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以臺灣為基點,思考亞洲的越境書寫──《流轉的亞洲細語》

2020-09-05

用中文寫成的現代日本文學評論鉅著

本書是日本學者笹沼俊暁原原本本用中文寫成的戰後日本現代文學評論,不是日本人著作的中文翻譯本。在台灣,日本的小說有不少被翻譯成中文,而且擁有固定的讀者市場,甚至於暢銷。


然而,文學評論或是文學研究的書籍,甚少被翻譯,也大概沒有市場。因為在台灣的外語學界,大多使用自己最專長的外文撰寫論文,不需要有翻譯本。而且學界也很少學者會用多餘的心力去翻譯外國文學評論、研究相關的書籍。這種現象,在日語文學界尤其明顯。因此,在台灣,日本文學的評論、研究成果很難有外溢∕外譯效應,能影響到本身學界以外的知識層面。這一點也是作者在台灣工作多年之後的深刻觀察與認識。


作者笹沼俊暁先生書寫本書的最大觸因,在於以英語為母語的作家李維英雄在日本用日語書寫小說,以日語為母語的作家新井一二三在台灣出版以正體中文書寫的散文作品,所以,在台灣從事日語教學及日本文學教育工作的他,應該用台灣使用的中文來書寫他的日本戰後文學評論。這是作者的問題意識與行動的原點。


我認為文學評論跟小說或紀行文學的書寫不同,需駕馭最高難度的論述語言,其困難度遠高於後者,何況是使用外文。筆者雖相對地以日文做為書寫學術論文的工具,卻也沒嘗試過用日文書寫近代文學評論。


本書從底稿概算,接近二十五萬字、達四百頁上下,可說是一本日本現代文學評論的鉅作。在台灣,研究台灣文學或中國文學相關的研究所裡,日本留學生用中文書寫相關領域的學位論文或學術論文的,不乏其人。但從未有過日本人用中文寫成的現代日本文學評論的書。作者的中文駕馭能力較諸台灣學界的學者,毫不遜色。


本書的問題意識──越境書寫

作者到台灣赴任之後,從台灣的生活經驗、語言經驗中,體悟台灣的語言、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深思台日間的歷史牽絆、國民感情傾向,對於一九九○年代以後司馬遼太郎的《台灣紀行》所引發的「親日台灣論述」,認為其實太過偏向於單方面的形象,不一定能夠解釋現實的台灣。


作者試圖以自己的台灣經驗、中國經驗、中文經驗的多元認知反思日本的單一,闡述本書的問題意識。他認為在日本沒落、中國崛起的時代現實中,應該透過分析日本列島當代作家的越境書寫,以這些作家的台灣書寫、中國書寫做為原點,把他們的文學表現當作思想資源,以亞洲視野重新思考亞洲,創造亞洲的未來。本書就是在這樣的問題意識下,作者在台灣用中文所完成的越境書寫,他並希望藉此能接觸到日語無法觸及的台灣及亞洲的課題。


本書的構成

從本書目錄的各章標題、導論與後記的內容,可以充分了解這本書的寫成緣起、結構、始末。作者以書寫異鄉、在異鄉書寫的立場,分析與自己相同或近似狀況的日本作家或在日作家。全書從導論到本論七章,每章除了主題論述之外,都加上專欄課題。對長篇作品的介紹,都以人物關係圖表或移動圖非常清晰地為讀者導讀。


這本書總共剖析了「在日本用日文書寫台灣和日本」的日籍作家:司馬遼太郎、吉田修一、津島佑子、丸谷才一、船戶與一、馳星周、與那原惠(沖繩);台籍作家:邱永漢、陳舜臣、東山彰良、溫又柔;美籍作家李維英雄。


「在日本用日文書寫中國與日本」的作家:陳舜臣(台→中→日)、李維英雄(美)、茅野裕城子(日)、矢作俊彥(日)、楊逸(中→日)、真山仁(日)、島田雅彥(日)、橫山悠太(日)。「在中國用中文書寫中國與日本」的日籍作家加藤嘉一。「在台灣以中文書寫台灣與日本」的日籍作家新井一二三。


這些作家的共同特色是越界書寫。日籍背景、台籍背景、中籍背景、美籍背景的作家在日本用日文書寫日本與台灣、中國;日籍作家在台灣、中國用中文書寫台灣、中國與日本。他們的越界包含國籍的越界、語言的越界,以及生活場域、文化溯源、國族文化認同的越界。本書作者除了對每個作家及主要作品的特色進行深入介紹與分析之外,也對作家及作品的侷限作出批判。


作者的歷史觀、文學史觀

作者認為一九九○年代後產生的「親日台灣論述」變成安慰日本人民族自尊心的工具。認為這個傾向的日本人藉「喜歡台灣」來「加強台日紐帶」,以便「牽制中國」、「加強台灣主體」。他相當擔憂這種「台日合作」的後果。不希望討好日本國家主義的那種「台日友好」麻痺了民眾的理性。更不希望台灣人失去想像他者的批判意識,留下殖民意識形態。


作者對現今的安倍政權深感疑慮並嚴詞批判,憂心日本強化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右傾化國家走向。這樣的心情很自然流露於評論的文脈裡。在歷史觀點上,台灣是日本的舊殖民地,日本曾是美國的殖民地的認知,深植作者的觀念中。本書的文學評論,也是在這個認知下,觀察、思考日本、台灣、中國之間的亞洲中心與邊陲關係的歷史性位移。


筆者的歷史觀與亞洲觀察、現代日本文學觀,與作者有相當的出入。不過作者的觀點也提供給我很好的參考。作者所考察的戰後越境書寫的日本列島當代作家,涵蓋面極廣。九○年代以前活躍的純文學作家、大眾文學作家都有其文壇的代表性及重要位置。九○年代以後的作家也大多在新的書寫領域拓展上嶄露頭角、受到矚目,也充滿將來性。雖仍有許多日本作家的台灣書寫尚未被作者納入討論範圍,但其考察的廣度與深度,均是前人未達。越境書寫與日本主流文壇書寫的相關性,則或有再進行另一層次考察或論述的必要。


本書以亞洲為視域,不過對韓國、北朝鮮、東南亞的越境書寫著墨尚少。我個人曾參加過幾次日本渥美財團舉辦的亞洲未來會議,聽過許多學者演講或座談。當日本、韓國、中國的學者在會談亞洲國家發展的歷史關連脈絡,以及如何釐清、面對或解決東北亞問題時,很多論者幾乎不把蒙古、北朝鮮和台灣放在眼裡,不提不論,近乎不存在。我無法贊同那種議論的脈絡與觀點。


本書的作者以台灣做為基點來思考亞洲(東北亞)的未來,對日本列島現代作家的越境書寫進行文學評論,本人認為這個方法正中鵠的而且獨特。作者定位李維英雄、新井一二三以及自己的書寫是「逆.少數文學」書寫,是越境書寫的價值。


在台灣的日籍教師的深刻反省

作者認為在台灣的日籍教師教授日語,並非抽象中立的語言教學,不論師生的主觀意圖為何,必定會帶著台日歷史所帶來的殖民色彩。這個觀點我也無法完全贊同。在我過去的日籍同事當中,曾有帶著純粹感謝學生學習日語的心情從事日語教學工作的老師。


當然,也有一些如作者在書中所指出的,以著上國的傲慢心態與姿態,對自己工作場域的台灣語言文化毫不關心,從不反省的日籍教師。作者對自己在台灣擔任日本語文教師的立場、位置深刻反省,並且練達台灣的通用中文,在台灣進行異鄉書寫,書寫異鄉。其自覺自省的態度與實踐的熱誠,令人敬佩。東海大學日文系擁有這樣的日籍教師,讓我感到羨慕。


結語

我期待將來有機會就書中對戰後日本列島作家的越界書寫所做的文學批評,能和作者用彼此常用熟練的日語、華語進行對話討論,更期待能迸出精彩的火花。


笹沼俊暁是我筑波大學文藝言語研究科的學弟,不過是在他到台灣任教一段時間之後才見面認識的。中間的連接者是他在本書中時常提到的韓國籍學長──我的學弟南富鎮,越境書寫或可說是我們的共同經驗。


這本質量厚實的論著,要寫它的書評是一件難事;要為它寫序,也絕非容易,我為自己力有未逮而感嘆。誠摯地為這本專書的出版感到高興,能受到作者的信賴委寫推薦序文,感到無比的榮幸。誠懇地推薦本書,期待這本用中文寫成的日本現代文學評論的勞心力作,在台灣的讀書界、學界能獲得重視、被廣泛地閱讀;令台灣的知識界對日本列島現代作家的亞洲越境書寫有深刻的認識,甚至引起熱烈的討論風潮。

 

(本文作者為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兼主任)

 


本文收錄自游擊文化《流轉的亞洲細語:當代日本列島作家如何書寫台灣、中國大陸》
在個體、空間、語言、視角、思維的流轉下,
書寫與聆聽被「大故事」強勢論述遮蔽及邊緣化的亞洲「細語」
這是一部探討日本列島的當代作家如何書寫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文藝評論集,透過解析文學作品中的台灣、中國形象,從異於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取徑,重新思考當代亞洲。身為在台「異邦人」的作者笹沼俊暁,承繼了現代日本的「批評」精神,比起追求純粹客觀的文學研究,更加致力於讓自己的實存經驗,與書中討論的作家及其作品展開對話,從而建構自身的思想。

 

文章資訊
作者 邱若山
刊登日期 2020-09-05

文章分類 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