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港,基隆囡仔最熟悉的陌生人。
偌大港口就坐落在市中心,然而多數人對它的印象只有大型機具、層層貨櫃、及水波叩岸的粼粼閃爍,關於港區生態是遙不可及的陌生。
位在基隆西岸的「高遠新村」,從日治時期開始即是築港重地,見證了港口發展的重要足跡。然而在東西岸發展不均的狀況下,如今高遠新村的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被急遽遺忘。
本系列文章記錄了港區的變化、工作與生活,期待將港區面貌記錄分享,再現高遠新村與基隆港密不可分的關係。
走進里辦公室,馬上映入眼簾的就是宏偉的木製樹瘤茶桌,釉著土色的茶壺、熱著表面的茶漬、冷掉又溫過的茶杯,可能坐上人已換過一輪,但始終有個身影如川流不息,既已賦閒卻又專注倚在角落,手上不停歇地為空間裡的新客舊友燒水斟茶,時而聽見碼頭的各種往事,就像是被挑起記憶中關於那些日子的開關,人未到聲先到就講起過去,洪順發緩緩走向人群之處,一一替眾人斟滿著,是唇齒回甘的茶水,亦有已成追憶的歲月。
北上的孩子
民國 37 年次的洪順發其實是屏東萬丹鄉下人,國小時就需要幫忙家裡種田農忙一切事務。年幼即懂事的洪順發和家裡說好,如果沒考上初中就去工作種田,而原先一直有在補習的他六年級時決定停止。於是,在當年升學艱辛的環境下,第一次的初中考試便理所當然地失利,畢業後就履行承諾去從事農務。
然而同樣也沒考上初中的同班同學,家中父母希望他能夠繼續升學,便邀了洪順發一起再回母校參加補習閉門讀書,終於考上萬丹中學。初中時的他已知求學好處,努力不懈從後段班拚上前段,最後一舉轉學考上屏東中學,在當年全村只有兩人考中的榜上留名,此起彼落的鞭炮喝采聲是響徹雲霄。
民國 57 年高中畢業後,因沒考上大學旋即去當兵的他,由於海軍性質全國到處跑,在基隆也曾駐足過,民國 61 年 3 月退伍後直接準備 7 月大學聯考,在競爭激烈之下最終叩門海洋大學航管系夜間部。此時洪順發正式落腳基隆,一邊白天工作一邊晚上唸書,直到民國 64 年底透過港務特考進入港務局工作,開啟了後半輩子與港口相依為命的人生。
穀倉記事
民國 65 年正式報到經過員工訓練所的兩週洗禮後,洪順發被分配到穀倉擔任管理員的工作,主要負責巡倉和管理,做一天休一天。「穀倉分成三期擴建,最開始只有七千五噸,最後到第三期擴建完總共五萬零五百噸。」由於當時進口糧倉逐年增加,穀倉不停地擴建以因應漸漸起飛的經濟發展,洪洪順發解釋道,當船舶停靠碼頭之後,穀倉有吸穀機可以伸到船艙進行作業,「像大象的鼻子一樣。」將穀物吸至運送帶[1]上後經過管線運至斗升機,接著送上十一層樓高的穀倉建築裡,再由上方人員操作打開倉口,不同種類儲放至不同倉庫內,就這樣不停進行裝卸作業。
穀倉內儲放穀物的倉庫是由很多個圓桶組合而成,每四個圓桶中間會圍出一個小空間,被稱做夾倉,「我們都沒有浪費。」洪順發說,只要能放得下的地方都要物盡其用。在進入穀倉工作後一年,某天巡視麥子進出倉狀況時,因為呼叫電梯卻遲遲不來,當他往裡探頭一看電梯才緩速下降,造成面目半毀血流不止,時至今日仍餘悸猶存。
由於日漸採用單位運費較低的大型穀類船無法停靠基隆港,曾經位在三十號、三十一號碼頭的穀倉,在民國 92 年接待完最後一艘小型運輸船後正式停止運作並拆除,穀倉作業也改由臺中港、高雄港取而代之,過去負責穀物裝卸的碼頭如今則變成了貨櫃儲轉碼頭[2]。
辦公室與碼頭間輾轉來回
基隆港第一貨櫃場[3]於民國 60 年代成立,搭上國際航運貨櫃化的浪潮,基隆港後續更興建了第二貨櫃場[4]和第三貨櫃場[5]。民國 70 年洪順發離開任職五年的穀倉,轉換到第一貨櫃場擔任裝卸管理員,洪順發說和以前在穀倉不同,是要走進碼頭現場監督指揮工人裝卸狀況,直到貨物裝上船後才全權交由理貨員去做平衡分配。四年後他接續做業務代理,是日夜分為三班和兩位副主任一起輪值,協同管理整個第一貨櫃場。
洪順發也曾升至搬運課貨櫃股股長管理東西岸所有櫃場,以及機具所料具股股長調派檢視全港機具,而在行政單位與碼頭業務中不停輾轉來回的他還是認為,自己最適合在前線作業,不擅長後方管理的辦公室生活。
歷練多年的洪順發在民國 84 年接任材料配件庫[6]的主任,舉凡全港所有的財產皆須管理,無論是電腦、冷氣或機具、零件全部由經過材料配件庫統一發放與回收,「像是開雜貨鋪,你要就來領,不夠我再補。」洪順發開玩笑地形容這項靜態的工作。與第一貨櫃場緣分匪淺的他在民國 92 年回來任職主任,歷經人事改朝換代又在兩年後平行至搬運課當課長,哭笑不得地回到行政業務,卻在工作中突發心肌梗塞。
「當時 59 歲了,覺得自己拚成這樣好像也沒甚麼。」於是洪順發自請調回高遠新村山下的西 14 號碼頭倉庫做主任,一面離家近一面也養老的他笑著說,那是這場公務員人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最後於民國 101 年港務局政企分離的制度轉變下提前優退[7],回到山上清幽賦閒。
仙洞地景變化
以前仙洞地區有五個里,基港里、太白里、仁安里、仙洞里、和平里,過去從仙洞到仙洞國小一帶是一大片港務局員工宿舍以及員工訓練所,道路邊緊鄰著就是海水的粼粼。不過自民國 61 年開始,基港里周遭開始拆遷改建為貨櫃場腹地以及高速公路引道,「高遠新村這邊就有不少基港里拆遷戶,是民國 65 年蓋好後正式搬上來的。」洪順發說道,原先的仁安里與基港里,就隨著地景變化分別併入仙洞里與太白里,以中山四路隔界相望。
而原先舊的西岸高架引道是為了疏通貨櫃車從中山高下來後,進入碼頭前不經過市區造成交通紊亂,然而在經長年風霜不敷使用後停用拆除,改興建西岸聯外道路直接從北二高接進西岸碼頭,成了仙洞地區如今的樣貌。
古道熱腸的山村生活
現年 73 歲的洪順發在退休以後擔任和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至今,和任職里長多年的太太一同打理經營高遠新村,舉辦各種才藝培力班以及社區共餐,讓過去是同事現在是鄰里的彼此關係更加緊密,「港務局就像一個大家庭。」他說。
身影常駐在里辦公室招呼大家的洪順發,其實還擁有一片美輪美奐的社區花園,是每個早晨如家常便飯般澆花整土的美好成果,而園中滿滿綠意盎然的香草花卉,和著山村清幽的步調氣息就像一處世外桃源地令人心曠神怡。回到里辦公室的他又開始溫起茶壺茶杯,一面熱情吆喝一面緩緩斟滿,遞送到面前的是洪順發那茶水與人生揉合後,四溢在空間內道不盡的韻味無窮。
[1]:洪順發是以英文 conveyor 稱之,帶有一點臺語口音,唸起來近似「孔杯啊」。
[2]:簡稱為 CY ,即 Container Yard 之縮寫。
[3]:範圍約西 19~26 號碼頭,現稱為北櫃場。
[4]:範圍約東 8~11 號碼頭,現稱為東櫃場,目前由聯興公司承租經營。
[5]:範圍約西 16~18 號碼頭,現稱為南櫃場。
[6]:現燈塔博物館之前身。
[7]:公司提出優於法令的退休條件, 吸引員工提前從公司退休。通常為公司避免組織人力老化,或組織重大變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