生事故必須返回,鄰近的白水關守將得知後,基於禮節必會前來送行,我們可趁機殺掉他們、奪取白水關,穩住陣腳後再來徐圖蜀地;下計則是立刻退守荊州,再思考如何進行下一步。主公請作答!」


很顯然龐統提出的中計,內容比起上計和下計更加清楚仔細,也符合現實情形,這意味著龐統內心也認為中計為最佳解。然而以品評人物聞名於世的龐統,自然了解劉備的脾性,與其要跟他推銷或是用激將法,不如請君入甕,用風險極高的上計和沒出息的下計,來凸顯中計的可行,結果劉備當然中計,選擇了中計。

 

 

在龐統的推動下,劉備果然順利奪取白水關。劉備一時志得意滿,大開宴席犒勞將士。龐統見劉備此舉,只冷冷地說了一句:「攻打他人的領土還如此開心,這似乎不是仁義的行為吧?」


劉備聽到龐統此言,不禁惱羞成怒,立即將龐統給轟了出去。過了一陣子,劉備冷靜想想覺得剛剛有點失態,於是又將龐統給請回來,龐統也沒當回事,繼續開心地吃吃喝喝。


「剛剛發生的事情,你覺得是誰的錯?」劉備對龐統問道。


「兩個都有錯。」龐統說完,劉備當場開懷大笑。


諸葛亮面對劉備的方法是「拉,但不會使勁拉」,法正則是「推,還要推到你怕」,而龐統兼取兩家之長「先推後拉,再推再拉」。這已經昇華到藝術層次的組合技,不僅達成入蜀的目的,也點醒了劉備莫忘初衷:今日使用不仁義的手段是不得不為,往後必須肩負著更大的責任來償還。


不久後,龐統不幸戰死沙場。他與劉備的相處不過數年,因此互動不如諸葛亮長久,亦不如法正深刻。不過幸好歷史留下了這段君臣佳話,讓後人見證了龐統的智慧。

《三國演義》描述龐統帶兵行經落鳳坡時遭遇奇襲,因而殞命,用地名與他的綽號「鳳雛」相互呼應,而事實上龐統是在攻打雒城時陣亡的。圖為位於四川德陽的龐統祠墓,今日所見乃清朝康熙年間重新修建的面貌。諸葛亮感嘆法正的早逝,導致無人制止劉備的失敗,但不知若當時龐統仍在世,又會用什麼樣出乎意料的手段來引導劉備回心轉意?
文章資訊
作者 普通人
刊登專欄 非普通三國
刊登日期 2019-12-16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