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記憶方舟】我的記憶會說話:看四位網路創作者他們和國家文化記憶庫的連結

2023-11-28

文化記憶的海蒐廣存,只是一個起步。要讓這些記憶真正地對人群產生意義,還需要更多的共創與協作。這個單元,我們邀請了 4 位不同領域的文字創作者,從國家文化記憶庫裡找尋一個與自身生命經驗相關連的物件。在記憶方舟的觀景窗裡,他們看見的故事,是否也是你的故事呢?

柯采岑 Audrey Ko

有貓之人。夏日出生,臺中養成。現與一隻貓貓虎吉,和永遠豐滿的吃食清單,生活在臺北。著有兩本書《如果理想生活還在半路》與《四時瑜伽》。現為女人迷品牌策略發展總監。

毛奇

臺灣人類學訓練,義大利慢食大學食物行銷與溝通碩士。飲食與文字工作者,出版有《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與粉絲頁,鏡好聽《毛奇的食物提案!》,住在臺北淺山,養蜜蜂。

林倩如

雜食的文字工,唸過跨領域藝術和社會發展,而仰望著山野、也想奔向大海。書寫、行動、環境、多元差異文化,追求自由的移動,深邃回應這個世界。近期尤其關注住宅議題,朝合作共居自我建設及尋找夥伴當中。

雪羊

臺大森林系學士/新聞所碩士畢,經營「雪羊視界」粉絲專頁逾 8 年,有超過 14 萬人追蹤,是臺灣最為人知的山岳攝影師暨作家之一。登山超過 10 年,視野涵括 99 座百岳乃至世界第七高峰。著有《記憶砌成的石階》。

衣:制服下的身體

柯采岑 Audrey Ko:打開國家文化記憶庫的資料庫,我近乎直覺地,在搜尋框打下兩個字,「制服」——我想知道,以前的制服,是什麼樣子的。我想知道,制服的源頭,來自哪裡。
 

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就不喜歡制服,不喜歡沒來由的,女生穿裙子、男生穿卡其短褲的性別秩序分配,如果我喜歡的是短褲怎麼辦;也不喜歡制服只有兩套更換,每每回家,就要趕緊換下丟洗衣機,晚上摸黑掛上衣架曬得匆忙;或許我更不喜歡的,是伴隨而來的,被決定要用整齊劃一的形象,上學的潛在權力結構,彷彿告訴我,我能決定與影響的很少。
 

又尤其,制服的「制」是什麼意思呢?是「秩序」建立,還是「制服」生物——像是馴化一隻隻小野獸那樣。
 

然後我搜尋到的第一筆資料,是新順發服裝公司,替我補充了生產製造的視角。裡頭介紹制服在臺灣的流變,從 1968 年,臺灣推行九年國教,公立學校統一制服款式,男生清一色卡其裝,女生則是白上衣百褶裙;再至 1985 年,政府授權各校決定制服款式,進入另一種制服的百家爭鳴與設計競賽。再至 1990 年後,制服訂單萎縮,制服已不成產業的黯然,只能開始轉型團體服接案;再至 2019 年,觀察當代興起的寵物經濟,因此推出寵物服飾替代的商業版圖遷移。
 

從這個角度看制服的歷史流變,有校務管控的漸趨民主化,制服的形象翻身變化,也有少子化現況下,制服記憶逐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新商機。
 

我突然想到高中時的經驗,我們總是穿著乾乾淨淨的白上衣,以及規定長度過膝的酒紅百褶裙,符合制服期待的漂亮。我們也總在踏出校門的那刻,女學生們默默地,熟練地,紛紛反摺兩次褲頭,讓裙擺可以乖乖落在膝上的,那樣不用言說的默契。
 

那是在當年秩序裡頭,我們所能做的,小小的叛逆。制服下的身體,在校外,還是屬於我自己的。還是野生的。
 

國家文化記憶庫:新順發服裝公司

 

食:食魚之明燈——馬祖漁歌

毛奇:前線馬祖列島,離中國福州比臺灣本島更近,可想而知飲食文化、漁獲跟臺灣本島有所差異。因為工作的關係,曾經造訪馬祖數次,南竿介壽村的獅子市場,是列島上最大的公有市場,每回造訪必來吃小吃、買乾貨。二樓知名美食阿妹的店鼎邊糊,美味在於地產漁獲的滋味底蘊,大手大腳加入的魚乾,以及鮮甜南瓜米粉湯裡浮沉的肥美白帶魚。

馬祖到底產什麼魚呢?
 

馬祖是大大小小漁村,漁獲豐富,最知名魚種非黃魚莫屬。黃魚會叫,過去漁民在海上會聽到黃魚群呱呱「叫聲」,這是石首魚科的魚會用魚鰾發聲。如今野生大黃魚價格極高,可遇不可求。而日常食魚,舉魚麵為例,根據北竿橋仔村婦女的說法,來源有 3 種,海鰻、鮸魚以及馬加魚,跟臺南以狗母魚做魚麵,截然不同。現在鮸魚價高,多以海鰻製作。傳統上製作時間在冬季,因為魚肉麵糰要冷天裡才不會腐壞。
 

〈馬祖漁歌〉的福州話民謠裡,馬祖人 10 月用白帶魚燒菜,11 月時把多抓來的鮸魚、鰻魚做成魚乾,掛在屋簷下,期盼豐年,這兩種季節魚符合了北竿婦女製作魚麵的說法。漁歌還唱,春天鱸魚好吃,3 月吃馬祖人稱為白力魚的白鰳魚,4 月黃魚豐收,5 月到岸邊抓黑毛,6 月和 9 月小魚好吃:鯷魚與丁香。
 

一年四季聽一回,這些魚種類、料理法,足以當做造訪馬祖時食魚的明燈指引。
 

比如海鱸魚確實是馬祖產的美味,在臺灣本島也是鱸魚好貨;白鰳魚鮮美多刺,多加工使用做成「糟白魚」,曾為馬祖知名漁產加工品,馳名港澳,在本島就只有極少數的外省主題菜市場如南門市場找得到了。
 

馬祖魚麵製作(Source:毛奇)
國家文化記憶庫:馬祖漁歌


住:讓未來一直來

林倩如:我一直在這裡。
 

國民政府遷臺後,因應疏遷計畫,1956 年於臺中市霧峰區坑口里建立光復新村,那就是我的名字。參考英國花園城市及美國低密度社區理念規劃,我成為戰後臺灣第一個新市鎮,作為省政府員工眷屬宿舍使用。繁盛榮景轉眼雲煙,1999 年精省後面臨搬遷補償、再經歷 921 大地震,居民逐漸遷出,村內長年荒廢。2008 年傳來拆除噩耗,但在《文資法》修法和國有資產 500 坪以上禁賣的政策下逆轉生機,2012 年登錄文化景觀。
 

可那已是 10 年前的往事,迄今僅三分之一區域被活化且分屬公部門不同單位營運,周末人潮尤顯平日冷清,整備期間屋況益發凋敝,令一路幫我爭取保存的在地文史團體實在焦急[1]。


沒有住戶,我只能等待。
 

會不會有人就是喜歡我這樣的社區或建築形式,理解我在城市規劃史上的價值,雖然需要花點時間修繕,然後結合創新提案並融入到真實生活入住呢?
 

去年一件事發生了,不禁點燃一絲希望。有一群人,很認真地為我量身訂做合作居住的願景方案,更透過設計工作營來實際操作。公有閒置房舍需要活化,共居社群需要模擬跨域協作,各方利益關係人到齊了[2]。現地走讀時,我用綠意去散暑氣;高密度討論時,我餵以市場蔥油餅款待,還有原住戶回來分享經驗,好久沒有這麼充滿活力,那個夏天永恆懷念。
 

我啊通透地存在,過去前進未來必經的此刻,期待被貫穿整合以時代課題,被捏塑出共融的意義。若能朝合作居住發展,無論連結原來的住宅機能,田園城市當代詮釋或文資聚落活保存,都是再好不過的轉型。雖震盪又逼近,一下子街廓標租,一下子火災,重生之路顛簸,那麼結伴同行。
 

登錄文化景觀後整備期間的光復新村街廓(Source:國家文化記憶庫)
國家文化記憶庫:光復新村街廓


行:玉山南峰,跨越時代的美

雪羊:這是張日本昭和時代印製的「新高山」明信片。影像中的主體,畫面中近景稜線延伸的最高峰,是海拔 3,844 公尺的「玉山南峰」,而背景的右方遠山則是南臺首嶽「關山」。在影像保存不易的上世紀初,每一幅來自臺灣深山的影像都彌足珍貴;而能被印製成出版物流通者,更必然有其代表性與價值。
 

這個由玉山主峰欣賞玉山南峰的視角,堪稱是臺灣最經典的山岳風景之一。從1900年鳥居龍藏與森丑之助留下玉山首登紀錄開始,直到 2023 年的今日,每一位登上島之巔的朝聖者,都必定瞻望過那從腳下延伸的稜線,在眼前繪出一道閉鎖曲線,也必定讚嘆過玉山南峰高聳崢嶸的山勢。
 

我初次見到這臺灣登山人代代相傳的記憶,是在距今 10 年前的 2013 年,我第一次爬玉山,也是第一次過夜登山時。在摸黑登頂玉山主峰的半途,破曉之際,我瞥見玉山南峰的蜿蜒稜線,以及天空漸次鮮明的斑斕朝霞,組成了年方 22 歲的我生命之中所見過,最幻妙的光景。在朝著目標咬牙努力的過程中,那份被大自然純粹奇妙的色彩,與嶔崎逶迤的線條所震撼的悸動,深深地刻在了我的靈魂裡,也成為了日後投身山林追尋美的重要基石。
 

其後 10 年,我也再度被這風景,用十數種面貌,感動了十數次。
 

常有人說,身為臺灣人,一生就該爬一次玉山。那麼這個角度的玉山南峰,便必然是那一生至少一回的旅程中,最撥動心弦的景物之一。去看看這美麗的稜線吧!將自己的視線,與百年前穿著草鞋足袋的旅人們重疊,在登山鞋與排汗衣的保護之下,感受這份穿越世紀的美,與源自島嶼的驕傲。無論時代怎麼走,文明如何前進,最終,人類仍會回到同一片山野之中,找到一樣的平靜與觸動,讚嘆那代代守護的永恆山川。
 

2013年,第一次爬過夜百岳就是玉山主峰,途中遇見此一生難忘的玉山南峰朝霞。(Source:雪羊)

新高山(Source:國家文化記憶庫)
國家文化記憶庫:新高山
 
觀臺灣第 59 期(2023.10):記憶方舟

《觀・臺灣》第 59 期《記憶方舟》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發行之季刊,全臺各地實體書店均有販售,線上購買點也將持續更新!
 
  1. 購買連結 博客來
  2. 購買連結 三民書局
  3. 購買連結 讀冊生活
  4. 購買連結 聚珍臺灣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匯聚常民飲食、民謠唸歌、眷村移民、地方信仰等臺灣原生文化內容,採用國際通用的CC授權條款,讓文化內容再流通與創造、型塑更多可能。


[1]指的是「臺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

[2]包括「臺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倡議合作住宅的「OURs 都市改革組織」、潛力居住對象「臺中市友善住宅公用合作社」、以及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文章資訊
作者 柯采岑、毛奇、林倩如、雪羊
圖片提供 國家文化記憶庫、毛奇、雪羊
刊登專欄 觀‧臺灣|臺史博
刊登日期 2023-11-28

文章分類 觀‧臺灣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