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美國政治思想家杭亭頓,充滿爭議的經典之作──二十一世紀重讀《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2020-10-18

 

薩謬爾.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聯經出版,2020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原著完成於 1996 年,主要論點首見於作者杭亭頓在 1993 年發表於《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季刊的專文。杭亭頓將之擴充成書之後,迅速被翻譯成數十國語言,發行遍及全球,歷久不衰,且一再被列入各種推薦必讀書單。然而另一方面,杭亭頓書中所言,卻也引發極為不同的回應。贊同者,譽之為先知,推崇其對世事的洞悉;反對者,則有各種責難、強烈抨擊,譏之為學術的敗筆與偏見。


杭亭頓生於 1927 年,2008 年辭世,除曾經短暫出仕詹森政府與卡特政府之外,長年任教於哈佛大學,在國際政治學界雖極富盛名,但所著多本探討政治秩序的相關作品,屢屢因觀點尖銳而備受爭議;而《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引起的議論之強烈更是罕見。


杭亭頓說了什麼?

這本撰述於 1990 年代、冷戰結束之後的著作,旨在探索後冷戰的國際局勢,這也是當時知識界與政治界最關注的主題。談及此,就很難不提到杭亭頓與其弟子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之間的觀點之爭。福山主張「歷史終結論」,並在 1992 年出版的《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一書中,論證西方價值與制度是歷史演化最終的答案。身為老師的杭亭頓不以為然,駁以「文明衝突論」,認為國際衝突未隨冷戰結束而終止,文明分歧將取代意識形態對立。


杭亭頓在《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書中,用大量的篇幅定義其所謂的文明、闡述文明對國際政治秩序的影響、解釋文明的衝突將如何上演。其主要論點大致可整理如下:


1.     文明作為身份歸屬:文明乃一種整體生活方式,是價值觀、規範、制度、血緣、語言、歷史、宗教信仰、人類主觀自我定位等的組合,也是身份歸屬中,最大的「我們」。文明不只是文明,作為一種認同,文明的政治影響力不容小覷。後冷戰世界由七或八大文明所構成,不同文明各有不同的價值行為主張。


2.     文明的地位消長:文明有其強弱不等的國際政治地位。過去500年間,在西歐、美國接力擴張之下,西方基督教文明獨步全球。然而當代經濟發展等因素使然,文明實力互有消長,非西方文明崛起,挑戰西方文明的領導地位,其中尤以伊斯蘭文明與中國文明為最,揭序後冷戰的文明衝突。


3.     文明的政治角力:杭亭頓進一步結合文明衝突論與國際關係的權力政治邏輯,並沿著文明斷層線,演繹各種權力互動與衝突模式,包括有:宏觀層次的跨文明區核心國家間衝突、跨文明區的權力平衡結盟;微觀層次的文明斷層線種族或國家衝突、文明區內部的權力更迭、文明認同轉型過程的種族或國家衝突等。


4.     全球和平與西方自處之道:杭亭頓認為唯有朝全球多元文明、多極權力格局發展,建立新的均勢,方得以化解文明衝突。為此,杭亭頓呼籲西方國家首先需重振內部日漸式微的西方文明,團結歐美、鼓勵拉美西化、維持西方的科技與軍事優勢、限制伊斯蘭以及華人區武力部署,以保存西方文明的獨特性。繼而,西方需學習接受全球多元文明之路,放下西方為普世價值的迷思,不干預其他文明區事務,以談判、圍堵等方式調停衝突,尋找或擴大文明之間的共通處。


先知的預言?保守的偏見?

杭亭頓的文明政治理論,為國際政治分析增添一層新的觀察濾鏡。他並依此大膽預言各種可能出現的場景,諸如:


中國興起對美國形成根本且全面的挑戰;伊斯蘭世界與西方的衝突加劇;儒家─伊斯蘭聯盟出現,中國、巴基斯坦、伊朗等國聯手,反對西方武器擴散、人權與其他議題;印度在南亞權力擴張、制衡中國、反制中巴結盟,而美國支持印度此舉;伊斯蘭基本教義的宗教復興運動再現,影響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國與美國關係;土耳其、前東歐、蘇聯等出現認同轉型現象或文明斷層線衝突;中產階級逐漸興起的中國,政治能否開放,端視華南地區能否出現不同的黨派,以及鄧小平後的第二代接班人;東亞其他國家未必接受中國霸權,但也不願聯美反中,與中國對抗;二戰之後成立的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權力重組,西方難以繼續獨攬大權;民粹興起,反蝕西方民主政治;全球移民危機、移民潮觸發歐洲伊斯蘭化與美國拉美化的隱憂;國際貿易與傳播科技,非但無法促進和平,反而強化文明分歧的衝突等。

 

至於涉及台灣的相關議題,當年的杭亭頓認為,台灣在內的東亞至東南亞華人經濟圈成形;經貿靠攏的同時,台灣獨立問題是兩岸關係最大變數;台灣的自我定位走向從自己是整個中國的政府開始、到一部份中國的政府、再到不是中國的政府,台灣等同事實獨立;北京政府的因應方式取決於台灣所獲之支持度、北京接班問題、中共軍力發展。


杭亭頓在書中,更針對特定衝突,提出詳細的步驟拆解說明。例如,美國與跨文明核心國家有一定的貿易衝突模式:美國提出要求、對方拒絕、美國揚言制裁、展開漫長談判、制裁生效前雙方達成協議、協議措辭模糊、雙方各自宣布勝利等。無論衝突者是中美或日美兩國,不論牽動議題為智慧財產權、人權或核武擴散,此貿易衝突模式不變。


比對實際進展與當年的推論,《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所寫種種,雖未必完全言中,但命中率亦不低。尤其是 2001 年 911 事件、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美國對恐怖組織宣戰,乃至於 20 餘年後的今天,隨著中國崛起而不斷升高對峙的中美角力等。國際政治的走勢,似乎與文明衝突理論預示的劇本相去不遠,支持者如華府保守派政策圈,對其頗為推崇。


然而另一方面,批評聲浪也始終未曾稍減,來自學術圈的抨擊尤其強烈。反駁論點包羅萬象:


有從文化與文明研究的角度,認為杭亭頓根本不了解文化是什麼、過度簡化文明的概念、批評他只以對立的角度詮釋文明間的關係。具伊斯蘭背景的研究者,則不滿杭亭頓以「好戰」、「窮兵黷武」界定伊斯蘭文明,認為他對伊斯蘭與歷史的認知淺薄,對伊斯蘭世界的多元性缺乏認識,將16億伊斯蘭人口化約為一個單一的面貌。


類似的不滿觀點亦可見於中國知識界。中國知識界普遍無法接受,杭亭頓將日益強盛的中國與中國文明視之為對西方的威脅、世界秩序衝突的來源。另有從研究方法的角度看杭亭頓,認為杭亭頓的研究得自於選擇性、片面篩揀的資料,推論過於唯心、引證偏頗,研究結論不足取。


以批判杭亭頓為題的演講、著作、會議不勝枚舉。值得注意的是,各種討論中,自由主義學派對他的批評更為直接,對《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強調文明身份、主張文明振興等深具保守主義色彩的言論,斥之為不道德、製造衝突、鼓勵衝突、引發衝突自證之作。


爭議,但經典

面對排山倒海的批評,杭亭頓應該不陌生。他承認文明衝突理論的建構或許還不夠細緻,但卻不改其立論。事實上,從其早年出版第一本著作《軍人與國家》,主張權威與傳統的必要性,認為自由社會中需有專業的軍事機構開始,杭亭頓就被譏為偏狹的保守主義者、墨索里尼的同路人,還曾一度因不見容於標榜自由的長春藤學府而去職。關於《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的爭議,相當程度上,也是此一立場之爭的延伸。


一生皆為民主黨員的杭亭頓,雖然相信自由主義,但是自詡為老式、右派民主黨人的他,堅持自由主義無法建立在放任的個人主義與虛無的理想主義上。在文明衝突論的背後,杭亭頓真正關懷的是:如何保障美國的民主自由價值。《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出版數年之後,杭亭頓完成《誰是美國人?:族群融合的問題與國家認同的危機》一書,也是他生前最後一本著作。


文明衝突論為真?誰對,誰錯?學術上,這恐怕永遠會是無解之題;現實中,歷史依然在前進中探索。巧合的是,本文完稿之際,中國、伊朗傳出計畫簽署長達25年合作協議的消息,內容涵蓋貿易投資和軍事安全等各層面;土耳其宣布將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教堂改為清真寺;南海局勢升溫,中美兩國接連在此軍演。《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雖非預言書,但杭亭頓在 20 年前提出的論點,確有其參考價值。


在時序從 1990 年代的蘇聯解體,推進到 21 世紀即將近入中期、作者也早已作古的此刻,是值得重新翻開這本已成經典的《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繼續在混沌的世界局勢中,檢證杭亭頓的警世之作。

 

(本文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本文收錄於聯經出版《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誰是正統?世界秩序,誰說了算?
文明衝突論為真?誰對,誰錯?學術上,這恐怕永遠會是無解之題;現實中,歷史依然在前進中探索。杭亭頓在書中,對世紀之交的各種推動力量提供了深刻而有力的分析,處處充滿洞見。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認為本書是「冷戰結束以來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大膽,想像力豐富,並具有挑戰性的見解,對國際事務帶來革命性的看法」。在經過了時間的淬鍊,《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已成為探討國際關係、國際政治情勢的經典著作。

文章資訊
作者 辛翠玲
刊登日期 2020-10-18

文章分類 說書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