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聲活記憶】從土地與人生經歷長出的「滿州民謠 」,再現阿嬤們的往昔生活情懷

2024-11-05

位於臺灣最南端的恆春半島,擁有特殊的地理環境,讓大家可以在30分鐘內穿越山群,或是跨足西邊的臺灣海峽、南邊的巴士海峽與東邊的太平洋。一個連著臺灣土地卻又遠得彷彿遺世獨立的區域,在這裡,不僅生態和歷史特別,就連文化都像是特別被保留下來的與眾不同,滿州民謠就是其中之一。

年輕音樂人向滿州民謠傳藝師習藝(Source:火箭人實驗室提供)


滿州民謠的特色

恆春半島的地理範圍涵蓋恆春鎮、滿州鄉、車城鄉、枋山鄉、牡丹鄉等,這些地方孕育出的臺灣台語歌謠富含多元文化與自然聲音,大多被統稱為「恆春民謠」或「恆春半島民謠」。這些民謠曲調大多以月琴、弦琴伴唱,然而仔細聽,每個地方的唱腔、曲調有些許不同,其中,滿州民謠風格別具地區特色。滿州鄉的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受到原住民古調的影響,且不拘泥於恆春民謠傳統曲調。早期人們唱歌如說話般唱出歌詞,不在意文字如何撰寫,也不在乎有無歌名,聽別人如何唱曲調,自己就跟著唱。他們在意的是唱詞內容要有文有理,主題可以是勸世向善、談情說愛、嫁娶離別或工作勞動,大致是看到什麼就唱什麼,天文地理盡在其中,因此民謠靠著口耳相傳,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民謠唱詞的結構為七字一句、四句為一段,配上不同曲調有不同的唱法,有的需要加上「啊」、「呼」、「咧」等襯字或尾音,有的則要重複最後一句唱詞。〈思想起〉為恆春民謠最具代表性的曲調,唱詞、曲調和節奏都不定,以「啊」字來轉折助唱,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句尾加上「唉呦喂」。〈牛母伴〉是恆春半島最早出現的古老民謠,特色是在尾音會飆高八度,唱「牛母伴」時會隨情緒變調,極悲痛之處的音域可超過兩個八度。其他還有〈平埔調〉、〈四季春〉、〈楓港小調〉、〈五孔小調〉等常見的半島民謠曲調,另滿州民謠的曲調分類還有一種較近代創作的〈守牛調〉,據長輩說是以前看牛、牧牛習慣唱的歌,也是民謠曲調中較為輕鬆活潑的一種。從不同功能和唱法的曲調分類可知,民謠,成了在地人抒發情感的重要方式。

然而,隨著時代演變,以前普及的民謠在現代人耳中聽來像是過氣的音樂,漸漸地,曲調失傳,會彈唱民謠的人越來越少。儘管民謠被編唱成〈思想起〉、〈青蚵仔嫂〉等流行歌,在各地流傳,也因為民歌採集的學術新聞熱潮,使老歌手陳達一夕全臺知名,仍止不住恆春在地民謠的快速流失。來自滿州的鍾明昆教授,在 1979 年與滿州鄉親們發起組織民謠協會,1981 年正式成立「屏東縣滿州鄉民謠協進會」(以下簡稱滿州民謠協會),每年春節都會舉辦滿州民謠歌唱比賽,至今已超過 40 個年頭。因為先驅們的投入和付出,我在參與民謠推廣和採集工作上,累積了許多基礎。

 

滿州民謠的回憶與傳承

2019 年,我和藝術家好友楊雅儒拜訪二十多位滿州民謠阿嬤,看他們的老照片、聽他們的故事、記錄他們的悲喜人生,也才發現鍾明昆教授當年為了積極推廣滿州民謠,付出相當多的心力。他邀請張日貴女士(文化部指定國家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俗稱人間國寶)擔任傳唱老師,每週輪流到滿州村、港口村、長樂村和港仔村教唱。各村的婦女們白天要工作,晚上才能聚在一起練唱,滿州婦女曾多達百人學唱民謠。同時,鍾明昆教授努力記錄民謠曲調和歌詞,帶著阿嬤們到奧地利和美國等地演出,留下許多足跡,對此,阿嬤們心中充滿感念。
 

滿州民謠之於阿嬤們各有不同的意義和影響。張日貴因家裡困苦無法上學而不識字,到工廠上班就靠唱歌娛樂大家,並且參加各種歌唱大賽來獲得獎金和獎品。她擔任滿州民謠的傳唱老師後,漸漸才學會識字、看詞譜。從小就非常喜歡音樂的張三妹,原本不懂民謠,受邀加入滿州民謠協會後,她便學會十多首滿州民謠,有空就會拿著月琴哼哼唱唱抒發心情。謝綿卿說,當年結婚時就曾聽母親和長輩們吟唱〈牛母伴〉辭別,年輕的她不懂為何每個人都非常傷心,過了半百才理解歌詞裡的意涵及祝福,現在她只要唱到這首就必定會落淚。
 

採訪、收集滿州民謠傳藝師的人生故事。(Source:火箭人實驗室提供)

拜訪滿州民謠阿嬤們,一同看老照片、聽故事。(Source:火箭人實驗室提供)

隨著阿嬤們的分享與回饋,我深感民謠的重要性,若沒有以現代人可以使用的方式記錄或轉譯,恐怕傳承之路會更辛苦。我透過「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將鍾明昆教授錄製的《滿州民謠專輯》CD 數位化,歌曲和歌詞都整理成聲音資料庫,上傳到音樂社群平臺《StreetVoice 街聲》作為線上版的「滿州聲音博物館」,希望滿州民謠能在學術或創作上不斷被使用,因為文化不再被運用,就可能會消失不見。雅儒將阿嬤們的故事消化後,製作成有聲書繪本《朵朵的禮物》,內容是講述灰白頭髮女孩菲菲,和她的兔子玩偶朵朵,去尋找耳朵和歌聲的故事,配樂由音樂人黃可樵改編自滿州民謠而完成的。繪本出版後,不僅發送到屏東縣內的國小學校圖書館,並且也送到臺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各大市立圖書館供大眾閱覽。除了出版繪本,團隊力邀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將《朵朵的禮物》以現代光影戲重現,帶領半島十多位孩童共同演出。因為滿州民謠保存不易,經由繪本和光影戲兩種轉譯方式呈現,並用貼近孩童的口吻與音樂,讓民謠走進他們的學習中。而為了使恆春半島民謠能夠廣為傳唱、彈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團隊也將在地的研究成果進行彙編,出版教材。
 

《朵朵的禮物》是一本由滿州民謠阿嬤人生故事改編的有聲書繪本(Source:火箭人實驗室提供)

滿州民謠透過轉譯有了多元樣貌(Source:火箭人實驗室提供)

 

用「半島歌謠祭」推廣民謠文化

另外,我也加入火箭人實驗室團隊所執行的「半島歌謠祭」專案,這是從舉辦逾十年的恆春國際民謠節轉型而來的節慶活動(2023 年更名為「半島世界歌謠祭」),結合世界音樂、臺灣民謠、恆春半島民謠、原住民歌謠、半島自然地景等元素,以「Hear Here聽見在地的聲音」為概念的年度盛事。團隊安排了「老調新聲」節目,讓音樂家駐點,與在地傳藝師共同創作,將老調詩詞融入流行樂等多種音樂元素來演唱,廣為人知的曲目有桑布伊將〈牛母伴〉改編的〈長歌〉,另有李英宏改編的版本,以及大象體操等多位音樂人改編其他民謠演出,都深受大家的喜愛。
 

2022 年,我們也曾號召 1,000 名學童演唱〈守牛調〉和〈半島風聲相放伴〉等民謠組曲。此外,《半島風聲相放伴》民謠音樂劇是火箭人實驗室在 2019 年邀請台南人劇團和斜槓青年創作體共同創作,將阿嬤們的人生故事改編成劇,並由 10 位唱民謠的阿公阿嬤們,和 3 位專業演員共同演出。劇情融入了阿公阿嬤的生命故事與民謠帶給他們的影響,真情流露的表演,深刻詮釋出生命張力,帶給觀眾滿滿的感動,一路從恆春、屏東、臺南演到臺北,而今年(2024)挾著好口碑分別再到美國密西根和紐約演出。
 

《半島風聲相放伴》演出之後大受好評(Source: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千人傳唱」邀請千位孩童與傳藝師站上古城齊唱民謠(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用聲音為出發點,種下民謠的種子

不同於視覺,聽覺是經常容易被忽略的感官,因此除了聲音典藏,我和火箭人實驗室團隊嘗試以聲音設計的方式,做民謠的各種創新與研發,都是希望讓傳統文化被看見。於是乎,滿州聲音博物館作為聲音資料庫的基底,半島歌謠祭讓民謠再次成為流行,而舞臺劇則是讓觀眾更貼近、理解民謠的時空背景,透過這些方式進而真正影響恆春音樂人以民謠為創作因子,例如樂團「你太白了,去曬黑」和「浮可泰 Folk Take」就分別以民謠改編的歌曲,拿下 2022 年和 2023 年的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河洛語組的首獎。另外團隊歷經一年半製作《共聲島》的聲音導覽體驗,也融入民謠元素,都是想要創造更多民謠內容的產業加值,讓傳統文化能被運用在生活裡。這些從土地長出來的聲音,我們會繼續用不同的方式和平臺讓更多人認識,也期待這些種下的聲音種子,會再遍地開花。
 

進一步認識這些從土地長出來的聲音:
 

  1. 網站連結 國家文化記憶庫 
  2. 網站連結 滿洲聲音博物館
  3. 網站連結 共聲島
觀臺灣第 63 期(2024.10):聲活記憶

《觀・臺灣》第 63 期《聲活記憶》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發行之季刊,全臺各地實體書店均有販售,線上購買點也將持續更新!
 
  1. 購買連結 博客來
  2. 購買連結 三民書局
  3. 購買連結 讀冊生活
  4. 購買連結 聚珍臺灣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匯聚常民飲食、民謠唸歌、眷村移民、地方信仰等臺灣原生文化內容,採用國際通用的 CC 授權條款,讓文化內容再流通與創造、型塑更多可能。
文章資訊
作者 林惠琪
圖片提供 火箭人實驗室、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刊登專欄 觀‧臺灣|臺史博
刊登日期 2024-11-05

文章分類 觀‧臺灣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