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在黑暗中,需要幫助的反而是明眼人!將視覺障礙轉化為優勢的「黑暗對話社會企業」

謝易軒 2022-01-27
(Dialogue in the Dark International website)

在你的想像裡,盲人是如何度過他的一天?他們能不能使用智慧型手機?是否容易因碰撞而受傷?會很難獨自生活與旅行嗎?除了按摩,還可能從事什麼樣的工作?
 

「我是一位培訓講師兼業務,平常需要出門拜訪客戶,之前曾經騎協力車環島,還與其他視障朋友一起到日本環島旅行。」
 
幾近全盲、只有微弱光覺的林郁菁給出這樣的答案,可能讓許多明眼人(眼睛看得見的人)感到訝異,甚至羞慚地發覺,自己過去對盲人的想像實在有些狹隘。其實,連林郁菁都曾經懷疑,在全盲後等待自己的生活有多黑暗。

 

中途失明讓人生計畫大亂

林郁菁並非天生看不見,她小時候的視力極好、也沒有家族病史,卻在高中時被診斷出無法醫治的視網膜病變。她的視力從此只會漸漸退化,終將眼盲。一夕之間,原本設定好的人生路徑與計畫,隨著眼前的風景一同支離破碎,讓林郁菁手足無措,甚至曾經興起輕生的念頭。
 
即便有媽媽的溫柔鼓勵,林郁菁重新打起精神考上大學,更完成外文與國際企業的雙主修學位,期待有朝一日進入外商企業任職,但是結果並不如預期。林郁菁的視野逐漸縮小,就像在面前套了一支口徑越收越小的管子,到大學畢業時,她的可見範圍只剩下正前方。求職之際,林郁菁在履歷上洋洋灑灑列下許多工作技能,卻因為在自傳中誠實寫明視力狀況,得不到任何工作機會。就這樣,林郁菁在家中待了許多年,恍恍惚惚,不確定自己還能做什麼。
 
「當時感到很自卑,聽到弟弟妹妹聊著自己的職涯規劃,覺得那些都與我無關,是不同世界的事。」林郁菁說。
 
經歷生命的轉折與低潮,林郁菁是怎麼找到屬於自己的舞臺,過著豐富的生活?這要先從地球另一端的故事說起⋯⋯
 

置身黑暗,不代表什麼都做不到

在八零年代的德國,社會學家安德烈.海勒奇(Andreas. Heinecke)也遇上了一個與工作有關的難題:他的團隊被分配到一名視障夥伴。起初,他實在不知道應該安排什麼工作給這位新人,甚至懷疑是否還得加派人手來照顧盲人組員。確實,這位夥伴一開始舉凡吃飯、喝水、如廁、丟垃圾等每件瑣事,都需要同事的帶領與幫助。但出乎意料的是,大約第三天起,這位新人已經熟悉幾乎所有房間與物品的位置,在辦公室來去自如,工作上亦溝通無礙。開會的時候,海勒奇時常忘了新同事眼睛看不到的事實。
 

在黑暗中,需要幫助的反而是明眼人!將視覺障礙轉化為優勢的「黑暗對話社會企業」01
安德烈.海勒奇(Andreas. Heinecke)(Source: Dialogue Social Enterprise

 

預期與現況的極大反差,使海勒奇備感衝擊。他更不禁反思,過去自己是否因為不了解視障者的生活與工作模式,於是不僅限制了他們,也自我設限了?
 
於是,海勒奇開啟了一個社會實驗:把一群明眼人關進完全的黑暗中。在漆黑中,人們一開始惶惶不安,後來卻逐漸發現,在黑暗中不但仍可以完成許多事,還能激發更敏銳的聽覺與觸覺等其他感官。體驗過了黑暗,不僅讓明眼人稍稍了解盲人的世界,更容易同理與自己不一樣的人,願意與他人深度互動。
 
這個小小的實驗成果卓然,接著逐漸擴大。1988 年,海勒奇博士成立「黑暗對話」(Dialogue in the Dark),開啟黑暗中的體驗式學習,更發展出對企業、學生與社會工作者的訓練課程與工作坊。組織加入聽障相關部門後,於 2009 年正式更名為「對話社會企業」(Dialogue Social Enterprise, DSE)。這是全球第一家以社會公益為目標的營運事業體,也就是我們近年越來越常聽到的「社會企業」。如今 DSE 的「黑暗對話」(Dialogue in the Dark)工作遍及全球超過 40 個國家、近 200 個城市,帶領了超過 900 萬人體驗黑暗。
 

在黑暗中,需要幫助的反而是明眼人!將視覺障礙轉化為優勢的「黑暗對話社會企業」02
2018 年 6 月,前任以色列總統魯文·李佛林 (Reuven Rivlin) 夫婦造訪位在霍隆的「黑暗對話」(Source: wikimedia / CC BY-SA 3.0)

 

2011 年,臺灣愛盲基金會董事長謝邦俊取得 DSE 的授權,在臺灣創辦「黑暗對話社會企業」(Dialogue in the Dark Taipei),設計更多創新的黑暗體驗課程與工作坊,許多臺灣人也因此有機會潛身黑暗,領略一個「用心」去看的世界。
 

不只是個需要幫助的人,視障者也有給予的能力

進入臺灣的黑暗對話找到了獨自坐在漆黑裡的林郁菁。在志工的引介下,林郁菁收到黑暗對話視障培訓師的簡章。林郁菁回憶:「當時覺得很不可思議,視障者能當培訓師,而且要培訓的還不是其他視障者,而是明眼人,這怎麼可能?」
 
但她決定放手一試。當時還剩下一點視力的林郁菁,來到了黑暗對話,親眼見到許多站在講臺上的盲人講師,熠熠閃耀著。
 
「他們與我一樣拿著手杖,說起話來卻那麼有自信、有條理,完全看不出是視障者。我的觀念於是漸漸改變,從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到,到開始覺得,我還有不一樣的機會。」。
 
通過了培訓的林郁菁,起初上臺時緊張不已。但當課程結束,她看見學員噙著淚、點著頭,或在課後告訴她自己在課程學到很多,林郁菁終於感覺到,自己還有能力給予,而不只是一個需要幫助的人。為了推廣黑暗對話讓更多人知道,林郁菁也開始兼做業務,身體力行地證明,視覺障礙並不必然阻礙一個人的工作潛能。
 
「其實工作與收入是其次,在黑暗對話的工作最大的價值,是我得到了成就感和能夠付出的感覺。」林郁菁微笑著說。
 

在黑暗中,盲人是明眼人的老師

在許多其他國家,黑暗對話是經由政府引進成立,或以社會福利團體的形式營運,但臺灣的黑暗對話,則與在德國創始時相同,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社會企業,需要自負盈虧的營運。德國的黑暗對話打造了一座籃球場大小的黑房體驗館,裡面有公園、咖啡店與雜貨店。然而,對於寸土寸金的臺灣恐怕難以比照辦理;臺灣的黑暗對話自行設計了一系列的工作坊與體驗活動,機動性更高也更多元化,讓視障朋友充分展現他們的多才多藝。
 
「我們希望不只是解決問題,而是把議題轉化成創新的商業模式,把視障變成特色與優勢,創造與別人不一樣的東西──有趣的東西,而不是一直募款下去。」林郁菁解釋。
 
最常見的是黑房與亮房的任務挑戰工作坊。在黑房中,抹去了表情與肢體等資訊,人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專心聆聽彼此說話,有不懂的也只能開口問。這時我們會發現,不同的人對相同的話語可能有天差地遠的理解。儘管如此,因為黑暗中許多事需要多人協力完成,反而建立了連結與安全感,更在回到亮室之後深刻地留存下來。
 
臺灣黑暗對話還陸續推出企業內部訓練的主題工作坊、黑暗演說線上課程、學生溝通力工作坊、暗室音樂會、黑暗品茶會(是泡功夫茶!)、親子共遊活動,甚至也有黑暗密室逃脫遊戲等多樣性的產品。從企業高階主管、公司團隊、學生,到一般民眾與兒童,各種客群都有適合的活動能夠參與。
 

在黑暗中,需要幫助的反而是明眼人!將視覺障礙轉化為優勢的「黑暗對話社會企業」03
黑暗對話社會企業舉辦體驗(Source: 黑暗對話社會企業 Dialogue in the Dark - DiD TPE 臉書專頁

林郁菁驕傲地說:「臺灣的工作坊是全球做得最好的。」如今臺灣有許多企業的年度活動與尾牙,都與黑暗對話合作;企業 CSR 工作除了進行海邊淨灘、刷油漆外,也多了黑暗對話的選擇,讓員工體驗過黑暗後,再帶更多人去參與。而許多家長帶孩子一起進入黑暗,則讓孩子習得更多同理心;也有中途之家與黑暗對話合作,在視障老師面前,性格封閉敏感的孩子反而敞開了心房、叛逆的孩子柔軟了下來,重新與世界對話。

 
黑暗對話(Dialogue in the Dark)
電話 : 02-8772-3100
地址 : 104 台北市八德路二段174巷28號4樓

在這些令明眼人受益甚多的工作坊中,許多活動都是由視障老師親自設計與帶領──畢竟最熟悉黑暗的就是視障者,由他們來教導明眼人,在明室中看不到的事。

創造更平等的工作環境,讓視障者得以現身

立基於視障社群的黑暗對話,其社會目標除了在於幫助明眼人,也同時希冀改變社會對視障者的偏見,創造一個更友善的工作環境。
 
這與全球對於工作平等的願景相互呼應:聯合國在 2015 年針對全球在經濟、社會與環境的重要議題,宣布了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其中第八項目標是「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讓每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細則中並提到「2030 年前,實現全面生產性就業,且每個成年人都能獲得合宜工作,包括青年與身心障礙者,並具同工同酬的待遇」。
 
過去三十多載,黑暗對話一直朝向這個目標持續努力,在臺灣辛勤耕耘也已超過十年,但是離理想的目標,顯然還有很長的距離──根據伊甸基金會的統計,臺灣共有約 46,000 位視障者,但有更多的盲人因為沒有走出家門,根本不存在於統計數據,仍無聲地坐在黑暗之中。
 
「黑暗對話目前有 60 位視障老師,從原本害怕出門,到現在可以到處跑帶活動,這就是我們想要做到的影響力。」林郁菁自豪的說。
 

在黑暗中,需要幫助的反而是明眼人!將視覺障礙轉化為優勢的「黑暗對話社會企業」-mmh
本文內容來自百靈佳殷格翰 Making More Health 2021 臺灣社會企業介紹講座,故事 StoryStudio 編輯部側記,本文原刊載於故事 StoryStudio。推行超過 11 年的百靈佳殷格翰 Making More Health (MMH) 計畫,在全球各地找尋社會企業家,一起透過創意來解決社會問題,創造永續性的健康環境、體制與文化,朝向「全民均健」的目標前進。 
文章資訊
作者 謝易軒
刊登日期 2022-01-27

文章分類 副刊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