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惡女當道!美少女與壞母親的銀幕角力

2020-11-10

誰是銀幕上最討好的女性形象呢?我想,也許是少女。畢竟,銀幕上的少女往往美麗動人,誰會討厭少女呢?


對少女的喜好反映了觀眾的喜好,電影作為大眾文本,也無可避免地需要迎合此喜好,換句話說,也是一種觀眾與電影互相形塑的結果。而很多時候,互相形塑未必是相輔相成,而是一場角力。銀幕上的美少女許多時候都會有一個壞母親,且母女倆在銀幕上有所角力,這場母女角力的根源可追溯至古老的童話。

 

如果說,美少女必勝或獲得同情、壞母親必輸或承受憎恨的套路,從童話延伸至電影成為典型,是因為不論童話或電影都是大眾文本,都承載了投射自觀眾的價值觀,這樣的人設與劇情也就同時折射出觀眾,亦即我們,對女性的愛與慾望,或更多的恨與賤斥。


美少女與壞母親的二元對立

且讓我先從美少女及美少女家裡為何都有個壞母親說起。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是壞母親?銀幕上既然有了討喜的美少女,為何還需要不討喜的壞母親?然而,觀眾真的完全不愛看壞母親嗎?


若真如此,壞母親未必會與美少女背對背地成為童話中最典型的兩個女性角色,流傳至今,甚至從紙本躍升至銀幕。如果說,美少女是個載體,接收來自任何年齡之男性觀眾的慾望,也接收來自女性觀眾的自我投影,那麼,壞母親也是個載體,只是,她接收的不是想要得到或想要成為某人的慾望,而是不想得到和不想成為某人的慾望──排斥的慾望。


童話之所以需要反派,也許就是在於這類故事具有(暫時)成全讀者幻想的功能,而此幻想也包括幻想擺脫現實中不完美甚至令人憎恨之事物。綜觀故事中的女反派,壞母親或可算是惡女之最,畢竟母職被塑造成聖職,被賜予聖職竟未能履行的「失格母親」便成為最壞也最該受罰的女人。


童話可以說是壞母親原型(archetype)的根源之一。童話中盡是壞母親,這些壞母親卻幾乎都是後母:白雪公主、灰姑娘、被後母遺落在森林而誤闖巫婆的糖果屋兄妺/姐弟倆……後母的存在建基於生母的缺席,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童話經常以少女或兒童為主角,主角也都經常年幼喪母,喪妻的父親認為家裡必須有個女人來照顧孩子,於是再娶,接下來便是你我再熟悉不過的劇情。


糖果屋的故事(Source: Alexander Zick,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不管後母本身是否有意取代生母,父親娶她的目的都很明確──接替生母無法繼續擔任的母職。如此一來,故事開始時,生母十之八九已然去世,亦即她從未真正出現在故事中,讀者也無從得知她是個怎樣的人、是否是個好母親。由於後母出現在這個家和故事中的目的明確地與生母有關,後母不可能不被拿來與生母比較,而又因為生母已死──死者是無敵,生者永遠贏不了死者──在世的後母便永遠贏不了死去的生母。


後母每行差踏錯一次,生母便得一分。生母將後母的每項「惡行」,轉化為自己的「美德」。在生母早逝而父親再娶的這種設定中,生母必然是個好女人,而與之相反的後母則不可能不是個壞女人。這便是童話中生母與後母的二元對立,類似的二元對立也將在美少女與壞母親之間重現。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49TWD/一篇
我只想讀這篇,支持好內容
訂閱故事,可以得到什麼?
文章資訊
作者 陳穎
刊登日期 2020-11-10

文章分類 副刊
收錄專題
2020|十一月關鍵字:歷史上的反派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