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歷史的轉換期 8】這是追求自由的時代:在全球近代化之前,18 世紀可能比你想的還重要

羅皓星 2022-09-07
收藏

1789 這字詞到底代表了什麼呢?在歷史教科書的敍事之中,一般都是指稱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時間。除此以外,大家都對於這數字沒有別的概念。不過,這本《1789:追求自由的時代》就從全球史的角度去給予 1789 年各種深厚的意義。或者說,通過 1789 前後出現在地球上各地區的歷史事件,去解釋一個時代共有性的現象,即對自由的追求,也讓我們可以對於 1789 年的地球,有另一種見解。
 

攻陷巴士底獄,標誌著法國大革命的開端。(Source:  Musée Carnavalet/CC 0)

不過,在理解這本書的時候,不得不提到本書各篇章的作者。這些作者實可以代表日本歷史學界中,各大區域史上的重要研究者,透過較為接近通俗史學的形式,將自身的研究成果放在各自的篇章,讓讀者對於 18 世紀發生在世界不同地區的重大事件,有另一種認識也了解其象徵的意義,比如本書的編輯島田龍登,就是日本研究東南亞史的有名學者。而本書的作書太田淳,則專精於探討東南亞經濟的發展,並組織以探討東南亞等新興國家的庶民生活的研討會。所以,本書可以說是聚集了一群有一定研究成果的重要學者之經典之作。

 

在島田龍登為本書所撰寫的總論之中,就開宗名義說,這本書是以「追求自由的時代」為主題。在世界史的觀念中,18 世紀並沒有受到重視。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的出現,都只被視為是激烈變動的 19 世紀的延伸。站在近代化的角度而言,18 世紀的世界,是一個應該被否定的社會。不過,島田提出近來日本學界對於有關 18 世紀的歷史研究,出現兩個新的論點。一、隨著不同地區的歷史研究取得進展,使得 18 世紀的延續性受到重視;二、學界開始反思「近代化」的觀點,是否有所欠缺。西方與非西方世界的影響,是相互而非單向的。

 

美國獨立戰爭與法國大革命,常被看作 18 世紀最重要的事件,然而 18 世紀的意義真的僅只於此嗎?(Source: wikimedia/公有領域)

基於上述兩個論點前提,本書從五個章節來探討 18 世紀全球的歷史進程。在島田看來,以往視 16 世紀為大航海時代概念已經不合時宜了。16 世紀西班牙與葡萄牙透過海洋向外拓展,建構了「殖民者」與「殖民地」的開發基礎。但是,全球貿易網絡在 18 世紀出現變化。美洲大陸的農作物進入貿易網絡,讓以往的奢侈品開始量產化,如砂糖的價格慢慢降低,使得消費者階層逐漸擴大。而另一種變化則是全球貿易的結構化與參與者的多樣化,黑奴開始從非洲到美洲從事生產勞動。而英國有著大西洋貿易體系作後盾,取得棉花作為原料,進而有能力在國內自行生產棉布。隨著全球性貿易網絡的建立,歐洲以外的國家也開始加入貿易網絡的運作,使得整個貿易網絡趨於多元。

 

18 世紀實為相對和平的狀態。而各地區逐漸走向成熟為近代作好準備。而島田指出本系列的叢書是為全球史書寫的一大嘗試。他強調:「全球史究竟該由單一人物的論述而形成,還是由作者群來分擔主題而形成,至今還沒有答案。微觀研究的積累,未必就能組成全球化世界史的樣貌。」

 

奴隸貿易是 18 世紀全球化中重要,但也不可或缺的一環。(Source: wikimedia/公有領域)

松嶌明男則從「支配性宗教」的角度去探討法國大革命前後的法國社會。所謂的「支配性宗教」指的就是天主教會獨佔國家公共領域的宗教活動。教會與王權保持密切關係,並發揮強大的影響力。教會成員通過教義去規勸人民服從社會規範,並控制人民的思想行為。他認為法國大革命將支配性宗教社會解放出來使得人們從宗教裁判所的恐懼中解脫。這樣一來,社會走向開放。但是,宗教解放的成果一直要到一百年後才開花結果。

 

森永貴子強調俄國遠東的經貿活動對於經濟層面的刺激。她注意到哥薩克的探險事業與哥倫布等人一樣重要。哥薩克的活動不只限於西伯利亞的陸地,亦遍及於環太平洋等地區,並逐漸打開了俄國與日本之間的海上貿易往來。因此,俄羅斯人的太平洋探險與地理大發現是一體兩面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就向彼得一世提議查明「亞洲與美洲是連結在一起,還是有海峽分隔」的科學課題。

 

哥薩克軍團攻陷西伯利亞汗國。哥薩克作為俄羅斯開拓遠東的急先鋒,也從陸路打開了全球化的另一座大門。(Source: wikimedia/公有領域)

隨著俄羅斯開拓阿拉斯加,並致力打造殖民地。在此過程之中,俄國與太平洋之間的經濟發展成為可能。環太平洋的跨國毛皮貿易事業便應運而生。由於俄國人無法負擔經營開銷等原因,俄國在北美的開拓被停止了。由於毛皮貨源的枯竭等原因,俄國便開始思考出售阿拉斯加的可能性。森本認為毛皮貿易使得歐美各國開始重視與環太平洋地區的貿易關係,進而成為要求日本開國的動力。

 

太田淳則探討華人世紀在東南史的意義以及海盜在東南亞海域社會、經濟、政治歷史脈絡中的定位問題。在太田淳的想法中,仍然以朝貢體系來思考東南亞海域的貿易秩序。但是,其重心在於馬來法權威中的馬六甲的蘇丹國建構出自身的小中華概念。東南亞地區由人民進行其貿易,自由受到保護。而在歐洲人到來以後,原本的國際秩序才受到動搖。由於人民的角色相對重要,讓海盜有其生存的空間。雖然海盜被視為反秩序的角色。但其擁有的武裝力量,得以與國家相抗衡。不過,當殖民地政權建立後,有力人士更傾向與殖民地政權或東印度公司合作。由於東印度公司的強勢介入,海盜的角色也逐漸變成體制外的性質。

 

荷蘭東印度公司強化對東南亞貿易的管控。雖然讓華人世紀與海盜的角色淡化。但是,中國商人脫離中國的海禁政策所作出的努力以及東南亞武裝集團的活動,都在反映出東南亞亦走在追求自由的時代中。

 

以鄭一嫂為代表的華南海盜,游離於清帝國的秩序之外,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政權與社會。(Source: wikimedia/公有領域)

熊谷幸久探討 18 世紀蘇格蘭的自由貿易活動如何影響到英國在亞洲地區的貿易政策。各種遊說集團如何通過種種方式,以影響到英國國會在進行貿易活動時的討論。這些遊說活動的主要動機,即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問題,而寄望於海外貿易活動所帶來的利潤與原料商品。在這兩次的貿易自由化運動中,各遊說關係者成功遊說政府進行政策的修正。最終促成了東印度公司停止海外的所有商業活動。

 

鈴木英明文章的問題意識在於法國大革命是否促成了海地大革命?鈴木英明認為:法國大革命反而為廢除奴隸交易提供相反動力。他提出一個問題:若某些人的自由是因為他人的不自由而得到實現。那麼,我們是否仍應該對這種自由抱持積極肯定的評價呢?他指出:雖然啟蒙思想提供了反奴隸制度的思想養分。但是,啟蒙思想家並未對奴隸的存在提出強烈的批判。反抗奴隸制度最為有力的群體,往往是對於奴隸待遇最有強烈現實感的人們。在這些具有現實感的人們,就包括倫敦市民。

 

海地革命不僅締造了美洲第二個共和國,也讓已稱霸歐洲、掌握西班牙的拿破崙感到焦頭爛額,派兵鎮壓未果。(Source: 國會圖書館/公有領域)

由於英國黑人的增加,逐漸增加倫敦市民對於奴隸待遇的現實感。同時,由於工業革命出現一大批工廠勞工。他們開始對黑人抱持著同理心。這些心態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 1807 年廢除奴隸交易的協議。不過,廢除奴隸交易並不意味著反奴隸運動的成功。「師徒制」的出現,抵消了對於勞動力不足的狀況成為了新的奴隸制度。但是,大英帝國的法律可以掌控黑奴的狀況。因此,啟蒙思想的影響力實有其時差。而所謂追求自由的時代,並不是對於任何人有同樣的意義。這時代的成立是,透過迫使某處的人們陷入新的不自由才得以實現。

 

一幅 1815 年的版畫,描繪英國使節團向非洲酋邦簽訂友好條約,並告知他們奴隸貿易已經廢止。(Source: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公有領域)

正如島田在緒論中提醒讀者們那樣的:若是光看標題,或許會認為本書內容僅止於探討始於法國大革命的自由運動。其實本書是以法國為起點,經由西伯利亞,將視野拓廣至北大西洋及美國。接著南下繞到東南亞及中國等東海及南海世界,再將焦點轉回英國的蘇格蘭,最後一章以印度洋世界非洲及美洲大陸為舞台。通過這一方式,使得多向型的歷史敍述成為可能。島田最後指出:所謂追求自由的契機,是在 18 世紀沉靜的成熟中做為內在的變化之一。而於自由的追求,並不只出現在西歐世界之中。這是全世界在走向一體化過程中,最終孕育出的一種追求自由的共時性現象。

 

正如日文版的副標題所言,此書探討的是「地域社會的成熟與世界的一體化」。從以上的介紹中,可以看到本書各章節的安排都是在呼應此一論點,而在強調一體化的同時,並沒有忘記到各地域所存在的差異性和時差性,而不會讓讀者的認識流於表面。通過本書的敍述與編排,可以讓讀者加深對 18 世紀全球史的認識。

 

本文為臺灣商務《1789年.追求自由的時代》系列書評
 西元1789年,人類歷史的轉捩點────────
 ➤ 西歐: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維也納會議後企圖恢復歐洲平衡
 
➤ 北美: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北美十三州脫離大英帝國
 
➤ 北亞:俄羅斯商人進出西伯利亞及北太平洋,謀求對外貿易
 
➤ 東南亞:華人大量移入南洋,在地商人勢力崛起
 
➤ 非洲:廢奴思潮影響三角貿易,契約制下的另一種不自由
 
經歷了「漫長十八世紀」的醞釀,西方世界在十八世紀末迎來了兩件劃時代的大事:1776年美國獨立,以及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這兩大事件為濫觴,由西方引領全世界邁入激烈變動的十九世紀近代化時期。也因為這兩大事件分別象徵脫離「舊世界」及「舊制度」,整個十八世紀亦被歸類為平淡而僵化的、應該被否定的舊時代。
 
然而,根據近年來對十八世紀各地的實證研究成果,上述說法開始被挑戰。發生於十八世紀末的變化並非斷裂性的新/舊瞬時轉變,而是一種長期連續性變化所導致的結果。無論是工業革命的基礎、地域社會的成熟、世界貿易的流通,亦或是啟蒙思想的催化,正因為有著漫長十八世紀的淬鍊,才能催生出十九世紀的近代化。再者,西方中心主義式的近代史論述也被檢討,西方世界與非西方世界實則呈現了雙向影響,而非由西歐單向推動全世界。十八世紀世界一體化的進展,為西歐社會的變化提供了基礎。
文章資訊
作者 羅皓星
刊登專欄 臺灣商務印書館
刊登日期 2022-09-07

文章分類 說書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