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一起努力和塑膠分手!「點點塑」力推減塑、海廢回收再製

2022-12-11
(Source: Brian Yurasits from Unsplash/公有領域)

每天從起床睜開眼睛開始,你的生活用了多少塑膠製品呢?從刷牙一定會用到的漱口杯、牙膏,到出門後購買的手搖飲,外帶美食時,不少店家還會提供塑膠袋。便利的塑膠製品似乎已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但不當丟棄的塑膠卻造成海洋浩劫。當塑膠垃圾數量愈來愈多,影響海洋環境與你我健康,我們真能「和塑膠分手」嗎?我們又該如何從自身做起,力行「減塑」?

根據聯合國統計,人類每年產生約 4 億噸的塑膠垃圾,其中 40% 的塑膠產品都只被使用一次,其中又有 800 萬噸塑膠垃圾會流入海洋。除非人類積極改變生產、使用、處理塑膠的方式,否則海洋中的塑膠垃圾會從 2016 年每年900~1400萬噸,躍升為 2040 年的2300~3700萬噸,數量驚人。
 

海洋塑膠垃圾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對環境的重大威脅。(Source: Bo Eide/CC BY-ND 2.0)

聯合國訂定的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雖沒有一項直接以塑膠污染為主題,但至少有七項與塑膠污染相關(健康與福祉、淨水和衛生、永續城鄉、責任消費及生產、氣候行動、保育海洋生態、保護陸域生態),2022 年初舉行的聯合國環境大會,更預計於 2024 年制定《全球塑膠污染公約》,管制塑膠產業並處理塑膠垃圾對海洋的危害。
 
當世界無法對塑膠污染視而不見,臺灣有一家社會企業「點點塑」,已經與政府、漁民、企業、學校攜手合作,多管齊下進行減塑工作。而在 2022 年 8 月,臺灣科學媒體協會理事雷雅淇與點點塑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洪以柔更開啟了一場對談,針對塑膠污染、減塑作為、海洋保育等議題進行深入淺出的討論。
 

只想「拯救海洋」 點點塑創業動機純粹

2016 年創立的點點塑,早在人們普遍正視微型塑膠污染問題之前就此議題。洪以柔說,當時還是學生的她創業動機很純粹,只想要「拯救海洋」。拯救海洋的夢想雖然遙遠,洪以柔與創業夥伴卻從細微處出發,覺察到微型塑膠比寶特瓶更容易被魚群吃下肚,當時卻罕有人關注微型塑膠帶來的污染。於是他們先是認識議題,進而開發清潔水域的微型塑膠收集器。

↑↑↑洪以柔在大愛人文講堂上,講解微型塑膠帶來的危害↑↑↑
 

點點塑成立之初,民眾多半不了解微型塑膠污染、海洋廢棄物(以下簡稱「海廢」)議題的重要性,或單純認為點點塑創業「有夢最美」。但洪以柔不放棄,憑著研發微型塑膠收集器、清除海廢等成果努力取得實績。洪以柔自稱一開始什麼都不會,創業過程中邊走邊學,曾踏遍臺灣的再製工廠,了解臺灣優秀的再製技術,以擬定點點塑切入、推廣海廢再製的策略。點點塑希望讓民眾了解此議題,進而認知到解決塑膠污染問題並非遙不可及,只是企業、政府與社會要不要投入而已。
 

微型塑膠充斥 人類將一年吃下一張信用卡

微型塑膠的污染問題究竟多嚴重?洪以柔指出,微型塑膠是指小於 5 毫米的塑膠,有如人的頭髮或沙粒一般細小。這類細小的塑膠導致海洋、溪流裡的生物只要張開嘴巴就很容易吃下肚,人類再捕撈海洋生物作為海鮮食用,微型塑膠就進入人類的食物鏈中。統計顯示,55% 具有經濟價值的水產含有微型塑膠,另有 61% 瓶裝水含有微型塑膠,人類平均一年吃了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微型塑膠進入人體,已和微型塑膠共存。儘管科學家仍在研究微型塑膠是否會直接危害人體健康,但可確定的是,微型塑膠已經影響到海洋生物的健康,生物誤食塑膠後死亡,將衝擊海洋的生物多樣性。
 
微型塑膠不只出現在海洋,也充斥臺灣的河川。洪以柔分享點點塑對於桃園新屋溪、觀音溪與竹圍漁港的微型塑膠調查,研究團隊發現微型塑膠可分為纖維、薄膜、碎片、顆粒、泡沫狀等五種形狀,其中以碎片為最大宗,常見於經過住宅區的河川。泡沫狀的微型塑膠則可在經過工業區的溪流發現。
 

塑膠微粒在溪流、在海洋、也可能在你我的消化道中流動。(Source: Sören Funk from Unsplash/公有領域)

研究團隊分析微型塑膠的成分,以聚乙烯(PE)、聚丙烯(PP)為最大宗。聚丙烯就是生活中常見的瓶蓋、塑膠杯、吸管的原料,聚乙烯則為保鮮膜,兩者同樣是海漂垃圾常見的型態,顯示人類日常生活產製的塑膠垃圾,已成為海洋的污染源。
 

智慧船撈海廢 靠再製技術重獲新生

鑑於海漂垃圾成為污染海洋的重大環境問題,點點塑與其他公司合作,開發海漂垃圾清除智慧船體,船隻由休旅車改裝而成,最大載運量高達 100 公斤,目前已在竹圍漁港等臺灣多個港口運作。洪以柔笑稱:「我們就是海中的 Dyson (知名吸塵器品牌)。」只要港灣有垃圾需要清除,智慧船下去不會擱淺,幾乎都清得到海漂垃圾。這類無人智慧船除了收集肉眼可見與水下不可見的垃圾,還能協助政府探測港灣的海洋環境,了解海域的水質。
 
至於清上來的海廢該如何處理?點點塑與臺灣一群再製技術優秀的公司合作,將海廢依其材質,華麗變身為慢跑衣、藝術裝飾品、工具器具外殼、電腦鍵盤、塑木添加物等再製商品。洪以柔也在線上直播展示漁網再生眼鏡,外觀與一般眼鏡無異,但眼鏡鏡框由回收漁網再製而成。洪以柔指出,過去漁民的漁網若有破損,通常會放置於漁港,想說有空再修補,但漁民行程忙碌,漁網很容易淪為廢棄物,不只放在漁港有礙觀瞻,一旦掉進海裡,更可能纏住礁石,困住海洋生物。點點塑於是與政府合作,以一公斤 15 元的價格向漁民收購漁網,久而久之,更多漁民養成漁網回收的習慣,漁網也可再製成衣服、領帶、眼鏡,再次循環利用。
 

被漁網纏住的海豹。(Source: NOAA Marine Debris Program/CC-BY 2.0)

推動環境教育 從實作認識海廢、減塑議題

洪以柔除了關注微型塑膠、海廢再製,創業前原本準備當英文老師的她,結合自身原有的教育長才,將點點塑的事業觸角拓展到環境教育。點點塑曾舉辦海洋演唱會,邀請藝人來唱與海洋有關的歌曲,要求當天進駐活動的餐車必須做到無塑膠,並鼓勵參與民眾自己攜帶餐具。儘管規定造成商家不便,但商家與點點塑合作後,發覺自己的商品其實能做到無塑,成就感油然而生。洪以柔認為應該鼓勵這種正向循環,「讓美好持續發生」。
 
在學校推廣環境教育也是點點塑的目標。點點塑與出版社合作,開發海廢捕撈計畫教具,供學生上地球科學課時實際體驗捕撈海廢,「如果我一直跟你說海廢好多,你一定不會聽的,我只要讓你體驗海廢有多難收,你就知道。」點點塑曾與學校合作,舉辦捕撈海廢競賽,將海廢投入學校的水池,再由學生捕撈海廢。為了維護學校水池,參與學生無不卯足全力,從實作中體會保護海洋的重要。
 
海洋污染問題在一般人想像中,可能是難以親近的議題,若對減塑與保護海洋有興趣,我們可以怎麼行動?洪以柔建議可以先從關注議題開始,進而參與講座與非營利組織活動,例如海湧工作室與寶島淨鄉團是臺灣值得關注的非營利組織。若要積極地維護海洋環境,參與淨灘活動,甚至是在個人浮潛技術較純熟之後,協助清除水下垃圾,都是可能選項。
 

從細微處著手,無論減用塑膠或參與淨灘,都是為環境盡一份心力。(Source: Sofen/CC BY-SA 2.0)

雷雅淇認為,大眾較難以想像漁業廢棄物數量龐大,透過點點塑推廣的彩繪浮球等海廢教育課程,能促進民眾思考海廢的循環過程。洪以柔回應,點點塑所做的事情猶如「一條龍」,從回收、再生,到大眾的環境教育都有涉獵,因為海廢的生命就有如商品週期的生命,希望能促進海廢再利用。
 

盼更多人處理海廢 創造環保永續商機

兩人接著討論時尚與環保的關聯性。洪以柔說,新創社會企業在國外蓬勃發展,是因為國外有年輕人很在乎回收再製,願意支持有理念的商品,希望重視環保的廠商生存下來,「環保可以是品牌,他不只是時尚,還是永續行為。」雷雅淇呼應道,時尚兼具對品牌的忠誠與展現自我的特性,現在消費者支持的理念不限於由資本創造的時尚品牌,而更重視支持議題的多元性。
 
洪以柔直言,她所創辦的點點塑兼具社會企業與營利組織的性質,希望讓海廢能夠商業化,使得處理海廢不再是噱頭。一旦處理海廢成為商機,就會有更多人看見並投入,同時讓大家知道臺灣有很棒的海廢處理與再製技術。洪以柔對各大品牌朝向環保永續有信心,認為未來各品牌會為了達到聯合國、歐盟等國際組織或政府設定的環保法規,進而影響原料端,如大品牌可能規定工廠須用多少再生原料才能獲得訂單,刺激工廠取得環保認證或使用再生原料。
 

塑膠回收再製成的籃子,承載著地球未來的希望。(Source: Sally/CC BY-NC 2.0)

微型塑膠問題逐漸為社會各界重視,政府與民間還能怎麼努力?洪以柔指出,2017 年時臺灣環保署公告,將於隔年禁止含塑膠微粒之化妝品與個人清潔用品製造、輸入及販賣,因此現在幾乎已經看不到含有塑膠微粒的商品。然而海漂垃圾、大型廢棄物等仍然沒有禁絕,「這就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洪以柔認為,近來掀起一波重視 SDGs、ESG (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的熱潮,民眾環保意識抬頭,這與能源、減碳、減塑等議題都環環相扣。
 

惜物永續 優先選擇可再製商品

培養環保意識之後,我們又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減塑?洪以柔回顧歷史,瑞典科學家圖林(Sten Gustaf Thulin)發明的塑膠,原本要減緩人類使用紙袋濫伐樹木的行徑,沒想到卻造成海洋浩劫。現在人類已無法杜絕塑膠,也難以禁用,但至少可以少用。洪以柔建議,我們能多用可以再製的產品,減少一次性的塑膠,多採用可以回收、分解的原料,並且善用現有的物品,將其價值極大化,因為只要再生產就需消耗能源。要達成環保永續沒有絕對的方式,需要通盤探討,不能只著重某一項方法。
 
對於海洋污染問題,有民眾會質疑海廢不是自己產生的,為何要為消除海廢盡一分心力?洪以柔認為海廢是人類的共業,多半海廢都從陸地靠海的掩埋場漂出來,臺灣的海灘可能撿到鄰國的垃圾,他國的海灘也會撿到臺灣漂過去的垃圾,「垃圾不分你我,能夠把它處理掉就處理掉。」
 
洪以柔呼籲大家應一起落實回收,不亂丟垃圾,從源頭減少海廢,她更半開玩笑地表示:「請大家不要讓我有垃圾收,我就會失業。」期待未來不必有人推動減塑,民眾也能自發地落實環保。雷雅淇最後也建議大家行有餘力,應思考如何透過個人的消費行為改變世界,並適時支持優良組織的倡議。儘管減塑環保的議題相對沉重,但「在落實到生活時,希望像呼吸一樣自然。」


↑↑​​​​​​​↑更多洪以柔和雷雅淇的座談請看影片↑​​​​​​​↑​​​​​​​↑

 

本文內容來自【改變!無塑未來】和塑膠分手吧:人、海與塑膠的糾葛

人類正站在全球氣候劇烈變遷、自然資源漸枯竭、生物多樣性耗損、疾病頻仍等關鍵十字路口上。為此,2015 年時,聯合國發布了「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poment Goals, SDGs),敦促全世界在 2030 年以前為地球與人類社會努力,邁向永續。
More SDGs ⇨ https://storystudio.tw/sdgs

百靈佳殷格翰與故事 StoryStudio 攜手響應聯合國 SDGs,用故事來讓 SDGs 在臺灣的發展有根可尋,讓發展被記錄、被看見並可被壯大,與臺灣社會一同實現永續發展。
文章資訊
作者 蔡亦寧
刊登日期 2022-12-11

文章分類 副刊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