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黑潮與黑道,臺灣和日本漁業交織的兩道「黑」──《魚與黑道》

2021-07-25
鈴木智彥著,羅晨音譯,《魚與黑道:追蹤暴力團的大金脈「盜漁經濟」》,游擊文化,2021。

在臺灣,關於漁業場景的描繪裡,人們訴說著至少兩道「黑」:「黑潮」和「黑道」!


先來說說黑潮的黑。日本和臺灣的漁業都因為黑潮而豐盛。身為臺灣人,我們總驕傲我們四面環海,孕育了多樣多產的海鮮。而會有這麼豐富的漁產,當然要拜賜從臺灣東部海域通過而流向日本的黑潮。黑潮比一般海水的顏色深,擾動海中的養分、養分帶來魚群、魚群成就了漁場,讓臺灣有了得天獨厚的海鮮來源。


因為黑潮,我們不只大啖海鮮,我們也研究黑潮、書寫黑潮,讓黑潮成為臺灣人的海洋認同。如同小說家吳明益所說:「潮是科學,黑是詩。」然而,從黑潮來認識臺灣與海洋的關係,抒懷臺灣的認同情感之外,漁業場景裡訴說的另一道「黑」,是本書作者鈴木智彥,可以說冒著生命危險帶著我們大家認識的,漁業中的「黑道」。


隨著鈴木智彥文字裡的日本黑道和漁業場景,我聯想起自己的生命經驗。我是彰化西南海邊漁村長大的;從小到大,只要言談間提到我的家鄉,總有些時候有些人會直接來個「哇,黑道的故鄉」!其實不只是家鄉以外的人有這樣的聯想,在我成長的過程裡,不乏街坊鄰居議論著「海線黑道」的傳奇故事。


故事裡總有個在子彈竄飛中生存的大哥,大哥的生命如何交織在地方派系、警政系統、工商利益的漁村江湖裡。這等印象,不只存在彰化的海邊漁村,環海臺灣漁村漁港處處,那些關於各地「海線黑道大哥」的身影,多少都會現身在漁村漁業日常生活的敘事裡。但傳奇故事再怎麼繪聲繪影,黑道大哥的身影總還是帶有那麼點虛無縹緲的模糊與神秘。直到我進入《魚與黑道》的書寫裡,漁業中黑道與盜魚經濟的圖像才清晰立體了起來!


作者鈴木智彥身臨其境的採訪與紀錄,帶著讀者進入和臺灣人一樣嗜吃海鮮的日本,不只從東京的築地市場到北海道,也跨洋來到臺灣再到香港。而鈴木智彥描述日本漁業裡黑道的筆觸,可不是基於幾次沾醬油式的採訪,而是想盡辦法讓自己深入到盜魚的經濟網絡中,甚至真的應徵進入魚市場工作,以此潛入盜魚經濟的買賣現場,方便自己打探出更多關於黑道經營的消息,並追溯漁獲來源的線索。


因此,身為讀者,我的情緒也隨著鈴木智彥那些亦步亦趨的描繪而起伏,好像我就跟在他身邊,跟著應徵到魚市場工作而緊張、打探到一絲線索而興奮、和黑道人士談話時跟著戒慎恐懼;讀著讀著,步伐從魚市場一路走到盜漁的海上,五體感官也跟著打開!


五體感官被打開,腦海中便開始構築日本漁業的場景,因著歷歷在目的情節,見到魚市場中有血有肉的人的身影。是的,正因為「人」的身影的浮現,對所謂「黑道」的形象不再只是個模糊認知的詞。隨著鈴木智彥的步伐,我也跟著一步步地走入盜魚經濟裡的黑道世界,打開所謂「黑道」的黑箱,發現原來漁業江湖中「黑道大哥」的「黑」,不過是個顏色過度單一的刻板印象;「黑道」中其實有著形形色色的不同的人的生命。我很喜歡已經屆齡大叔的鈴木智彥勇敢應徵進入築地市場工作的橋段,正因為有實際魚市場工作的參與觀察,才能寫出:

 

開始打工後確實感受到,魚市場是承接被社會放逐之人的容器……如果能勤勉地勞動身體、認真做好分內事,就算有再多缺點都能被包容、不被嫌棄地工作。

由於魚市場不計較人的背景、過往,許多或許因為犯罪、性傾向等原因被社會邊緣化的人,能夠在裡頭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地,從工作的勞動重拾生命存在的尊嚴。此時,那些所謂讓人看不清楚魚市場內部的「黑」,成了這群被社會放逐之人的保護色。同時,也因為魚市場不在意和模糊化人的身分,所以讓人搞不清楚魚市場或整個漁業江湖內部的這些人到底是誰,以至於覺得魚市場裡總是有一群神秘不為人知的「黑道」經營者。


但我想,鈴木智彥揭開「黑道」的神秘黑面紗,目的不在於藉由呈現魚市場對社會邊緣人的包容,而試圖浪漫化黑道與盜魚經濟的關係。相反地,他其實透過這些揭露,扎扎實實地讓我們看到漁業市場在日本國內與跨國連結的經濟網絡,包括臺灣的地下海產跨國貿易。而這些網絡的背後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漁業資源議題,是市場經濟從生產到消費端串起的運作邏輯,如何逐步帶著我們走向海洋資源匱乏的省思。


此時,漁業裡的兩道黑——黑潮與黑道——無論在日本或是臺灣,都是交織在一起的。當我們以為自己與地下的盜魚經濟無關,以為自己光明磊落地在享受黑潮帶來的新鮮而豐富的漁產時,鈴木智彥告訴我們,事實上每一口進到自己嘴裡的海鮮,或許都是黑道盜魚經濟在地上地下市場網絡串連後,才來到了你我的餐桌上的。因此,我們每個人都在「黑潮」與「黑道」兩道黑所串起的海洋資源、海鮮生產消費,以及漁業江湖層層資源競奪的連結裡。


文末,在揭示了從盜魚現場到魚市場的國內外連結之後,鈴木智彥寫道:「……有必要讓消費者知道現狀,讓它成為社會的課題。」在日本,單純去怪罪盜魚經濟裡的黑道,對整體漁業的改善已經無濟於事,畢竟這是從生產到消費端交織出來的共業,所以漁業不單單是黑道的問題,而是整體社會的課題。如果是這樣,鈴木智彥又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地描繪盜魚經濟中的黑道呢?我想,這是回到對漁業裡的「人」以及他們日常生活樣貌的關懷。


換句話說,重點不在那模糊神秘的「黑道」,而是掀開神秘面紗、打破對「黑道」刻板印象後看到的漁業「人」的存在;進而從「人」的日常生活,看到漁業裡細緻的環節,了解成就當今魚市場與漁業樣貌的過程。因為看到了這群人更鮮明的輪廓,才讓我們知道在人的日常生活裡,那些盜魚、交易、日常餐廳消費等行為,如何交織體現成市場力量的展現,也提醒我們所謂漁業黑道大哥傳奇故事的背後,反映的是你我共擔的社會問題。


以此回想我們臺灣自身的漁業,近來我們對漁業大體從兩個面向來議論:一是外籍漁工的人權問題,另一則是海洋環境與漁業資源保育的討論。這些課題當然都很重要,但我們整體社會對臺灣漁業裡更多樣身分背景的「人」的認識仍然淺薄,也影響了我們對臺灣漁業更全面的瞭解。


當我們仍不時可以聽到海線「黑道」大哥的故事,也開始從「黑潮」深化我們對海洋的認同時,不要忽略了那些交織在「黑道」刻板印象與「黑潮」認同敘事下的臺灣漁業從業人員的面孔。如同《魚與黑道》這本書所呈現的,我們需要藉由更多漁業從業人員的生命經歷,破除對漁業裡的兩道「黑」的刻板陳述,更清晰地抽絲剝繭出臺灣漁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及在全球魚市場產銷鏈中的位置。

 




本文收錄自游擊文化《魚與黑道:追蹤暴力團的大金脈「盜漁經濟」》
歡迎光臨二十一世紀日本殘存的最後祕境 歷時五年追蹤調查,揭開日本漁業的另一面 先前隻身潛入福島第一核電廠,完成黑道與核電廠共生關係調查的鈴木智彥,這回運用他對黑道的認識及相關人脈,循線追蹤暴力團的大金脈——盜漁經濟。透過鮑魚、海參、鮭魚、海膽、螃蟹、鰻魚等海鮮,鈴木巧妙串接起一個又一個生動鮮明的故事。他不刻板複製黑道的單一形象,也不浮誇渲染漁民的哀情悲歌,而是奮力揭露被隱蔽的事物,傳遞無聲者的心聲,讓那些活在黑白交錯之間的姿態身影,有機會進入大眾的視野中。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尋找台灣味》主編)

文章資訊
作者 洪伯邑
刊登日期 2021-07-25

文章分類 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