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高遠新村】60年代基隆港的不夜城繁華,都映在郭建皇眼裡

2022-02-17
本來已經高高興興要去上學,父親卻要他去考港務局,「我還偷寫日記罵老爸」(Source: 陳嫺儒攝,國家文化記憶庫
【居高望遠的港口記憶:高遠新村】
 
基隆港,基隆囡仔最熟悉的陌生人。
偌大港口就坐落在市中心,然而多數人對它的印象只有大型機具、層層貨櫃、及水波叩岸的粼粼閃爍,關於港區生態是遙不可及的陌生。 
位在基隆西岸的「高遠新村」,從日治時期開始即是築港重地,見證了港口發展的重要足跡。然而在東西岸發展不均的狀況下,如今高遠新村的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被急遽遺忘。 
本系列文章記錄了港區的變化、工作與生活,期待將港區面貌記錄分享,再現高遠新村與基隆港密不可分的關係。

不小心考上港務局

民國 45 年出生於流籠頭的郭建皇,國小就讀港西國小,他說這是俯瞰基隆港的最佳位置:「以前第七艦隊進出基隆港我都看得一清二楚,一見到停泊在外港航空母艦上面的飛機和直升機,就知道阿啄仔[1]又來了。還有潛水艇緩緩進港的時候,經過東五號碼頭軍區會吹響哨子,艦上全體美軍就會立正站在甲板上,行舉手禮向軍區的國旗敬禮,雙方旗幟都會將拉下來回禮。」回憶起年幼時美軍駐防的港區印象,郭建皇仍然歷歷在目。
 
雖然當年參加北市高中聯考考上省立板中[2],卻因為家境問題而放棄入學,郭建皇一面先行就業,一面準備重考。「那時能錄取北聯公立高中的學生素質都很好,如果要讀基隆的公立高中可以說是輕而易舉。」語帶自信的他說,隔年輕而易舉便考上基隆商工,本來已經高高興興準備要去上學,鄰居卻在這時和父親說,可以去唸基隆港務局的裝卸養成班[3],畢業後不僅有工作,收入還很豐厚。這讓郭建皇哭著和父親爭執,「甚至偷寫日記罵老爸。」父子倆為此在半夜深切懇談一番後,才讓他的態度稍稍軟化。
 

郭建皇照片(Source: 陳嫺儒攝,國家文化記憶庫)

不過依舊消極的郭建皇,帶著準備落榜的心態去赴考,當時的英文試卷只填了五分鐘就立刻交卷,由於離下節考試時間還有很久,他甚至離場回家吃水果;而下一場數學考試依舊如法炮製地快速填寫,在預備交卷之際被監考官一把從後背壓住,「他拉了一張椅子坐在我面前問我,你寫那麼快要做甚麼?」彷彿被作身家調查般問著的郭建皇答道,他準備不想考上,但還是基於學生職業道德,把會寫的通通寫完。

然而彷彿天意般的造化弄人,在放榜當天他才發現,一同應考的鄰居全數落榜,而自己卻上了,「可能因為自己過去考試考太多的緣故吧。」他笑著說,就這樣因此開啟了港口工作的人生。

 

堆高機司機,見證港口風華

裝卸養成班的訓練比起普通高中課程還來得精彩,除了一般課程一應俱全以外,更有關於碼頭工作的專業技術養成,畢業後直接成為碼頭工會[4]會員之外,分別有三條出路可以選擇:第一是碼頭前線班,負責船舶裝卸作業;第二是開堆高機,輔助進出倉裝卸作業;第三是擔任庫丁[5],專職打雜管理倉庫。

民國 64 年畢業的郭建皇,以優異成績被分發至棧埠管理處的機具所,在老碼頭車機站擔任堆高機司機,此後便是長達八年的調派日常。
 

機具所下轄有三個單位:調派股負責全港各類車機技術員工的調派與工作分配、出勤考核;保養股負責所有車機保養、維修,下去再細分為一到五級保養,一、二級是司機責任,三級保養以上交給技工,五級則是最精密的大保養,將機具進廠到船舶修造廠[6]裡,引擎零件等全部細部分解再進行維修保養;料具股則是統籌全港裝卸作業所需的工具如鋼索、吊網、小板車等等之調度。

郭建皇隸屬於調派股,最先是做一天休一天,但在碼頭最繁榮時期,港口人員都日夜不歇地進出運作,於是改制為十二小時的兩班制,才稍稍緩減疲勞駕駛的危險情況。而基隆冬季的海象極為惡劣,當堆高機被派上船作業時,還必須適應和克服危險的海上作業工作。
 

基隆港西岸貨櫃碼頭。(Source: 基隆市政府文化局,國家文化記憶庫)

郭建皇概略解釋著機具所一天的職責:「當班到機具所後,黑板上面會有調派牌,上頭怎麼分配就到指定位置準備工作。比方說倉庫管理員會向機具所請求:今日船舶裝卸和進出倉工作需要多少部堆高機?我們就要調度到現場去支援配合前線工人進出貨。再比方說,朝九晚五班制的人在下班前會按照作業計畫,假使說明天晚上幾號碼頭要停多少船,他會依據船公司給他的資料先把所需的人力、機具告知倉庫管理員,管理員再按需求於前一天將計畫給機具所調派人員,讓機具所去統籌準備,因為那是個機具缺乏的年代,所以需要如此分配調度。」

在專業內行人的娓娓道來下,聽上去以為扁平單一的碼頭作業,其實是環環相扣無比繁複,更因隨著全球貨櫃化的浪潮下,基隆港的吞吐量日益增加,引領整座港口帶動城市一同進入風光繁榮的絕代年華。

 

繁榮不舍晝夜

民國 60 年代的經濟起飛,使得基隆港所有碼頭倉庫都塞得水洩不通,船舶滯港時間變得非常長,當時港外甚至有二、三十艘船在排隊等待。經濟榮景連帶著港口周邊產業蓬勃發展,舉凡裝卸、理貨、報關、代理、運輸……
 

是不夜城啊。

郭建皇說,以前甚至有所謂的「搶碼頭」,也就是船公司跟港務局訂定承租快速碼頭,當公司的船進港後可以優先停靠該碼頭進行裝卸工作。許多船公司也為求加速作業不誤船期,會另外給予碼頭工人「外路仔」[7],使得工人們時常收班後便是荷包滿滿,甚至無須動用本薪僅靠小費就能享有優渥的生活。碼頭上的崗位有多粗重勞碌,下工後的生活便有多尋歡放鬆,更造就作為「伴文化」的茶店仔一時興盛與活絡。

當年巔峰時期的港口人力光是港務局員工和碼頭工人就有一萬多人,他們不舍晝夜地推動巨輪向前邁進,滾出將近二十年的紙醉金迷,「那時候的基隆是快樂的城市。」然而這方榮景卻如天方夜譚般,在民國 88 年棧埠裝卸作業民營化之後,一夕墜落。

 

民營驟然崩落

「這顆炸彈丟下去後,對港口和城市造成很大的影響,碼頭工人的收入更是首當其衝。」其實民營化的種子早在民國 70 年代,中央頒布勞基法時就已悄悄種下了。郭建皇說,過去在港務局工作的身分概略分成兩種,一種是屬於國家公務員的港務局編制內員工;另一種則是非港務局編制內,屬碼頭工會的員工。碼頭工會獨立承攬所有裝卸作業,港務局則依法將碼頭工會之工人編制組織化下設隊與班進行管理。

然而在勞基法頒布實施後,工人為了爭取更好的福利[8],經常與局方抗爭對立;局方也因為長期與工人雇傭關係[9]不明造成權責不清,使得雙方合作基礎不再而漸行漸遠。民國 80 年代末,臺灣興起國營事業民營化的浪潮,中央開始擬定港口民營化的新政策。由於碼頭工會長期累積龐大人力與財務問題,因而無法支付工人退休金,更藉著即將施行的新政策順水推舟為自身紓困,讓民營化成為不得不發的弦上箭,碼頭工人的驟然崩落已然能夠預期。
 

1960年代,商輪雲集基隆港西岸(Source: 公有領域)

民國 88 年民營化後,港務局與碼頭工會臍帶關係切斷後,不再由碼頭工會獨立承攬裝卸作業,改開放民營裝卸公司進場經營,碼頭工人便在一夕之間與港務局關係斷裂。然而民營裝卸公司人力需求無法容納過去龐大的碼頭人力,僅憑人情介紹請託,才有機會擠身名額本就不多而競爭激烈的民營公司內。

許多擁有專業裝卸技術的工人,無法與碼頭外的工作銜接,只能從事門檻相對低的基層工作,過往風光至此榮景不再,碼頭與工人黯然失色如遭逢巨變,曾經萬丈光芒的不夜城如今不復存在。

「過去因緣際會和各個層面人脈關係都相當好,因此民營化前就有裝卸公司高層急需幫忙人力安排與作業管理。」郭建皇便在碼頭民營化前,轉換跑道至聯興公司協助人力招募與日後作業安排,受聘經理的他同時一手操辦人力需求與管理計畫,更在民國 91 年協助聯興公司標得東岸貨櫃場的營運權,在當今港口作業中屹立不搖。

 

退休之後

從聯興公司退休後的郭建皇,接任信義區智慧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之職後,持續推廣社區文史資料、凝聚社區力,雖然從自始至終都沒有住在高遠新村,「但是這裡有我的老長官、好朋友。」他提及洪順發理事長的敦厚親切,無論是過去工作或現今退休,都是他與高遠緣分依然存續的最大理由。
 

從高遠新村看基隆港。(Source: wikimedia)

那天我們相約郭建皇大哥時,他說起話來不慍不火,耐心地向我們解釋這隔行如隔山的碼頭工作,嘗試讓完全不理解的我們從模糊空白的想像中,開始有了過去勞力密集的工作者群像拓印。那帶點從容不迫的語氣,似乎從中瞥見了他曾作為溝通橋樑而建立起不少人脈的影子,而那親歷過時代巨輪且挺過身來的高大身軀,將繼續訴說基隆的故事,無論是過去的繁榮景象,或是如今的社區生活。

 


 

[1]:外國人,「啄」(tok)意即西方臉孔中高挺的鷹勾鼻,故而稱之。
[2]:現今新北市立板橋高中之前身。
[3]:為民國 45 年基隆港務局與碼頭工會合辦的裝卸養成班,地方簡稱「基裝」,民國 53 年改為「員工訓練所」為培養碼頭裝卸人才而設立。
[4]:當時的碼頭工會的運作,經由當年省議會訂定的《臺灣省碼頭裝卸工人管理辦法》,由基隆港務局負責管理,也為工人納保。
[5]:即為倉庫管理員,在民國 60 年代末左右納入港務局正式組織編制。
[6]:過去位於西 18 號碼頭內,在民國 60 年代港口貨櫃化後改建為貨櫃碼頭,腹地則挪為貨櫃場使用,船舶修造廠則移至西 28 號碼頭建造新廠。
[7]:發音為guā-lōo-á,即外快小費。
[8]:郭建皇說,當時的隊班長的待遇是 123 制,假設工人一個月如果賺 1 萬元的話,班長拿 2 萬元,隊長拿 3 萬元,隊班長為了保護自身利益,經常與局方意見相左,而前線作業的技術員工則希望港務局能調整兩班制為三班制,以降低工時。
[9]:雇傭關係爭議源於港務局不承認自己是雇主身份,聲明對於碼頭工人的管理指導,是依據《臺灣省碼頭裝卸工人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及《臺灣省碼頭裝卸工人管理辦法》的規定辦理。因此碼頭工人與港務局並無直接從屬關係,但工人有接受監督的義務。

文章資訊
文字 胡維銘
執行策畫 雞籠卡米諾
刊登日期 2022-02-17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