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記憶方舟】異鄉變故鄉的生命軌跡:那些逐漸被遺忘的臺灣眷村,他們決定透過「文化地圖」記憶一切

2023-11-21

張朝興的醫師證書(胡朝欽攝)

張朝興與「煥榮診所」

1948 年,張朝興加入江陰海軍新兵第二大隊,隨後與軍隊一同撤退來臺,持續進修成為正式醫師,服務過許多單位。1986 年,他以海軍上校身份退伍,在瑞芳醫院擔任外科主任一年後,決定自行開設「煥榮診所」。
 

煥榮診所位於基隆市中正區,靠近張朝興居住過、但如今已拆除的兆連二村舊址。診所開幕時,張朝興已 56 歲,穿上醫師袍、戴上聽診器替病人服務,對他而言並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對行醫的熱情與責任的體現。他以溫暖的笑容和專業的醫療技術,治療著無數病患。
 

2021 年煥榮診所熄燈,不知不覺中,張朝興在行醫路上度過了 74 年生涯,他將一生奉獻給醫療,直至 89 歲,才開始真正的退休生活。
 

(特別感謝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基隆市榮民服務處協助安排榮民訪談) 


緣起:眷村文化保存

1949 年前後,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臺灣,眾多軍人及其家屬也伴隨到此。在當時時空環境下,因政府實施照顧軍眷的政策,孕育眷村獨特歷史軌跡。來自不同中國省籍、生活經驗各異的人群,在眷村裡互相扶持、共同度過困難的時光及落地生根,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眷村文化」。其獨特的生活方式、飲食文化、藝術傳達、與不同族體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更是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隨著眷村人口結構改變,政府開始對老舊且閒置的眷村進行改建與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聳的國民住宅大樓。改建更加速眷村聚落文物的消失速度,讓臺灣特有的眷村文化消逝於人們的記憶與視界之中。
 

因此,如何保存眷村文化,包括居住型態、生活樣貌,以及與眷村相關連的反共意識、族群融合、單身退員等等,已刻不容緩。唯有妥善的保存這份情感及記憶,才能延續傳承眷村文化。

2022 年在「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與文化部努力下,設定「榮民與眷村文化主題」,對現有榮民榮眷、眷村文化資材進行調查、盤點、整理與歸納,將具識別性的榮民與眷村文化內容建檔、取得授權,產出「榮民與眷村文化」相關主題之數位資料,並上傳至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平臺(以下簡稱「記憶庫」),供民眾瀏覽,使眷村珍貴的文化記憶得以被保存、流通及活用。
 

記憶庫同時也運用科技促進文化數位轉譯,保存戰後臺灣的常民生活樣態,特別是榮民及榮眷歷經離散與融合的社會流動相關資料,期望眷村歷史記憶成為臺灣文化的一部分並且紮根茁壯。
 

以北投中心新村為例,該眷村為全國13處眷村文化園區之一,早年為昔日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旁的員工眷屬宿舍,而北投分院負責療養的工作,此也是該眷村1940~1980年代生活的重要記憶,除保存此特殊重要記憶外,另需蒐集(1)居住在此居民其來臺前、生活於富國島等生活經驗,為其歷史背景與遷臺重要軌跡,為「過去」的眷村生活生命經驗。(2)居住於此地後,落地生根與生活細節,此為「現在」的眷村生活生命經驗。(3)推動文化資產保存後,如何從多元面向反思保存未來與挑戰,此為「未來」的眷村生活生命經驗。透過完整生命史的架構,建構完整而獨特的眷村文化記憶。


保存逐漸被遺忘的眷村故事、培養眷村文化種子

眷村的保存,不僅僅是建築物修復或靜態文物保存,還需進一步探究眷村的發展歷史及生命歷程。呼應這點,記憶庫透過主題性「盤、收、存、取、用」機制框架,運用圖像、文獻保存方式,輔以口述歷史訪談及參考研究文獻等作法,保存逐漸被遺忘的眷村公共空間、人際網路、飲食文化、集體記憶。
 

為了呈現眷村縱向與橫向的生命歷程,進而有系統的分析故事記憶的主題與內涵,我們建構眷村文化知識架構,以整體性敘事方式,形塑臺灣眷村文化知識的體系。
 

另外,為強化記憶庫 2.0 計畫的深度參與、對在地知識記憶收存核心能力與專業領域技術能力,以培養未來的眷村文化種子人才,協助進行知識收存、數位資料之建構選題、轉譯加值等,我們規劃了眷村種子培力課程,冀望這些種子未來能夠投入記憶庫的書寫與加值應用,進而落實在地文化教育扎根之目標,以提升未來收存內容之整體品質、推動轉譯應用之多元發展。
 

培力課程以眷村文化內容收存為核心,培養學員的田野調查、詮釋資料著錄、口述歷史、影像紀錄等能力,並結合文化內容轉譯、策展與教案設計之課程,帶領學員在實地踏查中,獲得實務操作之經驗。
 

眷村種子培力課程(Source:張雅筠)

眷村種子培力課程(Source:張雅筠)


以地圖協作打造眷村故事地圖

隨著記憶庫進入 2.0 時代,為強化利用數位科技促進資料加值與文化轉譯,我們規劃「故事地圖」的說故事平臺,期望培育更多說書人,體驗及共創精彩的臺灣眷村故事。
 

故事地圖是公眾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Public Participation GIS)的延伸應用,融合了視覺化圖表、互動式地圖、多媒體相片和影片等元素,將文字與相關的數位素材相結合,以多元詮釋方式打造出引人入勝的故事內容。近年來,故事地圖已廣泛運用於處理社區相關議題,常見的做法為利用「在地故事」與「文案書寫」的方式,打造出「一頁式行動導覽網站」故事地圖。
 

因此,我們運用故事地圖結合歷史與地理空間的方式,敘述眷村人物生命經驗或建物歷程,而地圖的部分可介接多種地圖(如:OSM 地圖、內政部測繪中心圖資、中研院百年歷史地圖)等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服務,讓整體地圖的架構更為豐富,也讓教育者與文史工作者能透過舊地圖敘說眷村過去故事。從個人的生命故事,窺見眷村的經驗歷程,彷彿歷史場景在眼前重新展開,帶我們走進眷村的舊時空。
 

我們期望能善用故事地圖來傳遞情感與故事,讓眷村的故事與歷史、地理相互串連,以喚起更多人對眷村的關懷,進一步認識到多元族群與不同世代的文化融合。
 

ArcGIS 故事地圖平臺(Source:賴昆祺)

 

以眷村文化地圖重現眷村歷史痕跡

隨著眷村改建政策實施後,列管眷村陸續拆除,眷戶陸續遷入眷村國宅社區安置,眷村文化也隨著時間與空間改變逐漸被淡忘,許多珍貴的歷史記憶漸漸消失。
 

臺灣究竟存在多少座眷村?百萬軍民來臺後如何落地生根?人口移動的軌跡?始終都是眷村研究待解謎題。而要回答這些問題,建置眷村地圖是研究基礎,可幫助我們記錄及尋找被遺忘的眷村故事。
 

眷村文化地圖的核心價值為以地圖掌握眷村發展脈絡,建置眷村的基本資料為首要工作。我們參考《護眷心永築夢》及《國軍眷村改建回顧與變遷:竹籬重生樂活家園》兩本著作之研究脈絡,共建置全國眷村 1,052 筆基本資料,透過地圖定位的功能,逐一給予列管眷村空間資訊,以重現臺灣眷村之地理空間與眷村發展之歷史。
 

其中所蒐集的眷村空間位址,因時代變遷,部分地址難以用現今地址定位,因此我們參考相關文史研究及各縣市都市計畫細部計畫書等資訊,查詢已消失眷村空間位址及座標,以完善全國眷村座標資料。
 

以地理資訊系統圖面分析來呈現的 1,000 多個眷村,有助於理解眷村的地理環境對於社會發展的影響。同時,系統介接 1904年~2003 年間不同時期所發行的歷史地圖,可對比今日地圖與街景影像。而眷村文化地圖除了展示各眷村的地理分布外,我們也將根據眷村基本屬性來製作資料庫,包含:
 

●軍種分類:陸軍、海軍、空軍、憲兵、後備、軍情局、國安局等

●興建單位:婦聯會、聯勤、陸軍、海軍、空軍、憲兵、後備、日遺等

●眷村性質:一般眷村、職務官舍、華夏集建、新建等

 

眷村的定義

廣義眷村泛指臺灣自 1949 年起至 1960 年代,中華民國政府機關及民間組織為國軍、警察、教職員、公務員及其眷屬興建或者配置宿舍所組成的村落。一般定義的眷村,是指陸海空軍三軍、憲兵與其他類種官兵與眷屬所居住的眷舍,不包含中華民國政府為教師、警察、公務員、公家機關聘員、中央民意代表(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等)興建的眷舍。就法律狹義而言,眷村主要管理機構國防部唯一認可的眷村類型,指的是「軍眷住宅」,其中並不含其他公教人員及自行違建的眷村。

北部不同軍種屬性分布的眷村地圖:北部陸軍眷村分佈(Source:賴昆祺)

北部不同軍種屬性分布的眷村地圖:北部海軍眷村分佈(Source:賴昆祺)

北部不同軍種屬性分布的眷村地圖:北部空軍眷村分佈(Source:賴昆祺)

北部不同軍種屬性分布的眷村地圖:北部後備眷村分佈(Source:賴昆祺)

眷村移動地圖(Source:賴昆祺)

全臺眷村分布圖(Source:賴昆祺)


我們也期待臺灣眷村文化地圖架構可持續蒐集各式眷村基礎資料與定位,逐步發展成為研究眷村文化時間與空間的重要資訊平臺,透過眷村文化地圖呈現眷村空間形成、變遷與聚落關係,搭配專家學者、教師、或眷村後代的解讀,追蹤眷村軍眷和家屬的遷徙路徑,了解他們的生活軌跡與文化脈絡,以地理資訊展示移動的歷程,並與眷村文化的考察緊密結合。
 

同時,也透過時空資訊整合架構,持續與記憶庫資料整合,串連相關素材資料,讓眷村時間與空間位置能與其它資料相互參照,並搭配在地知識保存與加值應用,以多元視角方式提供眷村研究重要空間資訊平臺。另,希望可向外推廣到各級學校和社會大眾,供教學及知識普及之用,能以地圖為基礎呈現眷村時空分佈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傳承。
 

盼望眷村文化地圖的建置不僅作為眷村研究的基礎,還可讓更多人關注眷村文化,進而強化眷村文化保存深度與廣度,達到穿越古今,看見眷村時代變遷的效果。

 

觀臺灣第 59 期(2023.10):記憶方舟

《觀・臺灣》第 59 期《記憶方舟》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發行之季刊,全臺各地實體書店均有販售,線上購買點也將持續更新!
 
  1. 購買連結 博客來
  2. 購買連結 三民書局
  3. 購買連結 讀冊生活
  4. 購買連結 聚珍臺灣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匯聚常民飲食、民謠唸歌、眷村移民、地方信仰等臺灣原生文化內容,採用國際通用的CC授權條款,讓文化內容再流通與創造、型塑更多可能。
文章資訊
作者 賴昆祺
賴昆祺、張雅筠、胡朝欽
刊登專欄 觀‧臺灣|臺史博
刊登日期 2023-11-21

文章分類 觀‧臺灣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