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夾縫中的異音:浪潮退去,臺灣的第三勢力何去何從?

2024-11-07
臺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涉貪遭裁定羈押後,對第三勢力造成致命一擊,泡沫化危機迫在眉睫。「第三勢力發展興衰研討會」邀集時代力量、臺灣民眾黨、綠黨、臺灣基進、社民黨、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等政黨代表,針對第三勢力政黨的發展與未來進行探討。
(Source:時代力量)

在臺灣解嚴後,政黨政治逐漸百花齊放,國民黨、民進黨的對立關係亦成為臺灣政治的主旋律。國民黨自中國遷臺以來長期執政,掌控政治資源。1987 年解嚴後,民進黨在反對運動中崛起,並於 2000 年完成首次政黨輪替,成為主要在野勢力。隨著 318 運動後,許多政治明星趁勢崛起,不少新興政黨前仆後繼地創立,形成社會聲量幾能與兩黨抗衡的「第三勢力」。

 

回首十年路,起初有強人政黨一鳴驚人,出道就取得國會席次,亦有小黨嘗試結盟、拉抬聲勢。社會大眾一度期待這些新興政黨能為政治注入新活水,然而,經過多年現實的考驗後,不少民眾的支持度正悄悄流失。今年臺灣民眾黨黨主席柯文哲涉貪,遭裁定羈押禁見,光芒盡失,更是對第三勢力的致命一擊。第三勢力從臺灣政壇的希望之星化為爭議話題,未來蒙上一層暗影。

 

一系列由時代力量主辦的「第三勢力發展興衰研討會」,邀集學者、專家與臺灣民眾黨、綠黨、臺灣基進、社民黨、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以下簡稱小歐盟)等第三勢力政黨代表,針對第三勢力政黨的發展與未來進行探討,亦提供了觀察與反思的契機。
 

與大黨博弈的強人政黨

首場活動聚焦於第三勢力的現實困境,同時也暴露出臺灣政治結構僵固的危機。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教授姚人多以主持人身分表示,第三勢力其實反映了臺灣政治結構中,藍綠兩黨難以被撼動的既定狀態。這些困境使得第三勢力政黨在謀求支持、獲取政權,好能實際為民服務的路上,進退兩難。甚至,在現實中,的確能看到有第三勢力的領袖雖以「打破藍綠」為口號吸引關注,卻在政策操作上不時顯現出缺乏一致性的矛盾現象,這將引起嚴重的信任危機。

 

本場講者、政治評論員吳崑玉(親民黨代表)指出,第三勢力必然會遭受大黨打壓,但其角色並非抨擊者或監督者。比起奪權,更應該著重於「改善」應處理而未處理的社會問題,「做細部工程社會學,去填補社會或政府力量所達不到的東西」。他提醒第三勢力應極力避免成為一人專斷的明星政黨,迎來「以一人興,以一人亡」的窘境。
 

研討會的首場活動由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教授姚人多擔任主持、政治評論員吳崑玉(親民黨代表)與臺中市政府市政顧問蔡壁如(臺灣民眾黨代表)主講,聚焦於第三勢力所面臨的挑戰。(Source:時代力量)
研討會的首場活動由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教授姚人多擔任主持、政治評論員吳崑玉(親民黨代表)與臺中市政府市政顧問蔡壁如(臺灣民眾黨代表)主講,聚焦於第三勢力所面臨的挑戰。(Source:時代力量)
領袖色彩過於濃厚時,小黨易陷入分裂和自我耗損,甚至在政治光環消逝後迅速崩解。以臺灣民眾黨為例,其創黨初期以「無黨無派」的姿態吸引了大量渴望改革的選民,尤其在年輕族群中引發共鳴。然而,近年來隨著柯文哲的言行爭議不斷,以及其政治承諾往往無法兌現、立場搖擺的弊病,使得支持者也開始質疑民眾黨的真實立場。
 

臺中市政府市政顧問蔡壁如(臺灣民眾黨代表)則點出了內部協作的脆弱性。她分享親身經驗,回顧當時頂著政治光環的柯文哲,在核能議題正熱時,無能應對外部宣稱反核、內部挺核的矛盾,便陷入了集體內耗的狀態。這顯露出由強人領袖主導的風險。領袖光環或許能為小黨帶來勝券在握的好開頭,若無長久經營之道,選民凝聚力難以持久。

 

由此可見,第三勢力領袖的言行是否一致,能否切實掌握政黨的核心立場與價值,是贏得選民信任的重要因素。反之,則會削弱了民眾對第三勢力的信任,引發外界質疑面對爭議的自我調節能力。

 

另外,儘管意識形態不同,第三勢力的合作與團結是維持其影響力的關鍵。依賴「明星效應」並非長久之計。面對藍綠長期割據的局面,也應避免單打獨鬥。小黨需要在組織結構與議題回應上,深化內核、加強自身的多樣性與內部連結,並透過結盟行動樹立值得選民信賴的良好形象、強化彼此聲量,或許更能在未來穩健立足。

 

理念型政黨發展經驗與期待

 「理念型政黨」往往以推動特定理念價值為核心訴求、致力於提升社會意識。在臺灣,第三勢力幾乎以理念型政黨為大宗,即使選票數不如「大黨」,其存在卻為關注特定議題的選民發聲,同時,該勢力的支持者普遍具有理想主義色彩,期待通過不同於傳統政黨的手段推動政治改革,因而在臺灣政壇中具有特殊的影響力,也形同對於主流藍、綠政營的挑戰。


不過,從幾年臺灣第三勢力的崛起過程來看,這股理想主義的支持力量漸漸演變為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理想主義確實吸引了部分年輕族群和改革派的關注,然而另一方面,這種超然的立場與論述方式也讓第三勢力逐漸疏離了更為實際、務實的民眾需求。接下來,綠黨、臺灣基進、社民黨、小歐盟及時代力量等五位政黨代表,則分享各自的核心理念及對第三勢力未來發展的想像。

 

綠黨發言人王彥涵強調,儘管綠黨資源不足,間接導致了培育人才被大黨吸收的困境,但始終拒絕為了讓選票最大化而犧牲理念。追求性別、環境與社會正義的綠黨,願意去關照邊緣化的議題:「大黨不想做,我們綠黨願意做。」

 

臺灣基進黨堅持捍衛臺灣主權、強調國族認同,其主席王興煥主張推動臺灣政黨本土化。他表示,為確保民主政治能正常運作,未來臺灣政壇應由本土政黨彼此監督、輪替,取代訴諸亡國感的藍綠惡鬥。他呼籲,未來小黨應避免透過政治明星聚攏民粹,以免選民幻滅後反而對政治冷漠。
 

研討會的第二場活動由綠黨、臺灣基進、社民黨、小歐盟及時代力量等五位政黨代表,分享各自的核心理念及對第三勢力未來發展的想像。(Source:時代力量)
研討會的第二場活動由綠黨、臺灣基進、社民黨、小歐盟及時代力量等五位政黨代表,分享各自的核心理念及對第三勢力未來發展的想像。(Source:時代力量)
有別於其他人,倡導漸進式民主政治改革,意圖促進階級正義、勞工權益的社民黨祕書長柯乾庸從數據點出第三勢力的發展潛力。他說明,臺灣目前投票率約有六成多,藍綠基本盤穩定,第三勢力可爭取的票源通常來自 15% 左右的游離票。對兩黨失望的選民,很可能轉而投給小黨,這是第三勢力得以善用的優勢。
 

畢竟,第三勢力誕生時,之所以能在初期就獲得相對快速的支持度,大多源自於選民對傳統大黨的失望。然而,這些支持者往往是「流動選民」,其支持動機建立在對大黨的厭倦,而非對第三勢力的忠誠。選民組成的脆弱性在多次選舉中逐漸顯現,尤其是在面臨領導人爭議、政策失誤或組織內部矛盾時,這些選民轉向他黨或選擇不投票的可能性更大。

 

對於選票流失的危機,未來應該怎麼做?要穩固流動選民的支持,或許第三勢力不能只反覆呼籲理念,而是需要能具體回應選民需求的政策工具。

 

提倡青年參政、性別平等,格外著重人權議題的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指出,小黨需在追求聲量與深耕議題間取得平衡,積極回應新興選民的需求,並嘗試走向集體領導的決策機制。致力於提升女性的政治參與,並透過社區組織推動政策改變的小歐盟,其召集人林詩涵期望未來小黨間能彼此合作,擴大藍綠之外的政治勢力,讓臺灣能走向多黨政治的未來。

 

本場交流反映出臺灣第三勢力政黨對其角色和未來發展的多元想像,也有代表提出了應具體改進的方針。首先,第三勢力若能強化自身與大黨的差異性,並發展集體領導機制,來確保決策的透明性與運作的穩定性,即可避免光環效應帶來的危機。再者,第三勢力在詮釋「理想的政治願景」時,若僅限於理念探討未免太不接地氣,也容易讓選民感到目標空泛、缺乏行動力。

 

若未來第三勢力能針對民眾日益關注的社會福利、勞動保障與房價等議題,提出具體而持續的改善政策、展現出更具執行魄力的面向,精準回應當下社會所需的改革實踐,將理念落實於可行的政治倡議,甚至提出政策擬訂的長程願景,或許足以擴大吸引基層民眾的支持,也將成為其能否長期存在的關鍵因素。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簡稱小歐盟)是在場唯一沒有政治明星的素人政黨,全力聚焦在選制及結構性改革,希望能與來自草根基層的媽媽們,共同自我培力為專業的政治工作者,成為政治參與的重要力量。(Source:時代力量)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簡稱小歐盟)是在場唯一沒有政治明星的素人政黨,全力聚焦在選制及結構性改革,希望能與來自草根基層的媽媽們,共同自我培力為專業的政治工作者,成為政治參與的重要力量。(Source:時代力量)
  

改善政黨環境的當務之急

對於流動選民而言,第三勢力的價值在於其提供一種能與既有政黨相區隔的替代選擇,但若第三勢力始終無法在實際政策中取得突破,那麼這些流動選民將會再度轉向其他可能的替代選項。若第三勢力想穩住這些選民,則需要不只是理念上的訴求,而是須透過行動證明自己能為選民創造價值。
 

論壇最後,三位講者深入探究了第三勢力政黨的未來發展,臺灣進行選制改革的必要,以及小黨未來在政治體系中的定位與挑戰。
 

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召集人賴中強心繫臺灣民主前景,他認為,改善臺灣的政黨體系是首要之務。他指出小黨的經濟與社會政策,應與執政黨有所區隔,且與會的五個政黨都應以成為立足本土的在野黨為目標,堅定捍衛臺灣主權。

 

接下來發言的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林佳和,著重於實務面向。他回顧了過去臺灣第三勢力政黨的發展高峰,並將現存的第三勢力政黨分為兩類:「強人型小黨」及應運而生的「浪潮型小黨」。他建議,小黨應發展為地方型政黨,並把握大選區,尋覓突破機會。此外,他呼籲臺灣應改變選制、擴大國會席次,讓理念型政黨有生存空間外,面對未來重大議題,才能進行具有全國一致性視野的政治溝通。
 

林佳和認為臺灣為半總統制,相較於內閣制較不利於小黨的長期發展,建議小黨應發展為地方型政黨,並把握大選區,尋覓突破機會。(Source:時代力量)
林佳和認為臺灣為半總統制,相較於內閣制較不利於小黨的長期發展,建議小黨應發展為地方型政黨,並把握大選區,尋覓突破機會。(Source:時代力量)
中原大學財法學系副教授徐偉群提醒,政黨不應僅以選票為導向,若政黨只為選票而存在,將可能步上民眾黨的後塵,釀成災禍。徐偉群堅信公共進步的價值,他指出,臺灣需要的未來政黨,應以全新角度為國家量身打造政策。他並強調,政黨的存在必須有更高的使命感,而不自囿於參與權力分配的競爭。第三勢力應著手進行時代狀態的診斷,進而評估政黨未來的政治行動及其形式,能否有效推動民主進程。
 

消亡或重生?第三勢力政黨的未來

活動最後結束於五個小黨論述其擁護的核心理念,並對第三勢力的角色提出各自的見解與期待,顯示了第三勢力在臺灣政壇的展望與抱負。
 

王彥涵強調綠黨目標是創造環境與社會正義的生活,並非僅追求政治權力,呼籲支持者投入更多資源和心力參與政治。王興煥主張中國國民黨應退出臺灣政壇,第三勢力應站穩監督位置。社民黨召集人徐雍認為第三勢力應重建信任,從地方選舉逐步提升政黨影響力,並透過與其他政黨的合作來推動更廣泛的政治發展。王婉諭強調,選制改革須依靠公民力量,第三勢力需在有限資源內選擇優先議題推進,並持續強力監督與改革。
 

浪潮退去,第三勢力的未來何去何從?透過此次研討會,各政黨在表達理念之餘,也透過交流期望打開對臺灣的影響力。(Source:時代力量)
浪潮退去,第三勢力的未來何去何從?透過此次研討會,各政黨在表達理念之餘,也透過交流期望打開對臺灣的影響力。(Source:時代力量)

系列研討會上,第三勢力的政黨領袖提出了多樣而理想化的政黨未來願景,提出許多對傳統政黨體制的反思,並呼籲以新觀點、新理念來推動社會進步。綠黨、臺灣基進、社民黨、時代力量等理念型政黨,承載了不同於主流政黨的獨特價值,關注藍綠兩黨無法顧及的議題。

 

然而,臺灣的第三勢力在政壇的地位仍處於動盪不安的階段。這些新興政黨的發展雖然帶來了一定的政治改變,但也暴露出其內在結構性問題。隨著泡沫化危機迫在眉睫,在臺灣選票至上的政治環境中,理念能否轉化為選票、甚至是政策行動?若僅作為一種理想化的改善聲音而缺乏選票支持,第三勢力在臺灣的政壇上還能存續多久?這種「改善者」的定位能否真正贏得選民的認同,並轉化為實際政策影響力?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第三勢力如何面對「流動選民」的支持危機。在此次講座中,講者談及第三勢力應如何透過政策實踐來穩定支持基礎,然而,講者所提出的策略似乎仍停留在吸引選民的口號上,缺乏具體的行動方案。

 

畢竟,柯文哲與民眾黨接連的風波,已使曾對第三勢力滿心期待的選民逐漸失望。這些第三勢力政黨該如何挽回這批流失的支持?如果缺乏具體的策略和政策回應,是否還能有效吸納、承接這群曾經期盼政治變革的選民?

 

第三勢力在面臨挑戰的同時,亦具備改革臺灣政治的潛力。如何克服自身的矛盾與局限,並真實回應社會需求,將是第三勢力未來能否長期存在的重要關鍵。若能在察覺與檢討問題後,透過深度的反思與討論,謹記前車之鑑,進一步作出大刀闊斧的改革,重拾選民的信心,或許未來第三勢力能有機會打破僵局,成為真正能捲動社會改革的政治力量。

 
文章資訊
作者 故事編輯部
刊登日期 2024-11-07

文章分類 副刊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