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史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國姓爺」──鄭成功,可說是每個臺灣人從小耳熟能詳的大人物,關於他對臺灣的影響力更是不容小覷。可惜鄭成功年僅 39 歲便溘然長逝。
1661 年的鄭成功意氣風發,連橫在《臺灣通史》評價他「驅逐荷蘭人、光復臺灣」;而荷蘭籍土地測量師梅氏(Philippus Daniel Meij van Meijensteen)也在他日記中描述鄭成功是位身手矯健的神射手,尤其是他那雙黑眸,無時無刻掃視四周、說起話來中氣十足。在眾人的眼中,鄭成功和「病人」一詞根本毫無關係。
那為何鄭成功會於短短的一年後迅速病逝呢?確切的死因仍須考證,但在他臨死前所下的最後一道命令,卻成為眾人猜測鄭成功死因的依據──這道命令居然是處死長子鄭經、孫子、妻子董氏與乳母!這又是為甚麼呢?
被親家點醒的「抱孫之夢」
身為海洋王國第三代「太子」,鄭成功的長子鄭經早在 19 歲就與南明兵部尚書唐顯悅的孫女唐氏共結連理。原本強強聯合應是一樁美事,為鄭成功的海洋霸業打下更深厚的基礎。所以,當遠在廈門的鄭經通知人在臺灣鄭成功喜獲麟兒時,鄭成功便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悅,連連大肆慶祝、宣告眾人此等大喜事,卻不料接連的引起風波。
風光的豪門背後總有幾件不可告人的祕密,其實這位「麟兒」並非鄭經與唐氏所生下的孩子。當時的鄭經早就背叛唐氏,與弟弟的乳母陳昭娘私通。正室唐氏即使倍感羞辱,卻礙於鄭氏家族強大的影響力敢怒不敢言。而唐顯悅眼睜睜孫女遭遇如此難堪,一怒之下致信於鄭成功,厲聲批評:
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聞飭責,反而齎賞,此治家不正,安治國呼?
唐顯悅信中的意思是:在道德倫理上,乳母也屬於需要敬重的對象。鄭經既不尊重乳母,還與她生了一個孩子,鄭成功不僅不斥責如此荒謬的行為,甚至還對此讚賞有佳,這樣的家族歪風,怎麼能擔當治國的重任呢?
收到親家的「提醒」,鄭成功才從成為爺爺的美夢中驚醒,頓時胸膛鬱結、氣憤難平,即刻命令下屬黃毓帶著他的信物,到廈門先斬長子鄭經、孫子、乳母陳昭娘以正家風;再斬髮妻董氏,問其治家不嚴之罪。
黃毓接到如此駭人聽聞的命令,轉身就與鄭成功的心腹洪旭、鄭成功的兄長鄭泰討論。鄭泰直言:「主母、小主怎麼可以殺呢?但主上的命令已下,不得不遵守。我提議,將陳氏與她的孩子斬殺而後復命。至於夫人、世子由我們共同代為請罪。」黃毓將此提議報於董氏與鄭經,兩人回覆:「此作法可顧及大局。」立即將陳昭娘與其子斬殺,下令黃毓回臺灣復命鄭成功。
原本以為這樣做能平息鄭成功的怒火,但這反倒是另一個悲劇的開端。
怒火中燒!海洋霸主鄭成功的猝逝
當黃毓回到臺灣時,令他感到意外的是:鄭成功斬殺鄭經、董氏的心,竟然如鐵一般堅定。鄭成功憤怒地再次下令「誓必盡誅。如果有違背此命令的人,必定斬首示眾!」 此時以兄長鄭泰為首的部屬們,為保全聯合抗命,並且禁止金門、廈門的物資補給船隻渡海來臺。當時鄭成功剛攻下臺灣,正是極缺物資的關鍵時機,幾乎所有的補給都仰賴金廈兩地的船隻運送。
部屬們的「禁航」舉措,準確地打在鄭成功弱點之上。缺糧的危機使鄭成功心急如焚,即便感染風寒也會每日登上城牆、拿著千里鏡確認補給船隻是否來臺。連登八日城牆的鄭成功,心知部屬們以此要脅他收回斬殺鄭經母子的成命,但鄭成功忍不了這口氣,依然日日抱著期待登城遠眺、日日帶著憤怒回府。
1662 年 6 月,在憤怒、憂鬱、焦慮及病痛的折磨下,鄭成功在死前留下最後一句話:「我想成就一番大事業,但就連治家都有困難,更不用說是治天下了。」鄭成功的逝去,使鄭經、董氏「因禍得福」得以存活。這場鄭氏王朝複雜的父子情仇也隨之戛然而止。
海洋王朝的繼承者
為什麼鄭成功能夠狠心下令斬殺長子鄭經?難道他不擔心他的海洋王朝沒人能繼承?開玩笑地說,鄭成功光兒子就有十位,少了一個鄭經還有其他兒子能夠繼位。不過,確切的原因其實是因為海洋勢力的「接班」與陸地王朝「家天下」父傳子、子傳孫的概念有著明顯的差異。
這個故事得往前回推到開啟鄭氏王朝篇章的鄭芝龍開始談起。年輕的鄭芝龍是著名海寇商人李旦的左右手,李旦的武裝船隻交易範圍含蓋整個東亞地區,往來對象包括日本人、漢人、荷蘭人、西班牙人,已經建立一個完整的國際貿易體系。李旦甚至被西班牙人稱為「甲必丹」(Captain China),這是對漢人領袖的尊稱,由此可略知李旦在國際間的崇高地位。
最初,李旦預選的繼承人選是他兒子李國助,但他的拜把兄弟許心素及義子鄭芝龍可就不這麼贊同。1625 年李旦辭世後,鄭芝龍先後將李國助和許心素斬殺。在這波政治鬥爭之中,鄭芝龍一躍而起,成為東方海洋勢力中不可輕忽的「海賊王」,奠定了鄭氏海洋王朝的基礎。
1646 年鄭芝龍降清之後,由於鄭成功不同意父親的行動,便高舉反清復明的大旗,收編父親留下的海盜勢力,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在 1662 年鄭成功猝死後,原先預定接班的是鄭成功的弟弟鄭襲,結果鄭襲在政權鬥爭的過程中遭到鄭經的軟禁,才讓不在接班序位上的鄭經成功上位。
從爺爺鄭芝龍、兒子鄭成功到孫子鄭經,沒有一位是原訂的接班人,三位都是透過自己的「拳頭大小」來爭取上位,鄭氏海洋王朝發展史可說是祖孫三代逆襲成功的見證。這與傳統王朝的「家天下」就有著根本上的不同。也就是說,從海洋勢力接班的層面來看,處死鄭經對鄭成功根本不痛不癢,殺了鄭經反而可以給同為南明朝臣的唐顯悅一個交代,彰顯「正家風」的決心。
鄭成功對「家風」的堅持
要討論鄭氏的「家風」,那就必須了解「鄭芝龍降清」對鄭家的輿論影響。鄭芝龍接受清朝的招降後、還反過來說服鄭成功投誠清朝,對於忠君的鄭成功來說,是何等嚴重的精神打擊。
鄭成功所遭遇的不僅如此,當時南明朝臣們也對於此事的議論紛紛,鄭成功的立場又顯得更加尷尬。精神上與輿論上的壓力壓得鄭成功喘不過氣來,現實的政治局勢又迫使鄭成功於「忠」與「孝」做出抉擇。最後,鄭成功選擇了忠君,也使他的父親後來慘遭清朝處死。
在 1661 年攻下臺灣之際,鄭成功得知鄭經所做的「不正經」之事,更是使本來因鄭芝龍降清而名聲不佳的鄭氏家風,又再蒙上一層陰影。鄭成功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對於倫理道德十分重視,得知鄭經對其弟乳母陳氏的狎玩,絕不能容忍如此出格的行為,故決心大義滅親。
坦白說,富三代鄭經流連於花叢之中,對鄭成功而言並無實質影響,只是鄭經玩到了「乳母」這個敏感的身分,以及引起南明兵部尚書唐顯悅的不悅,才使得鄭成功如此震怒。再加上父親鄭芝龍降清所帶來的陰影,這幾件事成為鄭氏家族名聲的鮮明汙點。鄭成功只能仰賴極端手段,向天下人證明鄭氏家風不「歪」。可惜的是,兼具「忠君」與「暴戾」各面形象、且曾經制霸東方海洋的鄭成功,在憤怒、焦慮與苦悶的反覆侵襲下,在年僅 39 歲的壯年之際抱憾離世。徒留給世人各種評價不一的傳奇故事。
- 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江日昇(1960)。臺灣外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1963)。清代官書記明臺灣鄭氏亡事。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1960)。鄭氏關係文書。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1965)。臺灣輿地彙鈔。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李瑤(1962)。南疆繹史。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江樹生(2003/3)梅氏日記。出版社:英文漢聲。
- 鄭永常,〈鄭成功海洋性格研究〉,《成大歷史學報》34號(2008.6),頁61~92。
- 翁佳音。1999,〈十七世紀福佬海商〉,收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上冊》。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