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戰火中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型塑現代世界的關鍵,中國在其中的角色尤其難解。這段近代中國進程,由連串的錯誤、分裂、敗亡、注定受難的傷痛寫就。

《戰火中國》以全新視角,重新梳理這段令人慨歎,凝縮重要轉捩點與變化的歷史,且在大脈絡下特別穿插陳克文與齊邦媛的個人史,補足了大歷史角度忽略的老百姓生命軌跡。

過去西方學者認為中國在二戰無足輕重,但《戰火中國》作者方德萬指出,當眾人目光集中在歐洲戰場時,1937 年至 1952 年中國正在打一場複雜的全面戰爭,不但要面對同時並存、相互拉扯的多股的外敵,還有同樣分裂並進的內憂。
精選書摘

「國家獨立,則一身之榮辱死生。」蔣介石為傳承孫逸仙的遺緒,開啟革命事業

孫逸仙病逝後,國民黨很快地將其塑造成一名偉人,並將他的形象充分利用在許多方面。而蔣介石革命的奮鬥過程,被視為孫逸仙的遺緒而承傳,形成特殊且鮮明的個人色彩。

1945年9月9日上午9時,日本在中國投降,蔣介石「以德報怨」的真相為何?
1937 年的決定讓日本再也無法回頭。他們當時如果能夠支持國民黨,或至少當國民黨在鞏固統治時不要掣肘,中國和日本就不會走向戰爭一途。
好評推薦

呂芳上:為中國抗戰史研究打開了另一扇窗

「中國」的意義何在?中國往何處去?這是洋學者方德萬寫完這部書後的感想與問題,這也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一直有的大哉問。

黃自進:從中國的視野介紹中國的蛻變

本書多了些對人性的描繪,除了專注於蔣介石與毛澤東,兩位近代中國史上最重要的政黨領袖在戰爭期間的所見所思及所行以外,也將一位中學生齊邦媛及一位國民政府的行政官僚陳克文的戰爭經歷納入研究視野。

汪正晟:一部超越進步史觀的中國抗戰史

《戰火中國》揭示了一個冰冷的事實:我們珍視的生活方式,並不是根據某些進步價值規畫而來,而是在各國之間無情的爭鬥中意外產生。

其他專題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