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博物館典藏人員工作大揭密!幫文物拍照、整理彈珠和橡皮筋,還要會 3D 列印

故事百寶箱 2021-08-25
 

對許多人來說,博物館中最重要的,非一件件各具特色的藏品莫屬;展出文物是展覽魅力所在,而具有鎮館之寶光環的藏品,更是萬眾矚目的焦點。當我們將藏品視為「博物館的心臟」時,是否曾想過那些在博物館展廳或是隱身在典藏庫房裡的蒐藏品,究竟需要哪些專業知識又是經由哪些人悉心保存呢?現在,就讓我們走進位於臺南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來看看幕後的典藏人員,究竟都在做些什麼吧!


臺史博藏品的蒐藏與保存工作由典藏人員負責,工作內容包含文物評估、藏品取得、入庫作業、編目管理、保存維護及藏品應用等面向。前期需要博物館研究人員針對物件進行調查,並與捐贈人或收藏家持續地來回溝通,從時間性、獨特性、珍稀性、時代意義等指標綜合評估物件的價值。


當物件確定入藏,就會著手將物件安全地運輸回館內,並在物件抵達博物館之後,為物件建立專屬的編號與紀錄藏品的狀況,包含拍攝檔案照片、基本資料登錄及保存狀況評估等資訊,可以說是為藏品量身定做身份證與體檢報告。完成以上的登錄作業之後,物件就正式成為博物館的藏品了。


不過,藏品登錄作業只是一個開端,藏品進到博物館典藏管理系統,緊接著要考量在庫房時需要如何保存。臺史博的藏品約 14 萬餘件,種類非常的多元且材質各異,其中,有些藏品的典藏經驗太過特別,讓見多識廣的典藏人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考驗著他們的應變能力及智慧。


本篇文章特別邀請到負責處理文物入藏整理的黃瀞慧研究助理,與負責數位化及加值應用的杜偉誌約聘研究員,就讓我們來看看臺史博的典藏人員們曾經遇過什麼樣有趣的典藏經驗吧!


杜偉誌研究領域為文物數位化及藏品活化加值應用(左)、黃瀞慧研究領域為藏品管理(右)(Source:陳旭志攝)

童年記憶的彈珠和橡皮筋跳繩、完整的狐狸圍巾、整理不完的流蘇

物件在入庫前需要進行狀況及攝影紀錄等入庫前置作業,內容包含編號、除塵、秤重、尺寸丈量、掛牌、拍照等。問題來了,現在放在典藏人員眼前的,是一件裝滿 317 顆彈珠的玻璃罐,難道每顆彈珠都需要編號嗎?


典藏人員透過編號的設計,區分出藏品的主、部件,將玻璃罐及彈珠視為1組藏品,並且把玻璃罐及彈珠分別設為部件,把 317 顆彈珠的資訊附註在描述內。如此,在管理上就相當清楚。


憑藉典藏人員豐富的經驗, 才能變通拍攝方式,完成 317 顆藍晶玻璃彈珠入庫前置作業(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04.028.5082.0002

正如前文提過,典藏工作當中十分重要的即是替藏品做攝影紀錄。可以想見的是,在進行攝影紀錄時,究竟要如何擺放才能固定這 317 顆彈珠,不至於陷入大珠小珠落地彈的崩潰處境呢?工作人員後來想到,可以在無酸紙板上用小刀劃出十字割痕,讓一顆顆彈珠就著割痕的位置排列,這樣不僅能固定位置,還可以變換拍攝的角度。依據每件文物的特性,變通拍攝的方式,仰賴的正是典藏人員累積的經驗與靈光一閃的巧思。


除了孩童時期常見的彈珠,橡皮圈也是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小孩會將橡皮圈相扣形成跳繩遊戲的繩子,是過去常見的童玩。但是,若橡皮圈在入藏的時候已經劣化糾結而無法再使用,在典藏工作上也會面臨沾黏及保存不易等問題。儘管博物館庫房的環境可以延緩老化,但如何整理及登錄軟趴趴且沾黏的橡皮筋仍是一大考驗。


橡皮圈繩因為橡皮硬化、多處沾黏、斷裂,只能盡可能維持原貌整理。(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10.019.2256

還有一件狐狸圍巾令許多工作人員難忘,這件圍巾是由完整的狐狸皮製成,並且保留了頭部、四肢及尾巴,見證了日本時代的婦女衣飾。由於動物的毛皮非常容易脫落或是發霉,所以保存措施及維持庫房環境的穩定相對重要。除此之外,定期檢視藏品的存放狀況及保養也是工作的一環。例如,為了保持機器腳踏車的使用功能,必須將輪胎維持在適當飽滿的狀態,並定期檢查。另外,館藏的部分槍枝也因為管制規定,每年都要配合警察局管理,甚至 2 年就得更換執照。


狐狸圍巾因為完整保留的動物的頭尾與四肢,栩栩如生,工作人員調件時,多少感到害怕。(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15.050.0002)   
依「槍砲彈藥刀械許可及管理辦法」,警察1年2次定期來訪檢查燧發槍,還需每 2 年更換執照。(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04.028.6058

然而保存困難,只是藏品入藏的第一個難關,接下來還有許多需要典藏人員煞費苦心的工作,例如藏品的拍攝,時常需要利用現有的空間,臨時應變拍攝的設置。以「光彩繡莊製頭旗」為例,光彩繡莊是臺南的老字號繡莊,在他們所捐贈的織品文物之中,就屬這面頭旗的尺寸最大。頭旗長達 472 公分,寬度 133.8 公分,足足有 10 公斤重,配有許多流蘇裝飾,大大增加了藏品拍攝的困難。


光彩繡莊製頭旗,長 472 公分,寬 133.8 公分,重 10 公斤(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15.042.0002

拍攝時不僅需要足夠的空間放置,而且要有足夠的對焦距離才能將整面旗子拍攝進去。於是,攝影師利用庫房內預留的空間,從二樓高的空間拍到樓下平放的頭旗。過程中需要很多工作人員協助將旗子攤開並一個個整理流蘇,相當耗費時間。


除了要謹慎小心,更要心存敬畏

典藏人員接觸藏品需要謹慎以對,以免發生意外傷及藏品。有部分的藏品更是需要「特別」的謹慎對待,例如這件木雕保生大帝神像。曾有委外的工作人員在進行木雕保生大帝神像整飭作業的期間,因為不禮貌的對待,而感到身體不適,甚至有流眼淚及發抖的現象。這個情形在更換團隊後依舊發生,於是臺史博只好請師傅進行退神及相關的科儀,並強化敬畏態度後便減緩,鮮少再發生類似的事件了。


曾發生整飭作業的工作人員有身體不適的情形,爾後持續強化應以敬畏態度對待宗教類的藏品(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05.008.1767

也曾有體質較為敏感的工作人員在巡檢庫房時經過紅眠床,發現有位阿嬤坐在上面。入藏的評估人員於是聯絡捐贈者,發現原來當初在捐贈時家屬忘了告知在天上的阿嬤,讓還眷念著自己生活物件的阿嬤隨著紅眠床一同到博物館來。


博物館也曾入藏過冥居,取件過程中,也因無形的力量造成工作人員的不適。這些經驗,讓典藏人員仍會提醒新進的同仁,在進行相關工作時,告知一聲以示禮貌及尊重,是與祂和平共處的好方式。

 


流落在外的文物終於返家

雲林大埤鄉北鎮村鎮平福德祠原為館內常設展的展件,有次臺史博收到該廟總幹事投書表示這是他們遺失的土地公廟。後續館員與福德祠的人員聯絡並場勘,了解到當時有失竊的報案紀錄,廟方還表示屋脊的斷裂處是當年被牛車撞斷的,而且臺史博所收福德祠的基座及香爐並非原件。館員也表示當初福德祠入藏組裝時便察覺凹槽有異,卻找不到原因,經由廟方的解釋才豁然開朗。


有鑒於福德祠對於村里的重要性,加上尊重地方的宗教祭祀活動,幾經討論決議註銷藏品身份,回歸地方。廟方也主動向臺史博提出保存維護計畫,不但增建更大的福德祠廟體以保護原廟,村里間也為了迎回福德祠特別請藝陣表演,並邀請館員一起回雲林吃辦桌。


雲林縣大埤鄉北鎮村鎮平福德祠曾遺失此座土地公廟,輾轉經臺史博入藏,並妥善保存,現已歸還回原鄉(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無獨有偶,臺南興濟宮保生大帝神禡木刻版,同樣被興濟宮廟方發現是過去流落在外的物件。早年臺南興濟宮每逢祭祀活動時,都會由廟方分發此木刻版所印製的版畫給信眾帶回家保庇祈福。經過協商之後,廟方同意將原件保留於臺史博,臺史博利用 3D 掃描技術和 CNC 加工方式,透過仿舊上色製作展示教育品;另外,選用松木作為板材,製作為展品提供給廟方進行展示,廟方以藝陣及扛轎的方式將該木刻版歡喜迎回興濟宮。臺史博同時也提供圖檔給廟方,可以進行印刷及教育推廣活動。


除了上述的案例之外,新竹周宅男祖宗泥塑像與冬夏帽組,經塑像的後人發現為失竊物件;原所有親屬還留有原本供奉時的照片,並表示配件的鏈子及椅子是後來配的,原件還保留在家中。臺史博運用 3D 掃描技術將祖宗像建模,以數位的方式修補缺損處,並且特別將手腳分開建模,因為原本的人像四肢是分開的。另外,有鑒於頭髮細節無法使用 3D 列印呈現,典藏人員將模型之頭殼進行開洞,未來可以用工藝技法重新植入真髮。由於親屬希望能再以傳統工法,重新製作泥塑的祖宗像,進行供奉,臺史博同意商借 3D 列印的仿製品給傳統匠師進行參考。


民眾摸得到的藏品,想讓人帶回家的精美仿製品

博物館的教育推廣活動多元豐富,尤其以手作或是操作教材的體驗最受民眾歡迎。以木製榨汁機為例,典藏人員將日本及清朝時期的榨汁機進行復刻,一方面可以供研究人員參考,另一方面民眾則可以體驗榨汁的感覺,也能得知不同時期的榨汁機設計。


復刻日治時期的榨汁機,可以讓民眾實際體驗(Source:陳旭志攝)

磚燒福德正神模具原為因應大量製作神像而設計的外模。典藏人員透過 3D 掃描建模技術,將模具掃描後,把原來模具磨損的細節進行數位修復,再以 3D 列印技術輸出縮小版的模具。更進一步以模具開發擴香石翻模的教育推廣活動,讓民眾可透過手作體驗,將實用的紀念品帶回家。


磚燒福德正神模具(Source:陳旭志攝)

近年來,臺史博發展 3D 建模技術的數位應用,在展示上有別於過去的平面展示,可以使觀眾有更好的視覺觀賞體驗;同時也可以應用於文創商品及教育用品的開發,如提供觸摸體驗的教育用品或是製作扭蛋公仔;另外,也能應用於數位修復,例如將立體的藏品建模,以軟體計算模擬應力分析,有助於文物保存及修復工作的執行。


又如虎爺及木製的糖塔模子的應用案例。將 3D 列印的虎爺上色,搭配藏品的資訊,再以扭蛋的形式包裝,透過展示教育活動便可以吸引大小朋友,滿足大家蒐藏的慾望;木製的糖塔模子是現今已難得的祭祀用品製作器具,透過 3D 列印便可以還原出翻模之後糖塔的外觀。


超級可愛的虎爺仿製品(Source:陳旭志攝)

最後,帶大家來看一件 3D 列印模型,從外型來猜猜這是什麼生活常見的物品?想知道答案的話,不妨連上臺史博的〈典藏網〉一探究竟,經由藏品檢索查詢登錄號來認識這件有趣的藏品吧。


猜猜這是什麼家中常見的生活物品
(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02.004.0125

與人連結的博物館精神

人類生活型態轉變得愈來愈快,吸收新知及娛樂消遣的管道也一直在更新,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需要與時俱進才能持續地與人連結,這也使典藏人員練就出一身允文允武的好功夫。


隨著博物館學門及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典藏的目標已不再是僅限於藏品的保存與管理,反而是透過多元的手法,以更為活潑、多樣地方式輔助博物館的展示設計、教育推廣及藏品研究等目的用途。下次前往博物館時,除了讚嘆精美的展品外,也別忘了在心中感謝這些幕後典藏人員的細心照護,並將這份對文物的喜愛之情,繼續傳承下去。

 

本文由故事編輯部與臺史博典藏網藏品故事百寶箱共同製作。

(本文作者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文章資訊
作者 蔡秉文
刊登日期 2021-08-25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