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二戰✕漂流】「你有義務要把目擊的責任繼續傳下去」:《聽海湧》蔡雨氛✕《由島至島》廖克發對談

2025-05-14
2024 年,臺灣有兩部以臺籍日本兵為主題的影視作品相繼問世,分別是影集《聽海湧》與紀錄片《由島至島》。兩者乍看採取了迥異的敘事方式,切入同一段歷史背景,但細剖作品延伸的議題,以及觀眾給予的回饋,兩部作品有諸多能對照與呼應的地方。本期《觀・臺灣》特別邀請《聽海湧》編劇蔡雨氛與《由島至島》導演廖克發,跟大家走進螢幕背後,聊聊創作歷程與探索這段充滿反思的歷史。
《由島至島》導演廖克發與《聽海湧》編劇蔡雨氛(Source: 編輯部)

創作起點:對真相提出疑問

蔡雨氛、廖克發各自回顧接觸臺籍日本兵的起點,不約而同將場景拉到了戰後滯留在南洋的臺灣人,但由於兩人的成長背景不同,所以挖掘與觀看歷史的視角也有所不同。

蔡雨氛先留意到,有些臺籍戰俘監視員在戰後盟軍軍事法庭上被判絞刑,當時她內心湧現兩種情緒。一是訝異,自己身為歷史系畢業生,卻對這段歷史所知甚少。二是疑惑,究竟當時的臺灣人經歷了哪些事情?因臺籍戰俘監視員的際遇而衍伸的疑惑,驅使她試圖以寫故事的方式,回答對歷史真相的困惑。

她觀察自己與父母輩的思考方式有所差異,源頭可能來自不同世代接受的不同歷史教育。這些世代的想法差異,激勵她更想探索臺灣人身分認同錯亂的起點在哪?正如臺籍戰俘監視員的際遇,反映了臺灣人從「戰敗日本帝國子民」瞬間轉換為「戰勝中華民國國民」的錯綜情境。她想藉由這段歷史提問:人的思維與情感,有辦法隨著政局轉變而一夕間切換嗎?

廖克發則因為從小在馬來西亞生長,原本就打算以東南亞為鄉愁起點,探討海外華人的歷史,包含曾住在東南亞集中營的臺灣人。循著這一條路徑,他接觸到研究集中營與戰犯議題的藍適齊教授,而他也笑說當時不知道藍教授也參與了《聽海湧》的籌備,純屬意外的巧合。

然而即使聯繫上藍教授,他當時尚未真正關注臺籍日本兵主題,直到拍攝紀錄片《野番茄》期間,察覺臺灣對於老兵的往事傾向以「時代受害者」做定調,與馬來西亞華人對於日軍暴行的種種描述,交織出宛如平行世界的歷史記憶,使他有產生許多問題,想拿起攝影機來解答心中的疑惑,因此展開紀錄片《由島至島》的拍攝。

影集《聽海湧》劇照(Source: 蔡雨氛)

影集《聽海湧》劇照(Source: 蔡雨氛)


受害/加害:真的存在邊界嗎

《聽海湧》與《由島至島》兩部作品,皆透露了臺灣人在二戰期間,可能直接或間接參與的「黑暗歷史」,如虐待戰俘、協助日軍整肅華人等違反人道精神的行為。作品上映後,觀眾們對於那段過往各有不同的解讀與理解,讓廖克發與蔡雨氛體察到一些事情。

 

廖克發說,《由島至島》原初上映的版本是以呈現歷史證據為重點,想不到年輕觀眾看完後給予的回饋是:「這是祖父輩的事情,與我們無關。」他笑說這段「負評」讓他意識到,在作品中只呈現歷史證據是不夠的,無法讓觀眾產生共鳴。因此他參考德國教育歷史的方式,將「記憶責任」的概念融入影片,成為了現在的版本。

 

「我們這一代不需承擔『戰爭責任』,但我們有『記憶責任』,即選擇如何記憶這段歷史的責任。」廖克發如此說道,並提出讓人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如果我們也置身在當時的歷史處境,我們是否能做出不同的選擇?

 

為了深入理解這段歷史,蔡雨氛則是研讀了澳洲軍事法庭審判戰犯的紀錄,然而文件中呈現的臺灣人,大多是對戰俘施暴的殘酷形象。她坦言閱讀時有「受傷」的感覺:「臺灣人真的有這麼壞嗎?戰爭為何能讓人變成這樣?」這些疑問成為她創作時,最想追問的核心。

 

除了審判紀錄之外,她還讀了大量的回憶錄,試圖從不同人的記憶中,拼湊出當時臺灣人的模樣。有時她也會找到溫馨的紀錄,如一名英國女作家回憶到臺籍監視員偷偷給小孩子糖果,讓她覺得人性依舊有善良的地方。

 

這些散落各處的臺灣人形象,看似有不一致的描述與觀點,卻也透露了人性本來就是複雜的本質,無法以善良、邪惡一刀切。因此《聽海湧》盡力刻畫了當中的複雜性,讓觀眾看到這些年輕的臺灣人,為何願意投注性命在戰場上,而面對上級的脅迫時,會如何選擇對待戰俘的方式。

 

「觀眾會知道,臺灣人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可能不得不做會違反人道的事。然而在審判過程中,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個人是無法逃避這些罪責。」蔡雨氛說道。
 

影集《聽海湧》劇照(Source: 蔡雨氛)
影集《聽海湧》劇照(Source: 蔡雨氛)


關於二戰後同盟國主導的戰犯審判,廖克發補充,有些觀點認為審判仍有不足之處,例如未深入追究加害者群體,而且法庭描繪的受害群體大多是白人,卻忽略了同一片時空下,遭到侵害甚至被屠殺的東南亞人,造成戰後東南亞盛行以公審懲罰當事人。

 

另一方面,馬來西亞華人的戰爭經驗,長期以來有股壓抑、難撫平的傷痛。起因是二戰時,日軍為了防堵華人從事抗日行動,開始對華人社群展開「整肅」,實則是屠殺。根據口述紀錄,有些臺灣人做日軍通譯(翻譯)協助工作,加上日軍試圖拉攏馬來族群,以便對抗英軍,變相加劇華人與馬來族群的不合。戰後的種族政策與種種複雜因素,使得華人的二戰受害經驗在歷史中失聲,只能自發性地立紀念碑與保存文物。

 

蔡雨氛回憶當初她去沙巴做田野調查時,從華人司機口中聽聞附近有日本人挖的大坑並殺了許多華人。當下她猜想是人們恐懼戰爭而衍生的傳說,直到看了《由島至島》才驚覺司機說的事情可能存在。

 

廖克發也坦言,研究那段歷史的學者不多,所以他是抱著未知的心態慢慢爬梳,走訪了倖存者、遺族後代,以及被指為加害者及其後代。片中可看到廖克發當面問受訪者,對那段歷史是否知情?鏡頭捕捉到受訪者的沉思、痛苦甚至是憤怒等情緒。同時,他也溫柔地提醒,他希望鏡頭捕捉到是「個人」,而非國家或民族所描繪的「集體」。因為唯有回到個人身上,才能看見人性的複雜與多樣性。
 

紀錄片《由島至島》劇照(Source: 廖克發)

紀錄片《由島至島》劇照(Source: 廖克發)


對話:透過作品來開啟

《聽海湧》與《由島至島》雖分屬劇情片與紀錄片,但兩者皆有透過演員做某種程度的歷史還原,且創作的背後也做了非常多歷史證據的考證。問到劇情片與紀錄片之間,是否存在虛構與真實的分野,蔡雨氛與廖克發提出不同的想法。

 

蔡雨氛先從編劇的角度分享,戲劇呈現的人物、場景、道具⋯⋯,幾乎都是團隊刻意「做」出來的。不過,即便是編劇虛構的角色,當中仍會透露編劇對真實歷史的關懷與反思,例如劇中的中華民國外交官「羅領事」,是現實世界不存在的人物,但她想藉由這名角色來討論身分認同的錯綜複雜。

 

站在羅領事的立場,他既是普通的丈夫,也是一名中華民國官員,與當時的臺灣人站在對立立場。蔡雨氛想問,像他這樣的人跳出來指認臺籍戰俘監視員時,他是為了幫家人出一口氣,或者是為了幫同盟國平反?最後,當羅領事得知臺灣人從此也是中華民國的一員後,他又該如何反應呢?這些都是蔡雨氛刻意幫角色設計的難題,藉此試探,對立的意識形態從何而來?人們有辦法立刻轉換想法嗎?

 

至於劇情片與紀錄片的差異,蔡雨氛分享看完《由島至島》後,體認到紀錄片能發揮「真實」的力道,那種衝擊難以用劇情片取代。

 

廖克發則對於紀錄片是否比劇情片更接近真實,抱持相反的看法:「真相必定不是一個句子能說完的事情,就連使用紀錄片呈現,也不見得比戲劇更接近真相。每部作品都會反映創作者的觀點,擺在影像中的片段是經過選擇過的『真相』。」

 

對於《聽海湧》招致的某些批評,廖克發認為與其質疑作品是否「還原所有真相」,反倒應將焦點放在討論作品的觀點是否夠深入,而他也期盼社會能創造一個空間,包容不同論述的作品出現,促進多元的討論。

 

如今,《由島至島》正在接受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電影審查,他擔憂部分內容可能觸動敏感的種族議題而無法通過。正因為感受到不同地區對作品的開放程度,顯得臺灣言論自由的可貴。
 

紀錄片《由島至島》劇照(Source: 廖克發)
紀錄片《由島至島》劇照(Source: 廖克發)

 

至於作品是否有可能開啟對話,蔡雨氛分享一位觀眾看完《聽海湧》後,提到自己的阿公也是臺籍日本兵,但過往的創傷使得阿公難跟家人親近,家人們不知道阿公經歷過哪些事情。因此她期望,《聽海湧》、《由島至島》也許能幫助一些人,在某種程度上理解那一輩人的想法,讓世代的對話依舊存在一絲希望。

 

廖克發則分享一名事件目擊者說過的話:「我把這個故事說給你聽以後,你就是其中一個目擊者。你有義務要把這個目擊的責任繼續傳下去。」

 

他說這句話對他影響很深,哪怕對話只有寥寥幾個人在進行,人們至少必須先展現建立對話的企圖。當創傷者感覺自己能在安心的空間說故事時,他就開始在與社會產生對話與連結。那一刻,和解開始默默地發揮作用。

 

雖然臺灣現下的時局,探討二戰記憶仍可能觸動不同族群的敏感神經,溝通無法一蹴而就。然而,廖克發與蔡雨氛都希望作品能作為開啟對話與理解的契機,讓二戰歷史不只停留在殘忍或慘痛的印象,而是能帶人們直視人性的幽暗面,並找到堅持光明面的價值所在。

 

觀臺灣第 65 期(2025.04):二戰✕漂流

《觀・臺灣》第 65 期《二戰✕漂流》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發行之季刊,全臺各地實體書店均有販售,線上購買點也將持續更新!
 
  1. 購買連結 博客來
  2. 購買連結 三民書局
  3. 購買連結 讀冊生活
  4. 購買連結 聚珍臺灣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匯聚常民飲食、民謠唸歌、眷村移民、地方信仰等臺灣原生文化內容,採用國際通用的 CC 授權條款,讓文化內容再流通與創造、型塑更多可能。
文章資訊
文字整理 編輯部
攝影 編輯部
圖片提供 蔡雨氛、廖克發
訪談 涂豐恩
刊登專欄 觀‧臺灣|臺史博
刊登日期 2025-05-14

文章分類 觀‧臺灣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故事電子報📬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