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公元前 770 ∼前 221 年
西施位居「中國四大美人」之首(至少時間排序上是如此),以她作為這本書的書寫起點,是很恰當的。事實上,西施的故事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古早、最正典版本的《色,戒》。故事充滿戲劇性—一名「素人正妹」,因為她的美麗和一股愛國熱誠,意外捲進了春秋戰國時代吳、越爭霸的歷史漩渦。不過,這裡得首先解決「歷史上有沒有西施這個人」這個嚴肅問題。
有一派懷疑論的學者認為「歷史上並無西施其人」,主要依據是嚴肅史書如《左傳》、《國語》、《史記》裡都沒有提到西施的名字或她的故事;但先秦諸子著作如《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裡,都有西施的名字和相關記述。
至於一些地方性史書如《吳越春秋》、《越絕書》裡,西施不但有名有姓,而且故事內容十分豐富、精采⋯⋯經過歷史流變,「增刪潤飾,改寫修訂」,而成今天我們熟悉的故事版本,後世有關西施的書寫和影像作品,主要都是從這裡來的。
故事起源於春秋末年,吳國(今江蘇省南京、揚州一帶)國主夫差,在楚國投奔過來的大將伍子胥協助下,於公元前四九四年(即句踐三年)攻破越國(主要在今浙江省諸暨、東陽、義烏和紹興周邊),為戰敗傷重而死的父親闔閭報了仇。越王句踐(亦寫作勾踐)投降。伍子胥力主滅了越國,但越國大臣范蠡建議句踐主動到吳國當人質,以安夫差之心,另一方面派大臣文種用財寶賄賂吳國太宰伯嚭。
《國語.越語上》記載:「(文種) 請句踐女女於王。」
「女女於王」,意指句踐把女兒獻給夫差,但她是否就是越國「美人計」裡的本尊,不得而知。《吳越春秋》記載,「美人計」的具體計畫大約出現在公元前四八七年前後。句踐君臣都認定夫差好色,於是找來民間美女西施、鄭旦獻給吳國,以魅惑夫差(過程跟李安版的《色,戒》有點像)。
這個故事經過後代潤飾,充滿劇戲張力—關鍵的「無間道正妹」,是范蠡從民間發掘的。這時候,中國史上最傑出的「絕色女間諜」西施出場了。西施其實不姓西,她姓施,名夷光,是浙江諸暨一帶人氏。諸暨苧蘿山下有東、西兩個村子,村中的人大多姓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後世稱她西施。
西施的職業是「浣紗女」。「浣」是洗滌的意思,「紗」是當地產一種叫苧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纖維可用來織布。成語「沉魚落雁」中的「沉魚」,就是在這時候發生的;意指當她浣紗時,水裡的魚看她長得太美了,都羞愧得躲到水底去(奇怪,魚的審美標準怎麼跟人一樣)。
唐代詩人王維〈西施詠〉如此描繪:「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為西施的形象和「飛上枝頭」的經歷作了最經典的詮釋。
人生際遇真是很難說,也說不好。瞧,西施正凝思,或許東施正在畫面外效顰呢!
西施是「正妹」無庸置疑,她的名字也成了後世「正妹」的代名詞。不然為什麼後來賣檳榔、賣豆腐的「正妹」都叫「西施」,而不是「飛燕」或「玉環」?
不過,在媒體不發達的那個年代,「正妹」若想出道或成名,仍不得不倚賴一雙靈敏的「包打聽」耳朵和審美慧眼。這時候,中國史上最古早、也可能是最傑出的「搜正妹達人」—范蠡出場了。
范蠡是一名擁有多項傑出才能的古代 CEO,既是數一數二的「造王者」(Kingmaker),也是「造星者」(Star-maker)。若生在今天,他也絕對會是個 PTT「表特」(Beauty)版的超級版主及明星經紀人。
范蠡找到西施後,曉以大義(或者再許以星夢),將她祕密培訓三年,然後送到夫差宮裡去。跟她同時受訓及入宮的,還有一名叫鄭旦的搭檔。《越絕書》記載:「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獻之於吳王。」但有關她的記述太少,重要性被大大降低。
與此同時,在吳國當人質為夫差駕車及養馬、表現極度卑下的句踐,終於取得夫差信任,兩年多後被釋放回國。接著美人計奏效,夫差完全放鬆了對句踐的戒心,還殺了為規勸而經常頂撞他的伍子胥。
句踐則臥薪嘗膽,經過十多年的休養生息、養精蓄銳後,於公元前四八二年,趁著夫差北上跟齊、晉爭霸、後方空虛的機會,進攻吳國,俘虜吳國太子。公元前四七三年,越軍圍困吳國都城,夫差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