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2022 十人十書,我推薦閱讀……

編輯部 2022-12-29

根據統計,臺灣每一年會出版3萬多種書,在這茫茫書海中,我們該看哪些書呢?我們邀請了十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名人專家,跟我們聊聊他們今年讀過,最想推薦的一本書。

結果竟然出現了意外的結果?!到底發生什麼事?不同領域的代表人物們,又分別介紹了哪些書籍?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一、洪佩瑜:《收集夢的剪貼簿》

透過書寫者搜集到的奇異的故事,每一篇時而現實、時而虛幻的短篇敘述,都像是開啟了想像的門,沒有負擔的走進去,或是早已經待在裡面。非線性的跳躍閱讀,也給我一些機會喘息,反而意外獲得更多安靜下來的瞬間,就只是走進書寫者看見的樹林、木屋、與修道院裡的修女們擦肩而過等等。

陽光撒下的時候適合看、陰天的時候也是,搭配著不同心情的濾鏡看見的文字,也奇異的美好。

 

二、凌宗魁:《失控的轟炸》

戰爭在遠方的爆發與逼近,是今年地球上的人類最痛苦的面臨,而曾在二戰時遭到猛烈空襲的臺灣,是否真的搞懂「空襲」這件事在戰略與戰術方面的意義?

這本由麥坎爾‧葛拉威爾介紹科學技術如何改變人類對戰爭看法的歷史梳理,充滿人性的思辨與探討:如果有一種在短時間內會造成大量平民死傷,卻有可能加速戰爭結束的惡魔武器被發明,該如何判斷是否值得使用?

作者描述人物生平形貌的技巧高超,每個真實歷史人物都像是為小說和劇本打造,讓這本戰史不只是大量時間數字與地點資訊,而呈現戰爭是許多活生生的人類經過思考、判斷,並反映各種價值觀之後共同構成的集體行為。

其中對建築人來說最有趣的是作者用美國三軍軍校教堂的迥異風格反映軍種的文化差異,以及美軍為模擬轟炸效果而在猶他沙漠中央建造德國及日本建築,分別找了建築史教科書中著名的埃里希‧孟德爾頌(Erich Mendelsohn)和安東尼‧雷蒙(Antonin Raymond)設計建造為了被摧毀的房子。

或許多年後也會看到俄國侵略烏克蘭過程,雙方如何以及為何做出哪些判斷的研究,而當下的臺灣要如何趨吉避凶?身在歷史中的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只能透過了解歷史盡可能貼近正確的決定。
 

三、湯舒雯:《臺灣文學生態》

在政治上經歷劇烈變化的「轉折年代」前後,一地的「文學生態」顯露出了什麼樣的風土限制與資源繼承、路徑依賴與能量變化?

在戰後世界各國的文學史中,這可能都是重要的研究命題,對「轉折年代」頻仍的臺灣文學而言,這更是難以迴避、但又與時俱進的難題。張誦聖教授同時是答覆這個難題的重要先驅與堅持者。

本世紀初在美國出版的 Literary Culture in Taiwan: Martial Law to Market Law(2004)至今作為對臺灣文化生產場域上的運作(尤其被政治與市場因素所牽引的不同「正當性原則」)最精準而細膩剖析的分析,影響深遠,且仍能為許多時下議題提供回聲。
 
僅舉一例,書中討論臺灣戒嚴時期「軟性威權統治」和文學場域中「主流位置」之間的緊密關係時,梳理了由此而衍生的「大中華中心主義」、「純文學」等主導性美學範疇的特徵,包括:

易於促成文化工作者主動配合的「妥協性」;積極向上、自圓其說的「道德主義」;恩侍主義的互惠關係;採納一種崇尚中國傳統文化遺產和西方經典等「高層文化」的保守文化主義等。

「在文學場域中,即便直接的政治控制讓位給了市場之後,民族主義/道德主義的話語依然不曾退場。」

書中直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主導著臺灣主流文化生產的,可以說是一種以「民族主義──道德主義話語」為中心的、不夠徹底的「純文學」精神;其演化出在一定程度上與「霸權/懷柔」政策總有著合作/共謀關係的美學,即便在解嚴三十多年後的今日,我們或許仍能不時看見它根深柢固的殘餘(residuals)作用,也讓這本書與今日的我們仍然切身相關。
 
在原版問世近 20 年後,這部英語世界中的臺灣文學研究經典,終於得以重新潤稿校對的完整中譯版:《臺灣文學生態──戒嚴法到市場律》,回頭來親自參與臺灣文學生態。推薦給所有關注臺灣文學與文化生產的讀者。
 

四、姜冠宇:《記疫》

2020 年到接近 2023 年了,臺灣社會這三年來是如何走過這一段新冠病毒的疫情?全球疫情影響經濟社會文化,甚至形成各國政治衝擊,但是你能夠走出極端立場、詭辯的資訊戰,用基層人文的視野來看輕臺灣在這一段時間經歷什麼樣的轉變嗎?

記疫團隊是由林文源教授主持的前科技部人文計畫下希望能封存這一段經歷疫情的記憶,所記載的也很多是非執政團隊編制的專家與各領域人士、以及當時被社群大量曝光的社群文章作者,對於當時時事的看法。

這本書建立了時間軸,從指揮中心正式編制、大甲媽祖遶境群聚事件、首批AZ疫苗開打、部桃事件,到萬華區疫情爆發、國產高端疫苗 EUA 的攻防、振興券發放,以及最後終於走向對 Omicron BA.2 變異株開放的陣痛過程。當然也同時記載了當時的臺美關係、本土民主體質在疫情衝擊下的檢討。

真的要說,這是適當情緒的群體記憶、大家用理性與建設性的文字鋪成的作品,那是客觀的臺灣演變史,我們投石問路走過了對於傳染病的無知恐懼,這段記憶用這樣的文字被閱讀玩,你要知道這是臺灣的榮耀,它不是爭取國際疫情控制排名第幾名,也不是政客的脫序褒貶,它就是臺灣人一起走過的思想成長紀錄。
 

五、黃哲斌:《臺灣建築史綱》

建中紅樓,臺南地院,林百貨,菁寮天主堂,淡水英國領事館,芹壁天后宮⋯⋯,它們背後有哪些故事?源流為何?如何在不同時代紀錄不同工法與風土人情?

《臺灣建築史綱》由三位專業學者執筆,從南島建築起手,一路解剖荷西、漢式、日本、西式等建築文化,如何在臺灣島上落腳生根。圖文並茂,是歷史控與建築控必藏經典。
 

六、黃麗群:《物見》

《物見》的策劃並非以「知識普及」為出發點,但它的好處正在於不以此為出發點:有時一旦心存澤被大眾的念頭,便很難避免某種居高指下的說教的塑膠臭。《物見》沒有這種塑膠臭。

此書雛形成於世紀疫情之際,四十八位領域與世代各別跨越國內外的藝術史學者,在隔離的真空中嘗試重述那件帶有私人情感卻相見恐無期的藝術品——

這些感性在學術體例中往往被擯斥不計,卻常是研究者的發動機與續航力,《物見》為這些少為人知的關鍵能量創造空間,不是課堂、不是讀書會、也不是學術研討會,更像是坐在這些作者的晚餐桌上,聽他們聊起那件作品為何如此奇異,又為何難以忘記,而物理上的隔離與疫病的疾戾也為這些敘述帶來非日常的哲思,書中每篇都是風格與洞察各異的優美知識散文。

總體而言,不管在知識性、文學性、可讀性的平衡,到作者陣容,編輯理念、實體設計以及得以成書的時空背景,《物見》都是一時之選。
 

七、譚光磊:《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

朱宥勳的《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巧妙拆解了臺灣文學典故,融合科幻、架空歷史和軍事小說的元素,用「非虛構」形式虛構了一場很真實而且很可能發生的臺海戰爭,再用「其後」與「後設」的觀點來述說故事。

對讀柏楊《異域》和葉言都《海天龍戰/綠猴劫》長大的我來說,這本小說不僅暢快淋漓、充滿彩蛋,也令人無限警醒和悵惘,更是極具時代意義的作品。
 

八、林益如:《安靜,就是力量》

您覺得自己是個外向還是內向的人呢?作者指出,根據研究:美國有三分之一到半數的美國人個性內向,但是因為主流社會崇尚外向型人格,讚揚有魅力、說服力、精神奕奕的人物。所以很多人都必須努力社交,才能融入社會。反觀內向的個性似乎就比較吃虧一些,如果孩子的個性內向,父母親可能為此擔憂甚至還因此向其他人道歉。

不過內向的人真的就比較吃虧嗎?
 
作者提出,其實內向性格的人也有很多優點:例如懂得傾聽,協調,深思熟慮,有創新點子卻不會自吹自擂。例如畫家,作家,科學家這一類的工作,很需要毅力與專注力完成工作。像是達爾文、居里夫人、梵谷,都是知名的內向者,他們專注運用自己的長處,最後改變世界。美國前總統小羅斯福的太太伊蓮娜雖然生性內向,但為了推動社會志業,也願意克服自己怯於面對公眾演說的天生性格,成為受人崇敬的第一夫人。

作者在結論跟讀者分享:人生的秘訣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舞臺。「有些人就是要站到百老匯的聚光燈下面,但也有一些人適合在書桌的檯燈下。」不過如果剛好你希望對世界有所貢獻的志業,需要一些外向型的人格特質,那就好好訓練自己,但同時也記得要為自己建構一個溫暖的避風港。作者鼓勵大家:「神話或是童話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有很多種力量。有的小孩拿的是彎刀,有的小孩拿的可能是魔杖,重點並不在於我們必須學會所有的魔法,而是要善用天生的特性。」
 
在工作中,我看似有許多外向人格的特質,但其實我也是一位內向者。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深深鼓勵到我,有種被理解的感覺,撫平我時不時質疑自己不夠外向的愧疚感,讓我帶著一份心安,繼續為熱愛的工作、生活而努力。

原來安靜,也可以很有力量。
 

九、陳冠哼:《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

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任何每天習慣打開新聞(我是說,真正的新聞)網頁、app 或者 podcast 閱聽,試圖知道這時代重要大事的人,肯定都會在心裡浮現這句臺詞。烏俄戰爭或極端氣候,通貨膨脹或頭巾抗爭,我們究竟除了瞭解以外,還有什麼能力去影響這一切呢?在資訊時間軸波濤不斷地震懾下動彈不得,似乎孤獨地下線,找個安全的地方想辦法整理自己、拯救自己,已是足夠艱難的挑戰。

因小說《正常人》翻拍成影集後,大獲矚目的莎莉魯尼,被視為「厭世代」代表作家,在她的小說裡,你總能清楚讀到階級動力建造的隔閡與愛慕,敲打著當代脆弱的感情關係,伴隨主角群間機智尖銳又顯犬儒嘮叨的信息對話,鋪排出討論現實問題的張力。魯尼的厭世並非舉手投降,她檢討懷舊情緒,她反省知識的傲慢,她不滿我們享受的自由不過是一種虛偽的包裝。本該相互扶持或彼此理解的親密關係,為何在這時代備受挑戰,她切割自己作為小說家與編輯的現實身份,試圖重建所有愛恨過程,並找出那些值得探討解答的問題。

《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於此看來,幾乎可以說是她對這個不那麼美麗的世界所寫的一封情書了。那些上不了新聞,難以言喻的感情失敗,還好有她用小說為我們牢牢接住。
 

十、唐綺陽:《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

 

莎莉.魯尼因為《正常人》這本書享譽世界,得了很多獎項,作為一個千禧世代的作家,她的作品會一炮而紅,我覺得是因為她擊中了很多跟她一樣年紀的年輕人的共鳴。

我在我的節目《星時代調研所》也探討了千禧世代,在我看來千禧世代的魔羯很強,他們出生在天王海王和魔羯的年代,現在大約三十幾歲的年輕人身上。這群年輕人的魔羯能量是相當強的,他們有一種克制感,但是同時他們又意識到這個世界是不一樣的,他們身上有著傳統與創新兩股能量交會,也肩負著這樣的責任;可是他們偏偏是一群很ㄍㄧㄥ,又想把事情做好,但是又得不到要領,處在這樣尷尬狀態的年輕人。他們會自嘲說要躺平,別人說他們是爛草莓他們也無可置喙。

莎莉.魯尼就是這裡面一個很出色的觀察家,她所形塑的世界就是現在人類的世界,她也鼓勵大家不要逃避現實,要去生活,要去體現對世界的欲望,就好像對人類的慾望是一樣的,不應該去說希望自己能做甚麼、得到甚麼,而是要想為自己做些甚麼,有時候把願望縮到最小,我覺得這是天海魔羯出生的人容易會有的一個心情狀態。

所以這部小說明明是一個故事,可是在裡面卻寫出了這個世代的新的生活方式,他們看待世界的視角,他們是怎麼樣在裡面生活。之所以會激起了這麼多的迴響,可想而知是她切中了一些要害,而且她在這本書裡不只講千禧世代,她還試圖給出答案、試圖給出一個解方、一條出路,這也是一個作家,我覺得她擔起了類似給世代一個塑形,並且擔任起尋找答案這樣一個職責,這也是她享譽世界以後,她很主動、勇敢擔起來的一個責任。

所以看到這本書時我很欣喜,我也很想了解年輕人,我想理解他們。他們跟我出生的背景,星象是不同的,我有我的個性、我有我的環境,形成了現在的我。我也很想知道這一批年輕人(在我看來還是年輕人,雖然他們也三十幾歲了),他們在想甚麼,他們也是這個世界未來要挑大樑的人,在他們的眼中這個世界長怎樣?我覺得大家都有必要去了解。

更不用說,退掉這一切的訴求,這是一本好看的小說。它也突破了很多的筆法,裡面的對話很意識流、很心靈流,它沒有傳統的對話框,可是你知道他們在對話,你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你知道那句話是誰說的,一點也沒有構成閱讀的障礙。它是一個非常創新的書寫手法,我已經看到一位未來的文學大家,在我們的眼前展現風采了。這是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

 

文章資訊
作者 編輯部
刊登日期 2022-12-29

文章分類 說書
收錄專題
2022 年度回顧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