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17 世紀承先啟後的幾個關鍵──歷史的轉換期 7《1683 年:近世世界的變貌》

馬雅人 2022-07-09
1683 年以前的歷史,可說是近世前期,其後則是近世後期,那麼在這個歷史的轉捩點,世界究竟產生哪些質變,而後開啟了「平凡且漫長的 18 世紀」?
守川知子、伏見岳志、三木聰、川分圭子著,游韻馨譯,島田龍登編,《1683 年.近世世界的變貌》,臺灣商務,2022。

近來史學界掀起全球史書寫的熱潮,而山川出版社《歷史的轉換期》系列套書,正可代表日本史學界對於新世界史書寫範式的嘗試與回應。在這種新範式當中,如同編者群所言,「世界不是像馬賽克一樣集結拼湊,而是像漣漪一般,以具體的事例為中心,不斷地往外擴散又彼此重合」。所以,《歷史的轉換期》跳脫一般時序的、國別的、分門別類的書寫,每冊由一個年代為核心,論述該時代重要的特徵。

如同編者島田龍登所述,1683 年以前的歷史,可說是近世前期,其後則是近世後期。辨明由近世前期轉入近世後期時,世界究竟產生哪些質變,以開啟「平凡且漫長的 18 世紀」?即是本書最重要的目標。

打開《歷史的轉換期 7:1683 年近世世界的變貌》時,全書的第一句話可能會讓臺灣讀者心頭一驚,書裡開頭寫者:1683 年鄭氏政權降清是「象徵著歷史轉換期」的重要事件。此外,法國重商主義大臣柯爾貝(Jean-Baptiste Colbert)過世、西班牙在美洲的重要據點維拉克魯斯(Veracruz)為海盜劫掠等事件,也都在書裡標誌為 17 世紀的關鍵轉折。 
 

近世後期的一大轉變:貿易庶民化

白銀大流通是近世「前期」的重要特徵,當時白銀用來貿易奢侈品,但到了 17 世紀後期,亦即近世「後期」,白銀流通逐漸庶民化,滲入世界各地區庶民的生活中。但 1668 年發生了一件大事──日本決定停止出口白銀。此舉使得荷蘭人在東亞以白銀為媒介的貿易,遭遇嚴重挑戰。為此,荷蘭人轉而以較便宜的「庶民金屬」銅與錫維持貿易。1683 年鄭氏降清,使得清廷的海禁政策稍弛,國內也進入相對和平的狀態,經濟狀況改善,市場交易頻繁後,作為庶民生活、一般交易之用的銅錢需求逐漸上升。前往日本的中國商人也開始購買銅,以供應鑄造銅錢所需。
 
庶民化的現象也反映在貿易物品上。17 世紀前半,整體亞洲地區的貿易物品,以胡椒、香料、絲織品等奢侈品為主。到了 17 世紀後半,胡椒、香料的比例減少,絲綢也漸漸被棉織品取代,茶葉、咖啡佔比提高。可見貿易商品單價下降了,並以更多日常生活用品為大宗,形成作者書中所言,世界從 16 世紀的華麗耀眼的白銀時代,走向質樸、缺少華麗感的銅錫時代。
 

施琅肖像。1683 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澎湖海域對戰鄭氏水軍,鄭氏政權覆亡(Source: public domain)
埔里恒吉宮媽祖廟的天公爐爐身上,刻印的戰船行海圖。當中題「遇暴風,艦隊危;烺祈禱,我扶持」數字,出自施琅自稱媽祖顯靈助其攻臺的典故(Source: 國家文化記憶庫 / CC BY-NC)

17 世紀時,整個東亞海域的動盪、商貿物品的競爭,也為明清時期的中國東南沿海帶來改變。本書第四章〈中國福建省的社會空間〉就提到,雖然自從美洲作物輸入後,東南沿海山多田少、糧食生產不足的窘況暫時得以舒緩,但是煙草等經濟作物的輸入,卻也導致米穀生產面積下降。
 

 透過本書,我們能夠一面了解 17 世紀的亞洲海域之間,藉由貿易、人群移動互相連結的樣貌,又一面看見整體歷史的變遷趨勢。這正是全球史寫作的特色之一。
 

受到全球史牽動,西班牙在猶加敦半島上展開「二次征服」

在地球另一端,海上貿易的動盪,同樣衝擊著17世紀的中美洲。
 
歷史的轉換期 6・補論》中提及,在國家整合下,合法化的私掠海盜成為海上競爭的手段之一。相關的討論一路延續到《歷史的轉換期 7》第三章〈海盜與原住民是最大煩惱:西班牙殖民地猶加敦半島〉──1687 年,私掠海盜攻陷墨西哥維拉克魯斯,頻繁地侵襲西班牙殖民地猶加敦半島(Península de Yucatán)最大的商業樞紐港坎培切(Campeche)。
 
16 世紀初時,西班牙人已征服了猶加敦的馬雅王國與村落,但是控制力不及今日瓜地馬拉內陸的叢林地帶,甚至連猶加敦海濱的潟湖與鄉村都未能完全控制。因此當 17 世紀私掠海盜肆虐時,英國、法國便趁機利用他們,與未被西班牙人控制的原住民結盟,挑戰西班牙人在中美洲的殖民霸權。
 
私掠海盜所引發的一連串威脅,迫使西班牙將商業樞紐港坎培切要塞化,並且在猶加敦半島上展開「二次征服」,積極地擴大其統治基礎,以至於連潟湖也有了侯爵。面對不斷上升的統治成本,西班牙殖民者向馬雅人徵收更重賦稅,不堪西班牙統治剝削的馬雅人則逃入叢林,加入在佩騰伊察湖(Lago Petén Itzá)周遭的伊察馬雅人小王國。
 
其實,逃離與遷徙始終是伊察馬雅人歷史記載的基調──回顧伊察馬雅人的歷史,9 世紀到 11 世紀時,伊察馬雅人拋棄了他們在佩騰叢林的城市,移居到猶加敦半島上,建立著名的奇琴伊察城(Chichen Itza’)。直到 15 世紀中葉,奇琴伊察受到其他猶加敦地區馬雅人的挑戰,部分的伊察人只好再度拋棄他們的城市,從奇琴伊扎回到他們的祖居之地──佩騰伊察湖畔,建立諾赫佩騰城(Nojpetén)。17 世紀,在西班牙二次征服的苛捐雜稅下,部分的伊察馬雅人又一次地從坎培切與猶加敦逃入佩騰伊察湖周圍。
 

奇琴伊察城(Source: Fcb981 / CC BY-SA 3.0)
奇琴伊察遺跡(Source: public domain)

伊察馬雅人的歷史循環論觀點,或許便來自這反覆遷徙的過去──馬雅人在《契蘭巴倫書》中,以時間循環與預言的方式來書寫歷史,但它不僅是一本預言書,更是承襲古代馬雅先祖歷史意識的「歷史載記」。《歷史的轉換期 7》引用其中的段落:「八阿浩是伊察人放棄查坎普屯的時候」。根據研究,查坎普屯就是坎培切一帶,而馬雅曆法的8阿浩卡吞循環正是 1697 年,即佩騰伊察馬雅人的離散之時。
 
西班牙遠征隊攻陷最後一個馬雅王國諾赫佩騰,象徵古代馬雅文明完全衰亡。不過,本書的全球史論述跳脫了過去孤立地討論諾赫佩騰被攻陷的視角──西班牙人並非是在殖民統治百年之後,忽然想起自己還有一塊未征服的異教徒之地,而是在其他歐陸國家競爭、私掠海盜攻擊等壓力下,西班牙人為了擴張其統治與徵稅範圍,防止珍貴的勞動力喪失,才決定解決伊察佩騰湖畔的馬雅王國。
 

從舊殖民體制,轉向自由貿易時代

本書談及的另一個變化,在於重商主義思想的轉變。16 至 17 世紀盛行的重商主義,主張掠奪殖民地,並干預與控制貿易。1687 年,法國重商主義代表人物柯爾貝過世,則標誌著西歐殖民貿易體制的轉折。
 

柯爾貝(Source: public domain)

本書第五章〈近世西歐各國美洲殖民地體制的法律與經濟〉作者川分圭子相當敏銳地指出,「重商主義時期西歐的殖民地,幾乎都是美洲殖民地」。故觀察美洲殖民地的貿易體制與法律的發展,對於我們理解這個時代貿易發展的脈動,至關重要。
 
17 世紀,英國陸續制定五大航海法令,使母國成為殖民地貿易的轉運站,構成相對封閉、非自由的貿易環境,川分圭子稱之為「舊殖民體制」。然而在舊殖民體制於 17 世紀走向成熟之際,英國、法國與西班牙不約而同地在 18 世紀改革美洲殖民地的貿易體制,使其走向自由化。川分圭子將此延伸到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強調經歷了18世紀的兩場建國革命後,英國與美國真正建立了自由貿易市場,「並且將兩國帶往自由貿易的時代,成為勝利者」。
 

宗教信仰同一化

最後,17 世紀不同宗教相互競爭的關係,也是值得注意的轉變。

本書第二章〈從亞美尼亞改宗者的經歷透視宗教與近世社會〉,作者守川知子從一名亞美尼亞改宗商人阿布加爾的人生歷程,揭示歐亞大陸自 16 世紀宗教戰爭以來,出現宗教固定化的情形──國家對於宗教的選擇與支持,使得宗教被「地域與領土固定化」,各國國內出現「固有宗教」。
 
阿布加爾居住在穆斯林環顧的伊朗伊斯法罕城(Esfahān)新朱法區。新朱法區是亞美尼亞人的聚居地,他們是一群以經商為業的基督教徒。阿布加爾就是居住在這樣的「異教飛地」中。不過,這樣的宗教飛地在國家信仰同一化的政策,受到國家力量的壓迫。國家推行固有宗教,使得「異教飛地」逐漸消失。

本書利用阿布加爾的日記、書信,重建他的旅行過程以及內心的轉折,描繪阿布加爾在國家推行宗教同一化政策、改宗的利益、經商的需求等問題,如何使阿布加爾對於亞美尼亞人信仰產生懷疑,進而改宗伊斯蘭教。阿布加爾的改宗,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而是整個大時代背景下的一個典型案例。正是從這些改宗案例,帶出作者試圖描繪的「17 世紀西亞到地中海北部的各個社會,是如何喪失了宗教寬容之心」的歷史轉折。
 

1714 年一幅關於伊斯法罕的插畫。薩非王朝時代(1501 年-1736 年),統治者阿拔斯一世把 30 萬名亞美尼亞人從不穩定的邊界(舊朱法)遷移到伊朗內陸的伊斯法罕。為此建立的新區便是新朱法(Source: public domain)

歷史的轉換期 7:1683 年近世世界的變貌》相當完美地呈現即將進入近世後期的17 世紀變遷。編者與作者群並不拘泥於 1683 年,而是更加廣泛的論述這個時代的特點,同時承先啟後的揭示這些轉變的源頭,如何成為「漫長的 18 世紀」的基礎。
 

本文為臺灣商務《1683 年.近世世界的變貌》系列書評
西元 1683 年,人類歷史的轉捩點────────
➤ 西歐:奉行重商主義,光榮革命前夕,歐洲霸權轉移至英國
➤ 東歐:鄂圖曼帝國圍攻哈布斯堡王朝首都維也納失敗,東西霸權象徵性轉換
➤ 東南亞:阿瑜陀耶王國逐步收緊對歐海上貿易,港都國家的轉型
➤ 東亞:明鄭勢力正式投降,清朝將臺灣納入版圖
➤ 中美洲:西班牙人、印地安人、海盜三方勢力競逐,殖民地社會的確立

有關全球史的近世(或稱近代早期)時代區分問題,一直是研究者關切的議題。若以全球化的進步程度當成時代區分的指標,此時期的全世界均面臨了程度不一的相同動盪。從亞洲海域的歐亞間遠距離貿易,到深入探討從伊朗遊歷至南歐的的改宗者,接著進入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猶加敦半島看看三方角力,然後轉往中國福建省的地域社會分析,最後重歸西歐大西洋貿易圈英國的法律政策變遷。整體而言,燦爛輝煌的商業泡沫時代告終,世界慢慢趨向成熟,近世社會的樣貌也逐漸改變,催生出下一個帶有近代意義的時代特徵。
文章資訊
作者 馬雅人
刊登專欄 臺灣商務印書館
刊登日期 2022-07-09

文章分類 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