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船邊故事】你的山色湖光,我的眼淚海洋──邵族人的百年流浪和消失的獨木舟文化

2021-01-12

Wazaqan(日月潭),是邵族人口中的海。只是,走到今天,這片海的樣貌已然變化太大,在長老高榮輝(Hudun Lhkatanamarutaw)一邊翻閱老照片、一邊回憶的過程中,我們彷彿回到 1934 年以前還如沼澤般平靜浩瀚的海。


20世紀前期臺北生蕃屋本店印行之臺灣日月潭獨木舟。(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一體成形的邵族獨木舟

Ruza(獨木舟)對於世代臨「海」而居的邵族人來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無論是 1934 年因興建日月潭水庫而淹沒的 Taringkuan 舊社,或是搬遷至新部落 Baraubaw 之後(即今日的伊達邵部落),各家戶都備有可以承載 1 至 3 人的私船。平時要到部落外的水田耕作、到潭裡進行漁撈,或是要到對岸求學、求醫都需要仰賴獨木舟的往來;若是人數眾多,也有可乘坐三十餘人的公船(malamu,俗稱芭樂皮)。因為使用頻繁,邵族男女老少對於操槳都十分熟練。


以往在沒有浪的「海」上,許多獨木舟的船頭是沒有擋浪板的,高榮輝長老回憶起兒時:「我小時候還有划過真正的獨木舟。我比較不按牌理出牌,雖然會操槳,但總愛趴在船頭用兩隻手這樣划划划。」


除圖片下方隱約露出船頭的獨木舟外,也有部分族人使用竹筏。這種以大木架起四手吊網的捕魚方式並非日月潭獨有,西部許多漢人也用這種方式捕魚。(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不像蘭嶼達悟族的拼板舟需要由不同樹種拼裝而成,邵族的獨木舟是直接利用一整棵被刨空的樟樹樹幹製作。從到山上挑選樹木開始,在取下所需的軀幹前要先祭拜樹靈,取下後還要灑祭祈求造舟的過程平安順利。砍下的木材,放置幾年乾燥之後,再去除樹皮、測量木頭重心、切割出大致的船形;接下來,進一步細緻處理,如為便於刨空樹幹中央,藉由火燒讓堅硬的木頭碳化,一邊燒、一邊挖,逐漸將樟樹雕刻成獨木舟的樣貌。


只可惜,邵族目前僅有的獨木舟都已非樟樹所造。2015 年,為預防颱風而先行砍下的南洋杉,讓陳忠駿(Malihan Lhkahihian)與其他部落青年有機會向丹明元長老學習製作傳統獨木舟的方法;無奈舟還未成形,長老就先走一步。而後,邵族的造舟工藝技術,也隨著長老們逝世而逐漸消失。


觀光的衝擊

邵族獨木舟,為日治時期畫家宜洲參考森丑之助於 1902 年調查拍攝的照片所描繪。(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改變的不只是製作獨木舟的原料。在這片山裡的「海」中行駛的船,一步步從早期邵族人生活必備的獨木舟,轉變成遊湖觀光不可或缺的生財工具⸺那些由漢人引進,更為堅固並可乘載更多人的舢舨。但人力搖槳遊湖,一趟需費時 3 小時。


因此在舢舨之後,是加上引擎動力、提高載客效率的船外機小船,只不過船艙空間不大,過沒幾年又被木造船取代。直到近年,玻璃纖維製成的大型遊艇被引進後,出現在這片海上開始「興風作浪」,高速行駛而掀起的陣陣船浪,沖刷著潭邊的土地,造成土壤流失,使許多樹木傾倒在岸邊,很大程度地影響著邵族人的生活。


高榮輝長老因家中經營遊艇事業,從小就常在潭邊玩耍,現在仍會趁著清晨未有船浪之際,駕駛著他的「海上保時捷」記錄環境變化,卻只能不斷惋惜著生長百年的老樹一一倒下,也感嘆邵族的獨木舟再也無法行駛這片「海」上。

 
日治時期,邵族獨木舟因其地方風土特色被製成明信片販售。搭船遊湖也是當時觀光的一環。(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遊湖船業日漸繁榮,意味著觀光產業不斷壓縮著邵族人的生活。在邵族祖靈信仰中,所有祭典都仰賴 Shinshii(邵族女祭司,又稱先生媽)與祖靈的溝通,但 Shinshii 的誕生相當不容易,不僅資格難以取得,且學習的過程艱難又為終身職。睽違九年,終於 2017 年產生了新一任 Shinshii,就任前需乘坐小船前往 Lalu(舊稱光華島,為邵族最高祖靈聖地)求巫,並要在途中觀察水面跡象來得知祖靈的意向。然而,為讓祭典順利進行,光是要求充斥著觀光遊艇的潭面保持平靜,都需要與政府部門及船家公司來回溝通協調多次。最後,終能獲得一個早上的禁航。

 

傳統領域下的獨木舟文化

除了船隻的更替外,生活空間的不斷流失,也嚴重衝擊邵族的獨木舟文化。日治時期,邵族因政府興建水庫而喪失了舊社生活,戰後,市地重劃取走族人家戶前的祭祀空間,使得邵族的祭典需在馬路上進行。而在因日月潭景色而蓬勃發展的觀光產業下,多項開發案更剝奪了邵族的土地。


在 921 地震之後,邵族文化發展協會為了復育邵族的傳統獨木舟文化,申請使用後山合適的樹木,希望再次造出漸被遺忘的獨木舟;林務局卻回文表示,邵族須在劃定的「原住民保留地」中取材。諷刺的是,邵族人的原住民保留地,僅限於個別家戶「屋簷滴水線」之內、長不出樹木的家中,這也使族人只得由國外進口昂貴木材製作。無奈外來的木材過重,下水後也難以划動,就連試航也只能象徵性地繞行 Lalu 一周後,便沉於潭邊。


某天,作者一行人在清晨出發遊湖,聽長老說故事。(Source: 簡煒倫攝影)

世代承襲的船隻,如今卻無法在祖先曾經生活的湖泊上航行;為抗議《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並爭取「原住民族轉型正義」,部分族人集結前往凱達格蘭大道上抗議,並在 2017 年的端午節舉辦「凱道,船來一首詩」的活動,及籌備「邵族悲歌文物展」,藉由展出邵族傳統獨木舟來控訴原民的土地流失困境。


發起人馬躍.比吼(Mayaw Biho)回應舉辦這場活動的緣由:「原住民本來就是在海上航行的海洋民族,只是現在被中華民國政府統治,教育到造船、航行能力都沒有了,因此讓屬於原住民自己造的船來到凱道,逆轉回來節日的意義。」於是,兩艘乘載著邵族土地流失血淚史的獨木舟,被運上了臺北,放置於總統府前。負責聯繫的邵族青年陳忠駿說:「我們是日月潭邵族,卻沒有使用水域的權利,我們的獨木舟是不能動的。即使總統道歉了,原住民的權利在傳統領域議題上還是像獨木舟一樣不能往前,想用這樣的方式來聲援支持。」獨木舟在臺北流浪一周後,又再次回到部落,而百年來,邵族卻只能不斷地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


2017 年 5 月,在凱道的邵族獨木舟。(Source: 陳忠駿提供)

自 1990 年「還我土地」運動至今,原住民土地運動已經過了三十個年頭。邵族人近年也試著透過傳統領域調查,開始爬梳族群歷史脈絡,希望讓後代及主流社會了解邵族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關於那些無法航行在「海」上的獨木舟的故事。


難怪阿媽們總說:「海裡裝著很多眼淚。」

 

《觀・臺灣》第 48 期「船邊故事」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發行之季刊,除了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商店販售外,全臺各地均有實體書店購買點,線上購買點也將持續更新!
臺灣吧:購買連結
博客來:購買連結
聚珍臺灣:購買連結
TAAZE讀冊:購買連結
讀墨電子書:購買連結
國家網路書店:購買連結
三民網路書店:購買連結
五南網路書店:購買連結
誠品網路書店:購買連結
 
文章資訊
作者 簡煒倫
刊登專欄 觀‧臺灣|臺史博
刊登日期 2021-01-12

文章分類 觀‧臺灣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